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日,跟著李白、杜甫、徐霞客去旅行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記者上官雲(yun) 劉越)“癸醜(chou) 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yun) 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許多年前,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開啟了自己的旅行,在以腳步丈量名山大川的同時,記下了沿途所見所聞。
徐霞客給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厘正了“向來山徑地誌之誤”。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被定為(wei) “中國旅遊日”,那正是《徐霞客遊記》開篇的日子。
不隻是徐霞客,很多古人都有出遊經曆,領略四時美景、探訪名勝古跡,以文字抒發胸臆:詩人李白寫(xie) 下了《望廬山瀑布》,引人入勝;詩聖杜甫寫(xie) 下了《望嶽》,盛讚泰山的巍峨秀麗(li) ……
那些在古人筆端如詩如畫的美景與(yu) 名勝,現在怎麽(me) 樣了?
廬山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玄宗開元十四年,春夏之際,詩仙李白沿長江順流而下,初遊廬山,隻見香爐峰騰起紫色煙霞,瀑布如珠簾垂空,遂作此篇。
層巒流翠,風光旖旎,廬山北枕長江,東(dong) 臨(lin) 鄱陽湖。據專(zhuan) 家考證,《望廬山瀑布》詩中所指地為(wei) 現今的江西廬山秀峰景區的香爐峰和開先瀑布。如今每逢汛期,景區內(nei) 雲(yun) 霧湧現、瀑布激流,一如李白詩中所述般夢幻瑰麗(li) ,吸引遊客前來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美。
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誰能想到,這首壯誌淩雲(yun) 的《望嶽》竟是寫(xie) 於(yu) 詩人杜甫落榜之後。唐開元年間,杜甫貢舉(ju) 考試落第後,在齊趙一帶漫行,登上泰山遊覽,看日出東(dong) 方,山巒層疊,寫(xie) 下絕句《望嶽》,抒發自己的豪情。
山高謂之嶽,“望嶽”特指東(dong) 嶽泰山。泰山在今山東(dong) 泰安市北,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wei) 磅礴,被尊為(wei) 五嶽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在此封天禪地……在曆史的積澱下,泰山早已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
西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大文學家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將西湖美景描摹得淋漓盡致,令人心生向往。相傳(chuan) 蘇軾任杭州知府時,還建橋築堤解決(jue) 了西湖水患。
一年四季,西湖皆美——春天的蘇堤春曉,夏日的曲院風荷,秋季的平湖秋月,臘月的斷橋殘雪,各有韻味。時至今日,大名鼎鼎的杭州西湖依然是遊客熱衷的打卡地。
洞庭湖
“湖光秋月兩(liang) 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有觀點稱,彼時劉禹錫赴和州任刺史,經洞庭湖時有感而發,寫(xie) 下了這首《望洞庭》。
洞庭湖位於(yu) 長江中遊荊江河段南岸、湖南省北部,歲月匆匆流逝,美景依然如故。洞庭秋月為(wei) 湖南瀟湘八景之一,秋天的夜晚月色正好,碧水如鏡,泛舟湖上,別具一番神韻。
蘭(lan) 亭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chou) ,暮春之初,會(hui) 於(yu) 會(hui) 稽山陰之蘭(lan) 亭,修禊事也。”東(dong) 晉永和九年,大書(shu) 法家王羲之邀請諸多名士,來到浙江紹興(xing) 郊外的蘭(lan) 亭。眾(zhong) 人流觴賦詩,他乘興(xing) 提筆寫(xie) 下一篇序言,舉(ju) 世聞名的《蘭(lan) 亭集序》就此誕生,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行書(shu) ”。
蘭(lan) 亭景區自然風景秀美,依山傍水,景觀布置錯落有致,有鵝池、曲水流觴、臨(lin) 池十八缸等景點。茂林修竹,流水淙淙,徜徉其中,很能體(ti) 驗一番文人雅士的閑情雅趣。
醉翁亭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lin) 於(yu) 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位於(yu) 安徽滁縣琅琊山麓,據說原本是琅琊寺僧智化所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任太守,經常來亭中飲酒賦詩,自號“醉翁”,寫(xie) 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亭名緣此。
樹木婆娑,亭台錯落,醉翁亭依然風景如畫。流連於(yu) 美景之中,那句膾炙人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有一番意趣。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yu) 黃鶴樓。”地處蛇山之巔,瀕臨(lin) 萬(wan) 裏長江,一座黃鶴樓,留下幾多千古絕唱。崔顥行吟於(yu) 此、陸遊醉臥於(yu) 此、李白惜別於(yu) 此……據傳(chuan) ,公元1134年,南宋名將嶽飛登臨(lin) 黃鶴樓,遙望中原,提筆寫(xie) 下:“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孫權在武漢蛇山臨(lin) 江的黃鵠磯處修建了一座軍(jun) 事瞭望哨樓,這便是黃鶴樓的前身。曆史上黃鶴樓屢毀屢建,如今的黃鶴樓是依據清同治七年黃鶴樓仿建。1800年悠悠曆史長河,黃鶴樓像古老的瞭望者,見證了華夏大地的滄桑風雲(yun) 和曆史變遷。
嶽陽樓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一篇《嶽陽樓記》,範仲淹令嶽陽樓自此名動天下。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湖南嶽陽樓肇自東(dong) 漢建安二十年(215年),距今近兩(liang) 千年曆史,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址古貌的純木古建築。
嶽陽樓前身是東(dong) 吳將領魯肅建造的閱兵樓,唐代起逐步成為(wei) 曆代文人騷客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杜甫曾寫(xie) 下《登嶽陽樓》,“吳楚東(dong) 南坼,乾坤日夜浮”,亦是千古絕唱。
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在遙遠的盛唐,一位鬱鬱不得誌的詩人在黃昏時分登樓眺望,隻見融融落日傍山下落,滔滔黃河入海東(dong) 流。他胸懷激蕩,累累豪情化作了一首絕句。這就是王之渙寫(xie) 下《登鸛雀樓》的故事。
鸛雀樓位於(yu) 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與(yu) 黃鶴樓、滕王閣、嶽陽樓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名樓”。據史料記載,鸛雀樓建於(yu) 北周時期,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曆史上,鸛雀樓曾因戰亂(luan) 損毀。2002年,複建的鸛雀樓拔地而起,千年盛景得以重現。
滕王閣
“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年前,詩人王勃登臨(lin) 滕王閣,勝景之下,揮毫寫(xie) 下令世人驚歎的《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後滕王閣名揚天下,韓愈讚其:“江南多臨(lin) 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wei) 第一,有瑰偉(wei) 絕特之稱。”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滕王閣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距今已有1300餘(yu) 年曆史。據傳(chuan) ,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所建,因此得名滕王閣。千年間屢毀屢建,但文脈綿延不絕,如今的滕王閣以宋代滕王閣為(wei) 藍本,於(yu) 1989年重陽節當天重建落成。它以中華文化地標的姿態,吸引著紛至遝來的中外遊人。
很多古人筆下的美景如今依然存在,今人可以同與(yu) 古人神遊。但也有一些古跡,現在已蹤跡難覓或存在爭(zheng) 議,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懷民亦未寢”,一度令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刷屏社交網絡。承天寺是北宋名刹,但自南宋後期,該寺毀於(yu) 兵災,原址何處成為(wei) 眾(zhong) 多文史專(zhuan) 家考證的課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恢宏,但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存在爭(zheng) 議,其地理位置大致有漢陽赤壁、漢川赤壁、江夏(今武昌)赤壁、黃州赤壁、鍾祥赤壁等說法。
如今,人們(men) 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樂(le) 於(yu) 參與(yu) 圍爐煮茶、音樂(le) 雅集等充滿文化韻味的活動。穿越時空與(yu) 古人“相會(hui) ”,打卡名勝古跡,你準備好了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