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麽選擇落戶濱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5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魏其濛 孫慶玲)租住在外辦公5年之久的部分恒生電子員工終於(yu) 在2023年得以搬入公司自己的新大樓,這被恒生電子聯合創始人、公司監事長蔣建聖認為(wei) 是“最感謝政府的事之一”。
搭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恒生電子發展迅速,近二十年來,企業(ye) 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25%之間,2022年的營業(ye) 收入超過65億(yi) 元,員工數突破1.3萬(wan) 人。這家成立於(yu) 1995年的信息軟件企業(ye) ,是杭州信息軟件產(chan) 業(ye) 的代表企業(ye) 之一,也是中國全領域金融IT服務商,為(wei) 超過2000家金融機構提供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和服務。
蔣建聖說,對於(yu) 一家快速發展的企業(ye) 來說,“最大的限製是發展空間的限製”。
恒生電子2005年搬入杭州高新區(濱江),這塊占地僅(jin) 72.2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今天駐紮著69家上市企業(ye) 。這是浙江省最小的行政區,發展不亞(ya) 於(yu) 在“螺螄殼裏做道場”;也是全省最強的行政區之一,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麵積創造了全省2.8%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
“濱江非常小,但是政府擠出了很多空間”,蔣建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濱江大企業(ye) 頂天立地,“小巨人”聚木成林,用地資源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一段時間以來,恒生電子由於(yu) 發展空間不足,“隔幾年就要搬一次家”。
杭州高新區(濱江)政府了解恒生電子等企業(ye) 的情況後,積極對接解決(jue) 企業(ye) 的用地矛盾,通過區內(nei) 產(chan) 業(ye) 平台錯位發展、工業(ye) 綜合體(ti) 及三產(chan) 留用地集中開發等措施騰籠換鳥,給予高新技術企業(ye) 發展空間上的支撐,這才有了2023年恒生電子新辦公大樓的啟用。
這隻是企業(ye) 在杭州高新區(濱江)感受“溫暖”的一個(ge) 縮影。蔣建聖毫不費力就能列舉(ju) 出如今落戶杭州高新區(濱江)的諸多優(you) 勢——數字經濟發達,生態圈繁榮;產(chan) 業(ye) 集群眾(zhong) 多:頭部、腰部、中小微企業(ye) 梯隊豐(feng) 富;辦事易,對口部門懂業(ye) 務、通政策、服務意識強……
他還記得,剛搬入杭州高新區(濱江)時,這裏隻是錢塘江畔的一塊灘塗農(nong) 田,甚至還算不上本地人口中的“城邊皮”。當時,為(wei) 了員工上下班方便,恒生電子開通了班車,僅(jin) 這塊的支出一年就在百萬(wan) 元左右。
多年努力之下,杭州高新區(濱江)賺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底”,各類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快的建設和完善,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畝(mu) 均效益成果驚人,這裏成了大家眼裏的“國際濱”,成了創業(ye) 者趨之若鶩的“朝聖地”。恒生電子每日的班車也得以取消,蔣建聖說,這為(wei) 企業(ye) 節省了一大筆資金。
另一個(ge) 享受政府服務的直接案例是——5年前,有員工從(cong) 恒生電子竊取了相關(guan) 技術產(chan) 品後,離職創辦了新公司,在區政府積極推動協調下,恒生電子的知識產(chan) 權才得以保全。
杭州高新區(濱江)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從(cong) “開門辦公”到“前店後艙”的窗口服務,從(cong) “辦事不過江、收費歸濱江”到行政服務中心“去中心化”改革,從(cong) 商事製度改革到“最多跑一次”示範區,高新區以體(ti) 製機製的深化改革,讓企業(ye) 在發展的每個(ge) 階段,都能享受“恰到好處”的政府服務。
對此,蔣建聖的感受是“特別幸運,我們(men) 落戶在濱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