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上海高質量發展更具吸引力 這座超大城市治理帶著溫度

發布時間:2023-05-23 17: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綿延流長的蘇州河流淌著時代的印記,見證了上海的滄桑變化。作為(wei) 中國民族工業(ye) 的發祥地之一,上海的蘇州河畔曾匯聚一批優(you) 秀的民族企業(ye) ,但工業(ye) 廢水的排放也為(wei) 蘇州河的水環境帶來嚴(yan) 重汙染。經過治理,如今,蘇州河沿岸開始成為(wei) 老百姓流連忘返的“城市秀帶”。

  “從(cong) 昔日的‘工業(ye) 鏽帶’逐步蛻變為(wei) 今天水清、岸美、宜遊的‘生活秀帶’,蘇州河見證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發展,成為(wei) 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體(ti) 現和典型示範。”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管理委員會(hui) 副主任張永剛在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活動中說。

  從(cong) “還河於(yu) 民”“還岸於(yu) 民”、構建居民“15分鍾社區生活圈”,到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平台、構建智慧醫療服務體(ti) 係,這些有科技、有溫度、有精度的服務讓這座超大城市變得更具國際吸引力。

  水岸聯動打造“城市秀帶”

  從(cong) 曾經的信和紗廠到如今容納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近160家機構入駐的M50創意園,從(cong) 曾經的上海被服廠到如今的青年共享商務社區創享塔,當工業(ye) 的痕跡漸漸褪去,蘇州河重新煥發了生機。

  “水上遊船航線的打造包括造船、建設碼頭等程序,一般都要2-3年時間,而蘇州河遊船項目自去年年初啟動後,當年規劃設計、當年建設完成、當年投入運營,完成了4個(ge) 碼頭、12艘遊船的建設和打造。”浦江遊覽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洪朝輝說。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管理委員會(hui) 黃浦江蘇州河發展協調處處長趙炅介紹,從(cong) 黃浦江兩(liang) 岸綜合開發,到“黃浦江沿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再到蘇州河兩(liang) 岸貫通和品質提升工程,黃浦江沿岸地區動遷安置企事業(ye) 單位3500家,釋放的濱江用地主要用於(yu) 建設全民開放共享的濱江綠地、公園、廣場。

  2018年-2020年,蘇州河沿岸累計辟通了約63處“斷點”,新建了約15公裏濱河“綠道”,實現了中心城區42公裏岸線基本貫通,串聯了蘇州河兩(liang) 岸約150公頃綠地和開放空間。

  上海城市治理的溫度不僅(jin) 體(ti) 現在“大工程”的建設,更反映在“小細節”的考量。

  與(yu) 馬達聲轟鳴、燃油味刺鼻的傳(chuan) 統遊船不同,當地政府特意為(wei) 蘇州河打造了綠色能源純電池遊船,而且考慮到蘇州河河道較窄、沿岸居民較多的情況,遊船的噪音控製在60分貝以內(nei) ,在夜間遊船燈光和碼頭燈光的角度和亮度上也做了非常人性化的設置,不會(hui) 產(chan) 生任何光汙染。

  上海久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胡喆說,“串珠成鏈”,水上航線串聯起了沿岸五區的優(you) 質文旅資源,生動展現了上海的城市發展、紅色基因和工業(ye) 記憶。

  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徑

  吳海良老人一家四口曾居住在一個(ge) 32平方米的老式直套房裏,和鄰居共用一個(ge) 衛生間和廚房。“盼望了20多年,終於(yu) 住進了光線充足的電梯房。”吳海良的老伴說,她1996年住進單位分的位於(yu)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的房子,2018年搬進了現在住的電梯房。

  上世紀50年代,一批機電工業(ye) 大廠落戶在原彭浦鄉(xiang) 地區,並在此建起了彭浦工業(ye) 區。為(wei) 了解決(jue) 工人和家屬的住宿問題,1958年,彭浦工業(ye) 區在這裏建起了56幢職工宿舍,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

  “當時住進彭浦新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早期隻有勞模、先進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這裏的房子。”彭浦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李彥平說。

  “以前走進這些小區,道路狹窄,兩(liang) 側(ce) 停滿了車,室內(nei) 空間逼仄,狹窄的過道裏堆滿了臉盆、自行車、舊書(shu) 報、紙箱等生活物品,發生鄰裏糾紛是家常便飯的事。遇上刮台風,小區的積水能到大腿,安全隱患非常大。”李彥平說,雖然居住條件一般,但很多老工人對彭浦新村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們(men) 不願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

  如何改變這些小區的現狀,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讓曾經的勞模、先進工作者安度晚年,成為(wei) 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發展中麵臨(lin) 的最突出問題。2005年,上海市政府下發《上海市舊住房綜合改造管理暫行辦法》,彭浦新村街道探索出了“改擴建”“加層擴建”“拆除重建”等多種改造模式,為(wei) 全市甚至全國的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提供了充分借鑒。

  如今,該街道已先後完成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區的改造,彭一小區也已開工建設,累計改造房屋102幢、受益居民4907戶。曆經18年的實踐,彭浦新村街道已從(cong) 整幢到成片整體(ti) 改造,從(cong) 廚衛獨用到電梯高層和生活配套,走出了一條城市更新路徑。

  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林偉(wei) 斌介紹說,去年7月,上海市又出台加快推進“兩(liang) 舊一村”改造(即零星舊改、小梁薄板等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記者注)的實施意見,下決(jue) 心用10年時間、分3步完成“兩(liang) 舊一村”改造。

  數字化轉型賦能智慧醫療

  在上海,掃描曆史建築牆身上的二維碼,就能“聽”建築講故事;在上汽“黑燈工廠”無人車身車間示範生產(chan) 線,76秒就能下線一輛整車;在上海長寧區,上萬(wan) 名師生已經接入數字基座,享受到多“端”統一、一“屏”匯聚的數字化教育帶來的便利。一幕幕數字化場景體(ti) 現了“數都上海”的美好生活。

  數字化轉型場景中,就醫問題是民生關(guan) 切。2021年12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上海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圍繞構建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質健康服務體(ti) 係,推動公立醫院向質量效益型、數字化精細管理型和科技創新驅動型轉變。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探索出一套以診療能力為(wei) 核心、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支撐的智慧服務新路徑。

  患者來線下候診時,可以先與(yu) 虛擬醫生在虛擬診室進行交流,同時生成預問診報告。進入診室後,醫生就對患者的病史和基本情況有了初步了解,大大提高了接診效率。

  此外,該院還通過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互聯網醫院,推出了智能導診、智能預問診、院區導航等14項智慧服務,並且通過智能就醫助手統一調度,實現了“專(zhuan) 職就醫助手”。

  “通過智慧醫院的建設,不僅(jin) 能夠為(wei) 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醫療服務、為(wei) 醫生提質增效,更能把中山醫院高水平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進行輻射和下沉。”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據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胡鴻毅介紹,上海市推進“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完成精準預約、智能預問診、互聯互通互認等14個(ge) 應用場景建設,實現市級醫院和16個(ge) 區全覆蓋,各級醫院平均候診時間縮短至60分鍾內(nei) 。上海市194家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大部分已納入醫保結算,為(wei) 患者提供便捷的常見病和慢性病在線複診服務。

  本報上海5月2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