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已現 未來之門“智能湧現”
過去的人工智能,是人類想讓機器學會(hui) 什麽(me) 技能就教什麽(me) 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hui) ,沒教過的就不會(hui) ”。大模型出現帶來的“智能湧現”,實現了以前沒有教過的技能,機器也可以會(hui) ,“我們(men) 在朝著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
——————————
以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新晉“頂流”ChatGPT為(wei) 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成為(wei) 這幾天在中國天津舉(ju) 行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hui) 上,最風頭無兩(liang) 的“明星”。
這是世界經曆了三年新冠疫情之後,在中國舉(ju) 辦的首個(ge) 人工智能領域的線下大型國際化盛會(hui) 。全球51個(ge) 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yu) 名中外政要、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大咖相聚天津。
過去短短一年裏,ChatGPT橫空出世已經把人工智能時代領向了一個(ge) 新的拐點。科技部部長王誌剛在會(hui) 上說,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的重大突破實現了人工智能的一次曆史性跨越,潛在創新發展的空間巨大。
大會(hui) 同期舉(ju) 行了48場平行論壇,幾乎每一個(ge) 會(hui) 場的話題都與(yu) 人工智能的最新走向相關(guan) 。
近代中國從(cong) 天津打開了工業(ye) 眼界,如今連續在天津舉(ju) 辦了7年的世界智能大會(hui) 又如同一個(ge) 長鏡頭,讓世界從(cong) 這裏看向未來,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發展大勢。天津市委書(shu) 記陳敏爾說,願與(yu) 大家共同尋求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可持續的增長動能,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智能湧現”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
“人工智能在過去半年中,受關(guan) 注度比以前高了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底層的技術就是大模型。”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開門見山,幾句話就挑開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神秘“麵紗”。大算力、大模型、大數據驅動下,“智能湧現”的時代來了。
講得再通俗一點,過去的人工智能,是人類想讓機器學會(hui) 什麽(me) 技能就教什麽(me) 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hui) ,沒教過的就不會(hui) ”。大模型出現帶來的“智能湧現”,實現了以前沒有教過的技能,機器也可以會(hui) ,“我們(men) 在朝著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
李彥宏指出,過去人們(men) 熟悉的人工智能應用大多是辨別式的,比如人臉識別、搜索引擎,就是把要找的東(dong) 西在全網進行匹配。而生成式,就好比主人請客吃飯讓人工智能給出一份菜單,“無所謂對錯,但能給出一些創意或思路”。這種過去人們(men) 不覺得人工智能應該做的事,現在可以做了,能使人們(men) 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兩(liang) 個(ge) 月前百度發布了大模型“文心一言”。“市場確實有非常強的需求,目前有200多萬(wan) 名用戶在排隊等待進行測試,也有十幾萬(wan) 家企業(ye) 希望接入進行測試。”李彥宏說。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wei) ,認知大模型一定意義(yi) 上實現了像人類一樣觸類旁通的能力。這意味著,人機交互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傳(chuan) 統意義(yi) 上靠堆時長和人力的商業(ye) 模式,在未來的兩(liang) 三年之內(nei) 將被徹底改變”。
劉慶峰也談到,目前純大模型技術還有待攻克的缺陷,比如新知識難以及時更新,事實類問答容易“張冠李戴”,史實、傳(chuan) 統典籍等容易被“編造情節”等,“這些問題在今年會(hui) 有明顯的改進”。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現場問了360智慧大腦幾個(ge) 問題來展示其理解力和邏輯能力,並讓AI圖形創作工具“360鴻圖”畫了一張2025年天津濱海新區的圖景。
“代表著超級人工智能時代來臨(lin) 了。”周鴻禕直言,原來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或垂直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有效,而大模型屬於(yu) 通用人工智能,在很多維度上已經超越了人類。“現在GPT4已經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是一個(ge) 巨大的拐點。”
周鴻禕打了一個(ge) 形象的比方,大模型像發電廠一樣把以前很難直接使用的大數據加工出來,就如同把石油加工成了電,成為(wei) 一種通用的能源,可賦能百行千業(ye) ,並能在實體(ti) 經濟轉型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個(ge) 共識是,這場工業(ye) 革命關(guan) 係到國家生產(chan) 力的發展,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大國博弈的重要機會(hui) 。
王誌剛介紹,截至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專(zhuan) 利申請量居世界首位,期刊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頻次均位列全球第一。我國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等領域有領先優(you) 勢,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5000億(yi) 元人民幣,代表性企業(ye) 超過4200家,占全球約16%。
王誌剛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還麵臨(lin) 底層算法的偏差等一係列技術挑戰,也給個(ge) 人隱私、公共安全、教育就業(ye) 等帶來社會(hui) 挑戰,“迫切需要與(yu) 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工智能持續健康發展”。
人工智能正在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聯通5G虛擬現實賽車、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華錄終端+仿生人型機器人……本屆智能大會(hui) 智能科技展以12萬(wan) 平方米、492家中外參展企業(ye) 的超大規模創下曆年之最,十大主題展區、千餘(yu) 項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成為(wei) 全景式展現智能科技改變生活的“練兵場”。
一台形似螳螂的機器人正在展台上按照指令完成上塔下塔的攀爬作業(ye) 。這是國網天津電力即將推出的世界首台智能組塔機器人。現場,記者看到它底部的8隻夾爪緊緊抱牢塔柱,前夾爪和後夾爪的分工協作,穩穩地沿塔柱向上攀爬,遇到障礙會(hui) 巧妙地邁過。到達指定位置後,它“定睛”看了幾秒鍾,迅速伸出像螳螂前肢一樣的操作臂,精準對接鐵塔孔位,熟練地完成螺栓和螺母緊固作業(ye) 。
“在輸電線路工程中,鐵塔組立是施工過程中最為(wei) 關(guan) 鍵、風險最大的環節之一。”國網天津電力高級專(zhuan) 家馬駿介紹,組塔機器人具備自主攀爬、自動越障、智能識別、自動緊固等多功能於(yu) 一體(ti) ,“將助力鐵塔組立高空作業(ye) 實現無人化”。
機械臂輕鬆抬筆蘸墨、揮毫潑墨,不一會(hui) 兒(er) ,“天道酬勤”“前程似錦”“名列前茅”等書(shu) 法字樣躍然紙上。這個(ge) 周末的科技展上,科大訊飛的AI書(shu) 法機器人吸引了現場不少孩子圍觀。而搭載了大模型的訊飛智能辦公本X2,更引起不少職場人士的興(xing) 趣,它不僅(jin) 能語音實時轉寫(xie) ,還能把會(hui) 議內(nei) 容形成一份精簡的會(hui) 議紀要。一旁反應靈敏的機器狗是訊飛工業(ye) 巡檢機器人,它可以在各種地形平穩行走,能完成對氣體(ti) 泄漏、局部放電、機械異響等問題的智能巡檢。
劉慶峰說,目前訊飛開放平台已開放560項AI能力,聚集了439萬(wan) 個(ge) 開發者團隊。科大訊飛的天津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基地累計實現產(chan) 值突破171億(yi) 元,引育企業(ye) 283家,有力支撐了大中小企業(ye)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未來,人工智能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將在更多行業(ye) 和應用場景中落地開花,讓新一輪的產(chan) 業(ye) 變革真正星火燎原。”他說。
“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一直在牢牢把握著賦能實體(ti) 經濟、支撐社會(hui) 發展的主線。”中國科協主席萬(wan) 鋼說,如今各行業(ye) 領域對人工智能需求的日益增長,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斷湧現。他建議加快人工智能在製造、交通、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扶持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能力的人工智能龍頭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的新企業(ye) 。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也在大會(hui) 期間發布了天河百億(yi) 億(yi) 級智能計算開放創新平台和國產(chan) 中文大模型——天河天元。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dang) 組書(shu) 記、應用研發首席科學家孟祥飛說,團隊依靠國產(chan) 超級算力和智能算力底座,將通過國產(chan) 中文大模型的研發和設計來支撐智能科技的創新。
孟祥飛期待,國產(chan) 中文大模型成為(wei) 真正的生產(chan) 力工具,與(yu) 特定的生產(chan) 場景、生活場景、創新場景融合,形成行業(ye) “專(zhuan) 家”,進而賦能百業(ye) 以及中國高質量發展。
據悉,大會(hui) 期間天津市與(yu) 中國鐵建、聯想集團、百度集團、360集團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智能科技產(chan) 業(ye) 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加強合作,共簽署重點項目98個(ge) ,協議金額達815億(yi) 元。
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和治理關(guan) 鍵在人
大會(hui) 閉幕式上,主持人蔣昌建拋出一個(ge) 很多人關(guan) 心的現實問題:大模型會(hui) 搶人類的飯碗嗎?
在這個(ge) 問題上,李彥宏是個(ge) 樂(le) 觀派。他認為(wei) AI特別是生成式AI正在並且繼續對就業(ye) 造成巨大的衝(chong) 擊,很多工作會(hui) 消失,但同時也會(hui) 出現很多更好的工作機會(hui) 。改變的是就業(ye) 結構,提升的是對崗位的要求。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wei) AI可能成為(wei) 人類的專(zhuan) 家級虛擬助手、科研工作的加速器等,“未來不是屬於(yu) AI,而是屬於(yu) 掌握了AI的新人類”。
我們(men) 將來到底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萬(wan) 鋼給出了一個(ge) 較為(wei) 清晰的描述——能動手的科學家、通算法的工程師、懂科學的企業(ye) 家。
這就需要以複合學科背景、產(chan) 業(ye) 應用場景、未來發展前景,深度融合為(wei) 導向,來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模式。比如強化人才複合型的知識結構,打破現有教育體(ti) 係中相對隔離的局麵,不斷提升人才知識結構和學科交叉的發展態勢。
教育將在未來的就業(ye) 轉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這也對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產(chan) 教融合的創新的教育體(ti) 製和機製。萬(wan) 鋼認為(wei) 要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ye) 聯合培養(yang) AI人才的有效機製,暢通產(chan) 業(ye) 需求、產(chan) 業(ye) 前沿的反饋路徑,來解決(jue) 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ang) 和生產(chan) 實踐相脫節的突出問題,加大科教、產(chan) 教的融合力度。
此外要麵向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關(guan) 鍵領域開展人才儲(chu) 備,解決(jue) 培養(yang) AI,特別是在芯片設計製造方麵的拔尖人才的問題,要建立早期發現培養(yang) 機製,暢通人才培養(yang) 使用的通道,優(you) 化人才隊伍的體(ti) 製結構,形成多層次的人才互為(wei) 補充、融合發展的局麵。
“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和治理關(guan) 鍵在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先進計算與(yu) 關(guan) 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主任龔克在以“生成式AI產(chan) 教融合創新”為(wei) 主題的分論壇上談到,不僅(jin) 要培養(yang) 數以萬(wan) 計的極為(wei) 緊缺的AI的技術創新治理的領軍(jun) 骨幹人才,還要培養(yang) 數以億(yi) 計的善用AI的廣大使用者,“就好像我們(men) 不僅(jin) 要培養(yang) 出能夠設計、製造汽車的人才,更要培養(yang) 出廣大的能夠駕馭汽車的大眾(zhong)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