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青春小店
在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家農(nong) 貿市場,34歲的維吾爾族青年烏(wu) 熱依木·喀日經營著自己的烤饢餅店。他還在一家短視頻平台有自己的賬號,人氣不錯,每天都有不少顧客刷到短視頻來下單。
以前,烏(wu) 熱依木·喀日是個(ge) 短視頻“小白”,並不知道線上還有銷售空間。近期,得益於(yu) 農(nong) 貿市場所在的浦口區烈士塔社區和團浦口區委聯合打造的後浪創業(ye) 服務中心的幫扶,他學會(hui) 了做短視頻,烤包子、烤饢的視頻都上傳(chuan) 到了平台,增加了銷售額,連每天的麵粉用量都增加了。
短視頻平台上的烏(wu) 熱依木·喀日還時不時跳上一段新疆舞,或是表演一段飛餅的絕活兒(er) 。熱情洋溢的舞姿中,充滿了他對小店與(yu) 生活的熱愛。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月,全國登記在冊(ce) 的個(ge) 體(ti) 工商戶達1.14億(yi) 戶,約占經營主體(ti) 總量2/3,帶動近3億(yi) 人就業(ye) 。
烏(wu) 熱依木·喀日就是這億(yi) 分之一,億(yi) 萬(wan) 小店一頭連著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頭連著就業(ye) ,是城市煙火氣的“晴雨表”,更是承載著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的“微細胞”。
據中國青年創業(ye) 就業(ye) 基金會(hui) 相關(guan) 工作人員的觀察,億(yi) 萬(wan) 小店的主理人多是像烏(wu) 熱依木·喀日這樣的年輕麵孔。近期,中青報·中青網的多位記者探訪了全國各地的50餘(yu) 家小店,感受小店年輕店主用勤勞打造美好生活的努力,觸摸小店經濟的韌性,也傾(qing) 聽他們(men) 的發展願景,希望秉持“服務青年成長”的辦報理念,助力青年小店成長。
“開家小店,販賣美好”
從(cong) 去年夏天開始,四川成都錦江區的三色路夜市爆火。夜市一邊是後備廂特色小攤,另一邊是五顏六色的“露營風”帳篷攤。小小街道上共有上百家小店“入駐”,撲麵而來的都是青春活力。
“我把成都所有賣燒烤的地方都跑完了,所有夜市也跑遍了,因為(wei) 喜歡三色路露營風的自由氛圍,最後決(jue) 定來這裏。”“Ter妖麻辣燙”老板吳爽說。
今年2月初,吳爽和朋友一起擺了個(ge) “露營風”的大攤,有人賣兔腰,有人賣燒烤,有人賣生蠔,有人賣泡麵。“單一品種很難做,大家整合一下,各種吃的都有,選擇多一些,也能留得住客人。”吳爽說。
三色路夜市的火爆更多源於(yu) 其帶來的獨特社交體(ti) 驗。這類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消費感受,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上被分享、點讚,吸引更多誌趣相投的人來打卡體(ti) 驗。
“開家小店,販賣美好”,類似的創業(ye) 宣言出現在不少小店的招貼畫中。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孩子的母親(qin) ,90後王延曾在“寶媽”與(yu) “職業(ye) 女性”的身份差異間苦惱過。
最近,她在南京鼓樓區金銀街的手工店開張了,這條僅(jin) 200米長、約4米寬的小巷很有國際範兒(er) 。小攤上擺滿各色各樣的手工花束、鑰匙扣等,她還細心地將每個(ge) 手工產(chan) 品整齊擺放在木質小盒裏。
金銀街離她家很近,走路僅(jin) 需5分鍾。為(wei) 了鼓勵“寶媽”群體(ti) 在家門口創業(ye) 、就業(ye) ,運營方免除了她的全部租金。“換句話說,我在這裏賣多少掙多少,都是自己賺的錢!”
生活中,她熱愛做手工,織一個(ge) 玩偶需要數天,最後以60-200元的價(jia) 格對外銷售。一來二去,許多顧客開始追捧起這些工藝品,如今她每月能賺1萬(wan) 多元。
小店也是城市風景
小店不隻獨美,也提供了很多就業(ye) 崗位。以南京市為(wei) 例,全市各類小店約有20萬(wan) 家,帶動近百萬(wan) 人就業(ye) 。
在南京秦淮區熙南裏的“當趣·無聲咖啡”店,大多數時間,顧客在這裏聽到的是咖啡器皿碰撞時發出的清脆聲響和舒緩放鬆的輕音樂(le) 。
店裏的咖啡師,是來自山西的鄭夢婷。兒(er) 時因病失聰的她幾年前來到南京學習(xi) 咖啡糕點製作。畢業(ye) 後,投了20多份簡曆都石沉大海,最終在這家咖啡店落腳。
在這家以“無聲”為(wei) 名的咖啡店,顧客可以指著專(zhuan) 門為(wei) 她定製的牌子點單,“美式”“冰”隻要連續翻動最多兩(liang) 塊牌子。她每天的基本工資是40元,每賣出一杯咖啡都有提成,在南京的生活也開始穩定。
記者走訪發現,越來越多的城市小店不僅(jin) “活色生香”,也成長為(wei) 傳(chuan) 承城市曆史文化、展現城市形象特色的窗口。
走進上海市泰康路的田子坊,仿佛穿越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老式裏弄,小路兩(liang) 側(ce) 琳琅滿目的小店精致又獨特。順著淡淡的香氣,能看見位於(yu) 小巷深處的“香遇”沙龍香水店。這家創立於(yu) 2015年的小店,主打讓客人自己調製香水香薰,打造一款獨一無二的專(zhuan) 屬香氣。
“隨著國風文化的興(xing) 起,客人更傾(qing) 向於(yu) 挑選有中國特色和上海特色的香水。”小店的調香顧問趙珂說,比如,“墨染梧桐影”和“秋風與(yu) 桂”的香味,就讓人仿佛置身於(yu) 上海桂花飄香、梧桐疏影的季節。
琳琅滿目的紅酒,粗獷質樸的馬具,古色古香的油畫……在天津寸土寸金的和平區小白樓一幢小洋樓裏,一家匈牙利紅酒咖啡店吸引著不少年輕人,其中不乏各種膚色、操著各國語言的外國朋友。
“洋老板”帝漢尼是一個(ge) 帥氣的匈牙利小夥(huo) 子。2014年9月他考入天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迷上了中國文化的他畢業(ye) 後決(jue) 定留下來創業(ye) ,開了以匈牙利紅酒為(wei) 主題的小店,邀請年輕人來這裏“品一口香醇的美酒,聊一聊異國的文化”。
賽道擁擠,努力的小店如何選擇
1993年出生的無錫姑娘王麗(li) (化名)在南京的咖啡店已“搬家”3次。她記得,2019年前後,當地的咖啡店急速發展,似乎站在了風口,她和合作夥(huo) 伴則定位做口感更好的、更打動年輕人的咖啡。
她將咖啡店創業(ye) 首站選在明故宮附近。可沒過多久,房東(dong) 就要求漲房租。還沒來得及再協商,房東(dong) 就將門店轉租給了一家連鎖品牌的咖啡店。
一些連鎖店在直播平台的美式咖啡每杯隻要9.9元。王麗(li) 覺得這樣的價(jia) 格不可思議,“他們(men) 把價(jia) 格壓得太死,壓得我們(men) 這些小店都喘不過氣。”
後來,王麗(li) 也嚐試在熙南裏開店,這裏是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廟商圈西延的交匯點,每月房租5000元。
作為(wei) 一名曾經的策展人,王麗(li) 最初希望通過咖啡店向年輕人展示藝術的魅力。因此,她常常將展品在店內(nei) 擺放,隔一段時間還會(hui) 主動更換展品。雖然也引發了媒體(ti) 的關(guan) 注,但還是沒有換來客流量。
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出台多項政策幫扶小店,發放消費券、減免房租、補貼等措施緩解了壓力,但也有一些小店沒有扛過來。年初,王麗(li) 還是把咖啡店搬到了租金更便宜的地方。
現在王麗(li) 的咖啡店深藏寫(xie) 字樓中,穿過走廊才能找到。店鋪麵積不大,簡單擺著幾張桌椅,客流量不大。
據王麗(li) 透露,一天營業(ye) 額遠不夠支付房租、人工費用,咖啡店仍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開店以來,王麗(li) 與(yu) 同事幾乎全年無休,每個(ge) 節日,他們(men) 也會(hui) 盡力辦活動、出新品,但收效甚微,“投入與(yu) 產(chan) 出不成正比”。
王麗(li) 分析,現在滿大街都是精品咖啡、獨立咖啡店,消費者可選擇的很多,整個(ge) 行業(ye) 已處於(yu) 供過於(yu) 求的狀態。
“一杯咖啡的好和壞,普通消費者不容易品鑒。”王麗(li) 說,這導致咖啡小店更多的時候不是拚品質,而是拚營銷。
談到之所以開咖啡店,王麗(li) 認為(wei) “是為(wei) 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她打趣地說道:“至少我們(men) 都願意介紹自己是一個(ge) 咖啡店店主,把朋友帶過來聚會(hui) 。”
隨著咖啡小店向住宅小區及大中小學校園聚集發展,還有更多咖啡店“前赴後繼”。工商數據查詢平台的信息顯示,我國現存17.7萬(wan) 家咖啡相關(guan) 企業(ye) ,2021年至今新增6.7萬(wan) 家,其中2021年新注冊(ce) 2.6萬(wan) 家,同比增加15.9%,2022年新注冊(ce) 量持續同比增加37.7%至3.6萬(wan) 家,截至3月初,2023年我國新增0.6萬(wan) 家咖啡相關(guan) 企業(ye) 。
咖啡行業(ye) 並非如同表麵一樣繁榮。由於(yu) 賽道擁擠,競爭(zheng) 激烈,部分品牌開啟價(jia) 格戰,導致一些咖啡店成為(wei) 競爭(zheng) 的犧牲品。
“從(cong) 這個(ge) 故事可以看出,創業(ye) 的選擇與(yu) 心理非常重要。”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萬(wan) 興(xing) 說,青年創業(ye) 者應在創業(ye) 前期做好詳細的市場調研,精準把握市場需求,甚至可以創造需求,並著眼於(yu) 電子商務等更廣闊的天地。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助力小店活起來
南京浦口區烈士塔社區書(shu) 記孫歡歡是社區小店的觀察者,該社區3200戶居民中,從(cong) 事服裝、餐飲百貨等小店創業(ye) 的居民就有1200戶。
烈士塔社區是解放戰爭(zheng) 時期“三浦戰役”的發生地,曆史底蘊悠久,人文積澱渾厚,但“年齡”漸長、“活力”難繼也給社區治理帶來重重問題。如何幫助社區裏的小店店主也是孫歡歡和同事重點琢磨的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線上網店還是實體(ti) 商戶,以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營銷已是大勢所趨。受經營理念、運營資金、專(zhuan) 業(ye) 人才等種種因素製約,以線下實體(ti) 店鋪為(wei) 主要形態的城市小店,普遍缺少線上營銷、觸網引流的數字營銷能力。“開播難、成本高、效果差”等問題,成為(wei) 初創期的小店商戶觸網發展的痛點難點。
孫歡歡所在的社區與(yu) 團浦口區委合作的後浪創業(ye) 服務中心,成立了直播基地,推出青年成長計劃,建立了人設打造、賬號運營、視頻編輯等係列課程,源源不斷為(wei) 社區小商戶輸送經營養(yang) 分,壯大商戶主體(ti) 運營力量,推動“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數字化轉型。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wei) 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wei) 步行15分鍾左右的範圍內(nei) ,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wei) 目標,多業(ye) 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生活圈中,診所、學校、藥店、健身點、市場、幼兒(er) 園等應有盡有,不僅(jin) 暢通了城市經濟的“微循環”,也切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品質,給人們(men)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近年來,隨著“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的穩步推進和探索,便利宜居的生活場景已經在多地呈現。
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內(nei) 80個(ge) 試點地區已建設便民生活圈1402個(ge) ,覆蓋居民社區2766個(ge) ,服務居民3200多萬(wan) 人。眼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打造再獲加速。今年2月底,商務部發布消息稱,將在試點基礎上,開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為(wei) 了幫助城市小店提振信心、煥發活力,南京在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基礎上推出“小店計劃”,通過實施引流聚氣、數字升級、降本增效、便民服務、示範引領五大行動,推動小店經濟便民化、特色化、數字化發展。目前,已惠及各類小店10萬(wan) 餘(yu) 家。
“小店計劃”啟動以來,南京市商務局聯合多家互聯網平台集中優(you) 勢資源,幫助小店引流聚氣、拓展線上經營。其中,在抖音生活服務平台開展的“特色暖心小店大聯播”,前期已為(wei) 400餘(yu) 家小店進行直播推廣超500場,累計線上交易額超8800萬(wan) 元。
此外,“小店計劃”通過評選一批特色小店消費場景和示範小店項目,鼓勵小店發揮個(ge) 性自由、興(xing) 趣圈層及首創精神的“先天優(you) 勢”,推動小店經濟特色化、個(ge) 性化發展,湧現更多“小而美”“小而潮”“小而新”的特色小店。
最近,上海、杭州等城市也紛紛拿出助力小店恢複元氣的舉(ju) 措,帶動消費提振。隻有讓廣大小店活躍起來,激活城市發展的每一根毛細血管,才能為(wei) 經濟運行率先整體(ti) 好轉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化賦能實體(ti) 小店破圈生長
森彥咖啡是一家藏在蘇州市姑蘇區雙塔市集裏的咖啡店。 雙塔市集原本是一個(ge) 普通菜市場,經過改造,這裏不僅(jin) 可以買(mai) 菜,還能喝咖啡、看書(shu) ,同時保留了蘇州傳(chuan) 統菜場中的裁縫鋪和鑰匙鋪,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將咖啡店開在這裏,也是主理人的“另辟蹊徑”。店長吳方琴說,點杯咖啡在市集裏逛,或者帶著小吃回來喝咖啡,她希望給顧客提供一種慢生活。
長期研究餐飲行業(ye) 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李世濤注意到,年輕人用鏡頭記錄下菜場動人的煙火氣,“種草”達人通過感性的文字賦予菜場更多意義(yi) 。“我在這裏排過隊”成為(wei) 很多年輕人旅遊打卡的社交儀(yi) 式。
“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真實消費場景,隨著各種話題衝(chong) 上熱搜,迎來裂變式的傳(chuan) 播效應。”李世濤說,菜市場走紅折射了年輕人消費行為(wei) 的變化。一方麵,由於(yu) 直播、社交平台的加持,到網紅店打卡成為(wei) 遊客必選項目;另一方麵,菜市場也因品質和實惠讓顧客更放心。
萬(wan) 興(xing) 說,網絡購物曾一度衝(chong) 擊線下實體(ti) 小店。其實,小店也應該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競爭(zheng) 力。值得注意的是,實體(ti) 小店的位置、情感優(you) 勢是網店不可替代的。
“歡迎剛進直播間的寶寶,1號鏈接是我們(men) 最近主推商品……”南京某連鎖品牌餐飲店的抖音直播間,“數字人”女主播正在直播帶貨。像這樣的AI數字人,在南京很多街頭小店已正式上崗。
為(wei) 了助力城市小店數字升級、破圈生長,南京市商務局啟動“百萬(wan) 數字人創業(ye) 計劃”,聯合平台和技術企業(ye) ,將數字人在直播、短視頻上的數字化優(you) 勢融入線下消費場景,提升實體(ti) 小店的線上營銷和服務能力。
“一名員工運營多台電腦,可以同時管理多個(ge) AI數字人直播間,既不需要主播、助播、場控、視頻等人力,也不需要拍攝設備和場地。”南京矽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司馬華鵬表示。
“用數字人當智能主播將擁有廣闊的市場。”司馬華鵬說,疫情3年後,許多線下的小店受到強烈衝(chong) 擊,“能熬過來的都不容易”。
作為(wei) 南京炸串界的網紅品牌,喜姐炸串與(yu) 矽基智能開展合作,希望可以用數字人直播在線上換取流量。他們(men) 利用智能主播平台,開展不間斷的數字人直播。隻需將產(chan) 品圖片上傳(chuan) 至平台,數字人便會(hui) 對每一款炸串產(chan) 品進行講解。
數據顯示,喜姐炸串累計直播14天,直播時長289小時,成交金額77918.38元,成交訂單數7424筆,成交人數3683人次,觀看人數81433人次。
“專(zhuan) 業(ye) 的直播團隊費用高昂,而數字人直播降低了直播的門檻。但是數字人並不搶占年輕人就業(ye) 的空間。”司馬華鵬表示,數字人進入的是增量市場,去做其他人不願意做或很少人在做的崗位。
“24小時持續在線,普通人是做不到的,但數字主播可以。未來,我們(men) 將借助政策的紅利,繼續做大做強,服務更多的小店。”司馬華鵬說。
培養(yang) 更多了不起的“中國小店”
中國青年創業(ye) 就業(ye) 基金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說,從(cong) 今年年初開始,從(cong) 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關(guan) 於(yu) 中小微企業(ye) 的扶持政策。很多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及“小店經濟”。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很多小店從(cong) 業(ye) 者來自過去的832個(ge) 貧困縣、160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疫情期間,許多小店倒下,這個(ge) 群體(ti) 抗風險能力很差,人和店都是相對弱勢的。現實中,進城務工群體(ti) 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相關(guan) 技能,“當年一人打工全家脫貧,如果一人失業(ye) ,將直接影響全家的經濟狀況。”
他分析,1家小店可能有1名店長、5名店員,這既是創業(ye) 的平台,也是解決(jue) 就業(ye) 的路徑,青年小店公益支持計劃應運而生。在青年就業(ye) 創業(ye) 領域,基金會(hui) 已找到新的工作抓手——從(cong) 小微企業(ye) 入手,精準服務賦能小微企業(ye) ,幫助企業(ye) 增強內(nei) 生動能,帶動青年就業(ye) ,拓展大學生就業(ye) 見習(xi) 新渠道,這既符合當下時代需要和中央精神,也符合共青團關(guan) 注弱勢青年的工作方向。
“全世界的中小企業(ye) 大約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80%的就業(ye) 崗位。”萬(wan) 興(xing) 表示,在中國,各色各樣的小店是小微企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擺滿琳琅商品的小攤、小店讓快速發展的中國找回獨屬於(yu) 中華文化特色的人情味。
“在中國社會(hui) 中,我們(men) 與(yu) 他人之間有著各式各樣的情感紐帶。親(qin) 人、朋友、校友等讓每一個(ge) 人的關(guan) 係都和諧而親(qin) 密。”萬(wan) 興(xing) 說,既然小店找回了人情味,那麽(me) 青年創業(ye) 者也應該將人與(yu) 人之間聯係的情感紐帶運用到經營創業(ye) 中。商會(hui) 、校友等群體(ti) 都可以為(wei) 小店提供幫助,支持它們(men) 生長。
萬(wan) 興(xing) 表示,青年創業(ye) 者進行小店創業(ye) ,機遇與(yu) 挑戰並存。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堅持“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在“有所為(wei) ”方麵,政府應為(wei) 青年創業(ye) 者提供信貸、公共政策製定等方麵的支持。對於(yu) 基層政府來說,他們(men) 應盡可能保障小店周圍環境的衛生、安全,定期為(wei) 小店店主組織培訓,盡可能降低他們(men) 的經營成本。
而所謂“有所不為(wei) ”,則是指政府應做“擅長做的事情”,對於(yu) 公共事務之外的市場運營,應放手交給市場調節。小店店主可以利用市場手段獲得資源,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政府不應橫加幹涉。
萬(wan) 興(xing) 坦言,社會(hui) 各界應該一起行動起來,運用互聯網、新媒體(ti) 等多種新技術推動小店的經營與(yu) 發展。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小店店主自身也可以實現產(chan) 品的“微更新”,以提升門店的美譽度。
“在文化軟實力上要下硬功夫,要創造出自己的品牌效應。”萬(wan) 興(xing) 認為(wei) ,小店越開越多,更要越開越好,真正培養(yang) 起享譽世界的“中國小店”。
調研組成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王鑫昕 胡春豔 王一迪 張藝 實習(xi) 生 尤強 許紫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