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 | 文博】東漢說唱俑“複活”:傳遞千餘年的喜樂
中新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東(dong) 漢說唱俑“複活”:傳(chuan) 遞千餘(yu) 年的喜樂(le)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中國在東(dong) 漢時期就已經有“說唱”了?
1957年出土於(yu) 四川成都的東(dong) 漢擊鼓說唱俑,直腰、蹺腳、舉(ju) 槌,滑稽的表情堆疊出滿臉褶子,笑意幾乎要從(cong) 中漾出來,仿佛下一秒人們(men) 就會(hui) 聽到哄堂大笑。
這尊東(dong) 漢擊鼓說唱俑展現的,正是約2000年前俳優(you) 表演說唱的樣子。如今,這尊代表著中華文化最早說唱形式、折射出曲藝和戲曲最初形態的明星文物,就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近日,由國博聯合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共同出品的首部原創文物活化舞台劇《盛世歡歌》,令東(dong) 漢擊鼓說唱俑穿越千年,“活”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當我走到擊鼓說唱俑麵前時,立刻被它生動的形象所吸引了。”該劇導演、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表演係副主任楊揚說,它笑容生動,好像自身就帶著滿滿的故事跨越了千年;它是國博的大明星,也因為(wei) 登上中學曆史課本而廣為(wei) 人知、自帶流量,在這種實力與(yu) 流量並存的情況下,大家當即就決(jue) 定把擊鼓說唱俑作為(wei) 首個(ge) “活化”的國寶。
據資料記載,東(dong) 漢晚期至蜀漢,是四川地區陶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期,俑像多為(wei) “模製”,入窯燒製後,在表麵塗敷白粉,並加彩墨勾繪。這尊擊鼓說唱俑原本亦有彩繪,出土時已剝落。而與(yu) 別地墓葬隨葬品多車馬、侍衛等不同,在四川發掘的多個(ge) 墓藏中,如擊鼓說唱俑這般專(zhuan) 職於(yu) “娛樂(le) ”的俑像居多。
漢代的俳優(you) 通常邊擊鼓邊歌唱,插科打諢,烘托氣氛,亦擅歌舞雜耍。據國博專(zhuan) 著記載,俳優(you) 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秦漢時尤為(wei) 盛行。
國博館藏的一塊同樣出土於(yu) 四川成都的東(dong) 漢“觀伎畫像磚”就生動刻畫了富豪家宴上的百戲表演:跳丸、舞劍、弄瓶,手持長巾的女伎回首翹袖揮巾,樂(le) 伎持槌欲擊……神態詼諧,浪漫誇張,場麵熱烈。在舞台劇《盛世歡歌》中,漢代盤鼓舞、角抵戲、樂(le) 府古辭《婦病行》等均有體(ti) 現。
娛樂(le) 開懷之外,俳優(you) 表演的故事情節亦常引人思考。史學家司馬遷就對俳優(you) 有很高的評價(jia) ,他在《史記》中專(zhuan) 辟《滑稽列傳(chuan) 》記錄了齊國淳於(yu) 髡、楚國優(you) 孟和秦朝優(you) 旃一類滑稽人物的事跡,並讚其“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盛世歡歌》正是抓住了說唱俑最鮮明的特色——有趣喜樂(le) ,無論個(ge) 人經曆如何起伏,始終保持樂(le) 觀的生活態度,把快樂(le) 帶給觀眾(zhong) 。在劇中,從(cong) 眼花繚亂(luan) 的市井百戲,到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辯,隻見詼諧幽默又智慧樂(le) 觀的俳優(you) 時而高昂唱調,時而幽默對白。傳(chuan) 統雜耍、說唱、戲曲藝術與(yu) 現代話劇、歌劇、舞蹈等藝術的融合,引來台下觀眾(zhong) 的陣陣掌聲和笑聲。
“讓文物活起來、曆史活起來、文化活起來,用舞台形象讓觀眾(zhong) 更多了解館藏精品文物,了解中華文明。”據中國國家博物館黨(dang) 委書(shu) 記楊帆介紹,該館近年著力推動館藏文物活化工程,通過跨界融合開發文物活化舞台劇。《盛世歡歌》經打磨後,有望成為(wei) 國博的駐場劇目。(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