當福建遇見亞美尼亞:文物“對話” 美美與共
中新社福州5月18日電 題:當福建遇見亞(ya) 美尼亞(ya) :文物“對話” 美美與(yu) 共
作者 應妮 葉秋雲(yun)
自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轉蒙古國、伊朗等多個(ge) 國家,經由亞(ya) 美尼亞(ya) 首都埃裏溫,穿越大高加索山脈之後,福建茶進入廣袤的東(dong) 歐平原,最終抵達莫斯科。這是“萬(wan) 裏茶道”最古老的線路之一。
5月18日,福建博物院聯合亞(ya) 美尼亞(ya) 埃裏溫曆史博物館舉(ju) 辦的“諾亞(ya) 之子 大美初見——亞(ya) 美尼亞(ya) 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在福州開展,一張海陸“萬(wan) 裏茶道”線路圖訴說了福建與(yu) 亞(ya) 美尼亞(ya) 的友好交流曆史。
亞(ya) 美尼亞(ya) 共和國位於(yu) 亞(ya) 洲與(yu) 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地區,國土麵積約2.98萬(wan) 平方公裏,人口300多萬(wan) ,以埃裏溫為(wei) 首都。位於(yu) 西亞(ya) 的亞(ya) 美尼亞(ya) 文明,與(yu) 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一樣,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埃裏溫是“絲(si) 綢之路”和“萬(wan) 裏茶道”的重要樞紐,有著悠久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展覽主要展示埃裏溫曆史博物館珍藏的19世紀至20世紀亞(ya) 美尼亞(ya) 飾品、民族服裝、地毯以及埃裏溫城市標誌性照片。
福建博物院交流部工作人員石章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石章告訴中新社記者,為(wei) 展現國際友好交流成果,展覽創新性探索和發掘福建與(yu) 埃裏溫兩(liang) 地間有關(guan) “萬(wan) 裏茶道”、茶文化、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主題的關(guan) 聯文物。
展廳裏,亞(ya) 美尼亞(ya) 陶製茶具旁,放置著宜興(xing) 紫砂瓜式茶壺、宜興(xing) 紫砂茶杯、紫砂花鳥紋茶盤。石章表示,這不僅(jin) 僅(jin) 是文物之間的“對話”,更展示了兩(liang) 國茶文化交流的特殊緣份,“反向”輸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如何讓展覽鮮活生動、觀眾(zhong) 愛看?這是福建博物院與(yu) 埃裏溫曆史博物館共同探討的課題。展期臨(lin) 近,埃裏溫曆史博物館工作人員還特意為(wei) 福建博物院誌願者作了專(zhuan) 場文化沙龍,答疑解惑。
在展覽現場,來自亞(ya) 美尼亞(ya) 的樂(le) 器杜杜克與(yu) 福建樂(le) 器篳篥同時擺放在一個(ge) 櫥窗內(nei) 。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向記者介紹了二者之間的“故事”。原來,篳篥就是杜杜克,起源於(yu) 亞(ya) 美尼亞(ya) ;隨著中原移民,這一樂(le) 器來到了福建。
如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le) 使用的逗管,便是從(cong) 唐代的篳篥演化而來的。龔張念透露,開展前,他們(men) 分別邀請了福建與(yu) 亞(ya) 美尼亞(ya) 的老師演奏了這兩(liang) 種樂(le) 器,“聲音非常相似,我覺得這就是文化的共融與(yu) 交匯,就是真正的文物之間的古今‘對話’”。
文物,雖不知時光,卻守護著時光。福建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和“萬(wan) 裏茶道”的重要起點,與(yu) “絲(si) 綢之路”重要驛站亞(ya) 美尼亞(ya) 持續了上千年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兩(liang) 地均擁有豐(feng) 富燦爛的文化遺產(chan) 。
福建博物院誌願者衛小林說,這次的展覽在展出亞(ya) 美尼亞(ya) 文物的同時,向觀展者展示了福建與(yu) 亞(ya) 美尼亞(ya) 的曆史淵源和文化交流,告訴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都值得保護和傳(chuan) 承”;保留老的傳(chuan) 統不是“因循守舊”,而是為(wei) 了更好地開拓創新。
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展覽期間,福建博物院和亞(ya) 方聯合製作的展冊(ce) 同步在亞(ya) 美尼亞(ya) 埃裏溫市政廳、埃裏溫曆史博物館進行發放和宣介,亞(ya) 美尼亞(ya) 公共電視台也將持續進行報道。在石章看來,這是福建博物院推動“文明互鑒、美美與(yu) 共”理念的具體(ti) 實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