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珠峰!我們為什麽要在地球之巔科考?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近日,2023年珠穆朗瑪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在西藏珠峰地區開展,來自5支科考分隊13支科考小組的170名科考隊員,將繼續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揭示青藏高原地球係統變化機理,優(you) 化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
5月23日淩晨3時03分,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科考隊一行11人從(cong) 海拔8300米的科考突擊營地出發開始衝(chong) 頂。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海拔8848.86米,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鼎鼎大名的世界最高峰。圍繞這座傳(chuan) 奇的山峰,有哪些值得紀念的時刻?研究它對我們(men) 有什麽(me) 重要意義(yi) ?今天,讓我們(men) 一起走近珠穆朗瑪峰。
70年間,人類這樣攀登珠峰
“一旦珠峰被確認為(wei) 地球的最高點,那人們(men) 決(jue) 定登上它就隻是時間問題。”美國登山家喬(qiao) 恩·克拉考爾的話道出了人類對於(yu) 登頂世界之巔的執著。
起初,這種執著源於(yu) 對未知的探索。
早在清朝,康熙皇帝就曾派人進入西藏踏勘地形,繪製山水圖紙,並首次標注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並載於(yu) 清《皇輿全覽圖》中,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獻記載。
圖為(wei) 電視劇《康熙王朝》鏡頭
19世紀,珠峰成為(wei) 了世界登山家和科學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1953年,新西蘭(lan) 人埃德蒙·希拉裏、尼泊爾人丹增才創下首次問鼎的紀錄。從(cong) 那時起的70年間,珠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攀登者的造訪。
圖為(wei) 埃德蒙·希拉裏(右)和丹增登頂成功後在珠峰腳下接受采訪。(新華社發)
1960年5月25日,這是載入中國登山史的一天。這天的淩晨4時20分,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州、貢布、屈銀華三人首次從(cong) 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五星紅旗首次在世界之巔亮相。
圖為(wei)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州、貢布、屈銀華(新華社發)
1975年5月27日下午2時30分,中國登山隊再次從(cong) 北坡登上珠峰。為(wei) 了紀念這次登頂,郵電部還發行了紀念郵票。
圖為(wei) 1975年,中國郵政發行的《中國登山隊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郵票》
隨著經驗的累積和登山設備的優(you) 化,登頂珠峰不再是罕見的事情。相比前人,後來者能有更多機會(hui) 接觸這座壯美的山峰,從(cong) 事更多有意義(yi) 的工作。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從(cong) 珠峰大本營出發,衝(chong) 頂世界最高峰。
登珠峰為(wei) 何總選在五月?這背後有講究!
翻遍近幾年中國登山隊伍的曆史記錄,發現他們(men) 多選在五月份左右這段時間登頂。這背後有什麽(me) 講究?
其實,登頂時機的選擇主要與(yu) 珠峰的天氣狀況有關(guan) 。
每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是珠峰地區的風季,風速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珠峰地區8000米高空,季候風沒有遮擋,非常強勁。
而六月到九月又是珠峰地區的雨季,由於(yu) 印度洋暖濕氣流沿山穀而上,易凝結成雲(yun) 雨,所以多出現雨雪交加或大風雪天氣,變化也非常快。
綜合上述兩(liang) 個(ge) 條件,從(cong) 珠峰北側(ce) 攀登頂峰的登山季節以4月下旬到6月上旬、9月中旬到10月上旬為(wei) 最佳。
由此,五月份就成了登頂珠峰的黃金窗口期。
不止“測身高”!攀登珠峰的科學家們(men) 具體(ti) 在研究什麽(me) ?
作為(wei) 世界最高峰,珠峰獨特的地位和地質、生態結構,使得研究它的意義(yi) 遠遠超出了這座山峰本身。而攀登珠峰正是獲取研究珠峰一手數據的最佳機會(hui) 。
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攀登珠峰的科學家們(men) 要做些什麽(me) ?
通常來講,為(wei) 珠峰“測身高”是眾(zhong) 多任務中最受關(guan) 注的一個(ge) 。
這一數據不僅(jin) 僅(jin) 是最高峰的“身高”記錄,還能為(wei) 研究板塊變化等地質運動提供豐(feng) 富資料。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於(yu) 板塊交界處強烈的造山運動形成的。珠峰高度的測量能夠揭示板塊運動的強弱變化,這十分有助於(yu) 監測地震活動和減災、防災。
印度板塊與(yu) 亞(ya) 歐板塊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喜馬拉雅山脈
此外,珠峰和南北極一樣,都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因此這裏的生態變化也被視為(wei) 全球環境變化的“試紙”。科學家們(men) 通過研究珠峰的生態環境、植被分布的變化,冰川形態、規模和儲(chu) 量變化,來為(wei) 全球的生態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一手的參考。
日落時分的珠峰和絨布冰川(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海拔8830米的地方設自動氣象觀測站,意味著什麽(me) ?
2021年以來,珠峰科考專(zhuan) 家克服重重困難,在珠峰北坡的高海拔地區陸續建成運行8套自動氣象觀測站,最高的一個(ge) 站點建在了海拔8830米處。
2022年5月4日,珠峰科考隊員在架設自動氣象站。新華社特約記者 索朗多吉 攝
8830米建氣象觀測站是什麽(me) 概念呢?
首先,這意味著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完成了曆史上從(cong) 來沒有過的氣象科學考察工作。
另外,極高海拔區域的氣象觀測資料在全球範圍也十分匱乏。因此,這一舉(ju) 措對填補全球範圍內(nei) 的氣象記錄空白也有不小的貢獻。
這是在珠峰地區海拔5200米左右位置架設的自動氣象站(2022年4月24日攝)。新華社發
氣象觀測正是本次珠峰科考,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內(nei) 容。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院士介紹,2023年珠峰科考將聚焦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珠峰極高海拔環境如何變化、珠峰環境變化與(yu) 西風-季風如何相互作用、珠峰地區未來環境如何影響亞(ya) 洲水塔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
據介紹,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此前在珠峰的科學考察活動已收獲“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巔峰海拔的強烈升溫”“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珠峰地區人體(ti) 生理的特殊反應”“珠峰地區變綠的生態過程”等多個(ge) 領域一係列科研成果。
保護珠峰生態,我們(men) 能做什麽(me) ?
從(cong) “征服”珠峰,到了解珠峰、保護珠峰,我們(men) 一次又一次造訪世界之巔的最終目的就是為(wei) 了能更好地守護它。
作為(wei) 世界之巔,珠峰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很“高冷”的。的確,山頂的高度已不適合任何動植物生活。不過正因為(wei) 珠峰太過高聳,喜馬拉雅山脈北坡巨大的海拔落差也為(wei) 各種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居地。
這是珠峰自然保護區中心地帶紮西宗鄉(xiang) 的羊群。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 攝
比如,距離珠峰不遠的穀地——嘎瑪溝就是因雪山河流侵蝕而形成的,那裏的海拔從(cong) 兩(liang) 千多米到五千多米,景色秀麗(li) ,是徒步愛好者的聖地。
而以珠峰為(wei) 核心的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有高等植物2550種,動物509種,是西藏生物多樣性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區域之一,值得我們(men) 倍加珍惜。
視頻:表情包來啦!喜馬拉雅動物的另一麵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克服嚴(yan) 酷的自然環境,對珠峰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從(cong) 水、生態、動植物、人類活動等各個(ge) 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這既保證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維係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藏普村,是離珠峰最近的一個(ge) 行政村。珠峰旅遊成了村集體(ti) 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也讓這裏的居民在堅守生態保護紅線上更有底氣。
4月23日拍攝的珠峰腳下的日喀則市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藏普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2021年的一個(ge) 重要發現印證了珠峰多年生態保護的成果。
我國科研人員在珠峰東(dong) 絨布冰川6212米處,成功采集到須彌扇葉芥的種子,刷新了我國植物種子采集的最高海拔紀錄。
今天的珠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良好,岩羊、雪豹等野生動物更多見了,珠峰附近植物覆蓋範圍正在不斷擴大。
巍峨的雪峰下,無數生靈正茁壯生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