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10 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鴻溝如何跨越?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從(cong) 0到1的突破,那麽(me) 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就是從(cong) 1到10的跨越。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實現這一跨越至關(guan) 重要。
麵對橫亙(gen) 在科研和產(chan) 業(ye) 間的鴻溝,科研力量雄厚的上海正在尋求破解之道。最近,浦東(dong) 新區就發布了一張精準對接科研轉化供需雙方的榜單,效果如何?一起來看記者的調研。
01
一張榜單
精準對接科研需求
當記者來到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經委,工作人員正忙著梳理最新的對接情況。幾個(ge) 月前,他們(men) 上線了一個(ge) 公共服務平台,麵向全社會(hui) 征集技術創新需求,沒想到,很快就征集了120多項。
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經委科創科普處處長 魏軍(jun) 娜:企業(ye) 對相關(guan) 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多,但是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並沒有得到有效轉化,創新資源沒有充分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
企業(ye) 需要核心技術,卻找不到創新源頭,科研機構手握創新成果,但不知道如何轉化。即便是創新之都上海,也麵臨(lin) 著這一現實問題。
一些科研機構的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問題的症結在於(yu) 創新資源供需匹配失衡。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譚瑞琮:所有的資源都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配置,如果技術的產(chan) 出和市場的需求脫節的話,我們(men) 大量的一些研發可能沒有用武之地。
如何打通堵點,跨越從(cong) 學術到產(chan) 業(ye) 的鴻溝?上海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成果轉化中心,麵向大企業(ye) 開放大科學設施,在臨(lin) 港、張江等科創承載區建造了嵌入式創新空間,喚醒了一大批沉睡的科研資源。
為(wei) 了幫助企業(ye) 精準地找到創新資源,今年初,浦東(dong) 新區還首次麵向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ye) 公開征集技術創新需求,形成科研項目榜單,發布在公共平台,通過“揭榜掛帥”方式對接相應的企業(ye) 或者科研院所。
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經委科創科普處處長 魏軍(jun) 娜: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短短幾個(ge) 月時間,已經有10個(ge) 項目成功揭榜,有17個(ge) 項目收到揭榜方案或者是找到了意向揭榜方,還有更多的正在陸續對接中。揭榜的不僅(jin) 有本地的科研機構,還有江蘇等地一些院所。
02
一個(ge) 平台
搭建“雙向奔赴”的橋梁
首批達成的項目目前進展如何?他們(men) “雙向奔赴”的背後又有著什麽(me) 樣的故事呢?
此次對接,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承擔專(zhuan) 業(ye) 性工作。當記者來到國創中心,正趕上首批達成的一個(ge) 項目在深入對接。聊到聯合攻關(guan) 、培養(yang) 人才等話題,雙方滔滔不絕。
楊衛忠是一家化學纖維製造企業(ye) 的負責人,因為(wei) 一項關(guan) 鍵技術得不到解決(jue) ,他的產(chan) 業(ye) 更新始終停滯不前。這一次,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發出了科研需求,沒想到三天之後,就得到江蘇一家專(zhuan) 業(ye) 研究院所的響應。
上海德福倫(lun) 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楊衛忠:想不到這麽(me) 快、三天就完成了對接,也想不到實際上我們(men) 的需求,人家已經早就有所研究,隻是我們(men) 沒有發現。
而對方苦心研究了一年多的科研成果,也有了用武之地。
先進功能纖維與(yu) 應用技術研究所執行所長 紀俊玲:我們(men) 也希望研發的一些產(chan) 品能夠跟龍頭企業(ye) 快速銜接,快速解決(jue) 行業(ye) 的痛點難點。
國創中心是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擁有豐(feng) 富的創新資源。在這裏,記者看到了不少產(chan) 業(ye) 化成果。然而,相關(guan) 負責人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還有很多科研成果依然閑置在書(shu) 架上。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譚瑞琮:它難在什麽(me) 地方呢?主要是學術上新的研發、到產(chan) 業(ye) 當中,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跨越。怎麽(me) 去跨越呢?除了技術本身的研發以外,實際上有很多中試、放大以及技術的熟化,離產(chan) 業(ye) 的需求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業(ye) 的轉化,需要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深度合作、反複打磨,這個(ge) 過程漫長而瑣碎,如果沒有好的合作機製,往往失敗於(yu) 途中。作為(wei) 長三角地區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的重要平台,國創中心正在搭建形式多樣的新型研發載體(ti) ,幫助科研機構、企業(ye) ,乃至政府采用多種模式合作。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譚瑞琮:一體(ti) 化對接長三角各個(ge) 產(chan) 業(ye) 創新的需求,把這些需求和全球國內(nei) 外的創新資源做一個(ge) 全麵的對接。我們(men) 還可以麵向關(guan) 鍵的共性核心技術的需求,組織聯合的攻關(guan) 。
03
跨界融合
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從(cong) 記者的調研中不難看出,科研和產(chan) 業(ye) 的供需堵點一旦打通,將會(hui) 激發新的動力,甚至產(chan) 生新的產(chan) 業(ye) 和賽道。也正是看準這一點,上海浦東(dong) 正在加快跨界融合,營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chan) 業(ye) 。
在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一項針對新型藥物的研究正在進行。和傳(chuan) 統的細胞學研究不同,研究人員是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細菌蛋白質結構。團隊成員來自計算機、物理、生物等學科。像這樣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已經在很多領域廣泛展開。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陳駿:我們(men) 在做的“計算+生物”“計算+金融”“計算+工程”等,都可以作為(wei) 數據科學本身的能力,可以助力於(yu) 本領域的一些發展。
依托以計算為(wei) 基礎的跨學科研究平台,上海浦東(dong) 正在布局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通過大企業(ye) 開放創新中心,形成大中小企業(ye) 聯合、產(chan) 學研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加快把科研轉化為(wei) 技術,賦能千行百業(ye) 。
百度飛槳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賦能中心負責人 魏宗凱:這是我們(men) 67萬(wan) 個(ge) 模型,包括智慧政務的、智慧城市的,還有工業(ye) 製造的等等。我們(men) 現在總共賦能了大概20萬(wan) 家的企事業(ye) 單位,大到一些大型的央企國企,也有一些隻有幾個(ge) 人的小團隊,都可以用飛槳這樣的一個(ge) 平台去做一些開發。
就在不久前,浦東(dong) 還麵向社會(hui) 開放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
總台央視記者 陳鈺潔:我身邊這條道路就是國內(nei) 首條特大城市中心城區智能駕駛開放測試道路。我們(men) 可以看到,不時有智能駕駛的測試車輛上路測試。這條路設置了紅綠燈和複雜路況,可以滿足包括智能駕駛、智能泊車在內(nei) 的多個(ge) 場景的應用。
在隨後的體(ti) 驗中,記者了解到,這段道路不僅(jin) 能夠滿足技術上的測試要求,也在路權、行駛規則等方麵予以規範,不斷滿足產(chan) 業(ye) 創新應用需求。
縱目科技市場品牌副總裁呂迅:聚集了很多智能駕駛、自動駕駛以及AI的一些公司,這些科技公司在一起互相交流碰撞,也更能夠去激發出我們(men) 創新的動力與(yu) 源泉。
除了“未來車”,浦東(dong) 還把“創新藥”“中國芯”“智能造”“藍天夢”“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未來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動這些重點產(chan) 業(ye) 全部達到“千億(yi) 級”規模。
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hui) 主任 李慧: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策源作用,打造從(cong)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創新鏈,圍繞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領域布局新賽道、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台央視記者 陳鈺潔 黃瑋 魏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