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前有老一輩的堅守 後有年輕力量注入 閩劇振興好戲不斷

發布時間:2023-05-25 16:07: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閩劇又被稱為(wei) 福州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一出出劇目串下來,一個(ge) 個(ge) 演員數過來,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誌”。

  對許多海外華僑(qiao) 華人而言,閩劇還是“家鄉(xiang) 的味道”。在不少國家和地區,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閩劇團。

  閩劇要振興(xing) ,不僅(jin) 要有年輕演員,更要有年輕觀眾(zhong) 。年輕演員、年輕觀眾(zhong) 、年輕的傳(chuan) 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賦予更多可能。

  戲,唱起來了。四周極靜,板鼓奏響,丁零哐當。國家一級演員林穎踩著碎步走上台,幾個(ge) 動作,還沒開嗓,觀眾(zhong) 席已一片喝彩。這出《三搜幻化庵》是閩劇的傳(chuan) 統劇目,福州人祖祖輩輩都愛看。

  閩劇又被稱為(wei) 福州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一出出劇目串下來,一個(ge) 個(ge) 演員數過來,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誌”。閩劇自帶一股“蝦油味”。蝦油,外地人未必吃得慣,卻是福州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味道。

  閩劇400多年薪火相傳(chuan) ,前有老一輩閩劇人的堅守,後有年輕力量的注入。在80後演員林穎看來,閩劇曆經多次起落,一直保持蓬勃生命力,離不開一代代人的接續奮鬥,更離不開閩劇紮根的文化土壤。

  有了人,有了希望

  陳乃春剛給學生上完課,見到我們(men) 的第一句話是:“閩劇要發展,有人,才有希望。”

  10歲學戲,18歲登台,陳乃春的戲齡已過半百。生於(yu) 福州梨園世家,從(cong) 小看著父親(qin) 演主角,一出好戲在舞台上連續演幾百場,台前幕後被戲迷們(men) 圍著,陳乃春對那片舞台充滿憧憬。

  家中牆上掛著陳乃春的多張經典扮相照片,其中一張是閩劇《丹青魂》的劇照。1993年,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在福州舉(ju) 辦,陳乃春憑借對角色“吳道子”的精湛演繹,成為(wei) 福州第一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閩劇的高光時刻。這屆戲劇節,閩劇《拜石記》《禦前侍醫》斬獲多個(ge) 獎項。

  閩劇起源於(yu) 明末,400多年的傳(chuan) 承發展艱難曲折又富有傳(chuan) 奇色彩。近代以來,閩劇湧現眾(zhong) 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lan) 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20世紀80年代中期,缺人、缺錢、缺優(you) 秀劇本的困境,讓閩劇陷入低穀。福建省第十六屆、第十七屆戲劇會(hui) 演上,福州竟沒有一台閩劇入選,令福州閩劇界深感緊迫。

  福州市委提出:“要振興(xing) 閩劇。”政策重視,極大調動了閩劇人的積極性。陳乃春書(shu) 櫃裏,證書(shu) 和獎狀塞得滿滿當當。“上世紀90年代,市裏對閩劇空前重視。閩劇每取得一點進步,市裏馬上開表彰大會(hui) ,頒發證書(shu) 。”陳乃春回憶,一次進京演出臨(lin) 行前,市裏專(zhuan) 門派市委宣傳(chuan) 部、市文化局的主要領導來送行。獵獵寒風裏,帶著全部家當的劇團演員在站台上親(qin) 曆了那一刻。那一刻,陳乃春格外激動。

  閩劇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上世紀80年代末,福州還沒有一所專(zhuan) 門的藝術學校,省藝校閩劇班的學生隻能在歌舞劇院、歌舞團練功。1991年,福州市劃撥100萬(wan) 元,用於(yu) 解決(jue) 閩劇班的困難。1992年1月,福州又將閩劇班的校舍建設列為(wei) 當年的為(wei) 民辦實事項目。1993年5月,閩劇班綜合大樓竣工,並恢複中專(zhuan) 招生。上學費用幾乎全免,畢業(ye) 就分配工作。

  首批閩劇班招生火熱,初試500多人報名。林穎就是閩劇班恢複招生後40名首批學生之一。新教學樓、新宿舍、新教室……前輩們(men) 對林穎說:“你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是幸福的閩劇演員。”

  2004年,省藝校閩劇班更名為(wei) 福州市藝術學校,陳乃春擔任首任校長。作為(wei) 福州重要的閩劇人才培養(yang) 機構,福州藝術學校為(wei) 各地閩劇團培養(yang) 、輸送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除了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和福州市閩劇院這兩(liang) 家國辦閩劇團,福建還有80餘(yu) 家民間職業(ye) 閩劇團,福建當前從(cong) 事閩劇工作的多達7000餘(yu) 人。

  有特色,又有包容

  閩劇講究苦練,條件好了,該吃的苦一點兒(er) 也不能少。在閩劇班,所有學生5點半起床,6點空腹上早課,8點後是兩(liang) 堂專(zhuan) 業(ye) 課,翻跟鬥、壓腿、下腰,身段、唱腔、把子功……

  不同於(yu) 舞蹈、雜技、歌唱等演員,可能多鑽研某一方麵的本領就可以,戲曲演員是“唱念做打”樣樣不能落下。“閩劇特有的包容性與(yu) 開放性,使其在唱腔、舞蹈、樂(le) 器等表現形式上十分多樣,也對演員的基本功提出更高要求。”福州閩劇院院長、福州閩劇藝術傳(chuan) 承發展中心主任楊東(dong) 介紹。

  閩劇用福州方言演唱,大量使用福州方言的俗語、俚語、歇後語。在題材與(yu) 表現形式上,也十分豐(feng) 富。國家一級編劇、福州市曲藝家協會(hui) 原主席徐鶴蘋認為(wei) ,閩劇在目前福建各地方戲曲劇種中,專(zhuan) 業(ye) 劇團數量最多、觀眾(zhong) 量最大。“閩劇現存傳(chuan) 統劇目上千種,風格豐(feng) 富多彩,有文有武、有雅有俗、有古有今,有喜劇、有悲劇,也有正劇。家國情懷、是非曲直、兒(er) 女情長……每位觀眾(zhong) 都可以在閩劇中找到情感認同。”

  這一獨特性,與(yu) 閩劇的發展曆程息息相關(guan)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陽腔等傳(chuan) 入福州,與(yu) 福州地區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豐(feng) 富的唱腔、曲牌與(yu) 樂(le) 器種類。清末,閩劇吸收了儒林班、江湖班、平講班的音樂(le) 唱腔和表演藝術,稱為(wei) “三合響”。在不斷發展和演藝交流中,閩劇一直注意廣泛吸收來自京劇、徽戲、昆曲、弋陽腔等多劇種的元素,唱腔、曲牌與(yu) 樂(le) 器種類不斷豐(feng) 富。

  有“角兒(er) ”,更有觀眾(zhong)

  二胡弦動,樂(le) 隊奏響。晚上8點,福州閩劇院的劇場內(nei) ,座無虛席。戲演到一半,林穎下台趕裝。化妝台前,放著戲迷送來的夜宵與(yu) 小點心,她心生暖意。再上台,林穎已由花旦轉為(wei) 青衣,開口幾句唱詞,便將一個(ge) 母親(qin) 的沉穩與(yu) 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好!好!”喝彩聲連連響起。林穎的印象裏,這樣的掌聲有無數次。剛畢業(ye) 那會(hui) 兒(er) ,林穎就跟著劇團下鄉(xiang) 演出。演出6天,就住在村裏。“角兒(er) 來了!”演出大巴車一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放著鞭炮,熱烈歡迎。當天晚上,家家戶戶拿出嶄新的被子,騰出家中最好的房間給演員們(men) 住。

  到了演出當天,林穎走上台,定睛一看,小小禮堂,擠滿了觀眾(zhong) 。“分不清觀眾(zhong) 們(men) 是坐著還是站著。”畫麵在林穎腦海中回放:“一個(ge) 觀眾(zhong) 動一下,底下的人海就整排晃起來。這就是閩劇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啊!”一代又一代觀眾(zhong) 對閩劇的熱愛,為(wei) 閩劇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因為(wei) 閩劇承載的情感與(yu) 精神世界,具有跨越時空的力量。

  1993年出生的楊帥拜師陳乃春,工文武小生,如今已經是台柱子。下午4點,他和林穎最後一遍對完戲,緊跟著就去後台化裝。楊帥常常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前,父親(qin) 給他打氣:“你不要管台下‘白茫茫的一片’,隻管演好戲。”楊帥納悶:“南方不下雪,哪來的‘白茫茫的一片’?”走上台,楊帥知道了:白,指的是觀眾(zhong) 的頭發。

  閩劇要振興(xing) ,不僅(jin) 要有年輕演員,更要有年輕觀眾(zhong) 。近年來,福州閩劇院通過打造社交平台,亮相福州主場活動,開展“閩劇進校園”等活動,在年輕群體(ti) 中擴大影響力。楊帥曾邀請自己的同齡朋友來看戲,沒想到,大受歡迎。“不是年輕人不喜歡閩劇,而是他們(men) 不了解。隻要吸引他們(men) 走進劇場,就沒誰說閩劇不好看的。”

  當晚的演出像往常一樣被搬上短視頻網絡平台。幾個(ge) 精彩片段一發,當即就刷了屏。年輕演員、年輕觀眾(zhong) 、年輕的傳(chuan) 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賦予更多可能。楊東(dong) 發現,有的公司將團隊建設放到了閩劇院內(nei) 。如今,劇場裏的年輕麵孔已占到觀眾(zhong) 群體(ti) 的30%左右。

  有力作,也有影響

  對許多海外華僑(qiao) 華人而言,閩劇還是“家鄉(xiang) 的味道”。林穎的個(ge) 人視頻賬號上,粉絲(si) 數已過10萬(wan) ,一半以上是海外華僑(qiao) 華人。一位闊別家鄉(xiang) 數十年的菲律賓老華僑(qiao) ,在林穎發的閩劇片段下留言:“家鄉(xiang) 的味道!聽著閩劇,就像回到了媽媽的身邊。”

  陳乃春難以忘記,自己第一次到海外演出,就是為(wei) 海外華僑(qiao) 華人演出。在新加坡,陳乃春和劇團一下飛機,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早已等候在機場,舉(ju) 著紅旗,攥著紅布條,列隊歡迎。福州話一開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眼淚都要流下來。言談交流之間,盡是家鄉(xiang) 變化。

  據不完全統計,閩劇不僅(jin) 流行於(yu) 福州市區和郊縣以及閩東(dong) 20多個(ge) 福州方言的縣市,還流傳(chuan) 到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在不少國家和地區,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閩劇團。閩劇正成為(wei) 海內(nei) 外華僑(qiao) 華人溝通情感的文化使者。

  今年2月,福州閩劇院搬進了位於(yu) 市中心的新家。這一新址由原福州人民會(hui) 堂改造而成,毗鄰五一廣場,交通便利,總建築麵積7700多平方米。劇院陸續排出《一文錢》《蘭(lan) 花賦》《銀箏斷》等10部大戲20場演出回饋觀眾(zhong) ,複排傳(chuan) 統戲、原創新編戲等應有盡有。劇院內(nei) ,氣派的舞台,嶄新的觀眾(zhong) 席,後台有寬敞的化妝室、換衣室,放著琳琅滿目的道具和行頭。劇場外,觀眾(zhong) 們(men) 連著幾天排起長隊……

  福州閩劇院承擔著福州閩劇藝術傳(chuan) 承發展中心的職責。一出新戲,前前後後能排幾個(ge) 月。“出精品是我們(men) 的職責,讓閩劇發揚光大是我們(men) 的使命。閩劇發展到今天,依然麵臨(lin) 一些挑戰。”楊東(dong) 說。

  為(wei) 解決(jue) 編劇青黃不接的問題,由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負責,從(cong) 福州市到福建省每兩(liang) 年舉(ju) 辦一次劇本征集,培養(yang) 年輕編劇。征集到的優(you) 秀劇本也推薦各劇團選用,目前各劇團展演的劇目,70%劇本都來源於(yu) 征集,60%以上都是新劇本。

  2021年第八屆福建省藝術節上,福州閩劇院獲獎的新編劇目《過崖記》也來自劇本征集,思想深刻,人物塑造生動。挑選劇本後,經過近一年的重新加工、編排,《過崖記》與(yu) 觀眾(zhong) 見麵。跌宕起伏的反轉性情節、充滿閩劇美學特質的藝術呈現,獲得廣泛讚譽,《過崖記》成了福州閩劇院的又一出當家戲。

  政策支持一如既往有力度。《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對閩劇的保護傳(chuan) 承內(nei) 容、保護措施、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等方麵進行了具體(ti) 規範。福州市對優(you) 秀文藝作品的獎勵和扶持辦法一直在完善中,對於(yu) 閩劇也有對應的專(zhuan) 項資金。在政策扶持和各界努力下,閩劇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

  版式設計:趙偲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