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犀尊”展亮相國博 一物一展完美呈現文物和科技融合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博物館最新常設展“數說犀尊”展覽已於(yu) 日前對公眾(zhong) 開放。該展最大特色在於(yu) 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從(cong) 出土經曆、功能特點、鑄造和裝飾工藝、造型美學等方麵對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同時綜合運用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讓觀眾(zhong) 從(cong) 單純的參觀者變成探索者、參與(yu) 者,從(cong) 視、聽、觸、互動思考等多維度深入感受文物所承載的價(jia) 值。
西漢錯金銀雲(yun) 紋銅犀尊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科技價(jia) 值和時代價(jia) 值。1963年在陝西出土時,它在一個(ge) 灰陶甕中,同時腹內(nei) 還藏17件其他器物,包括銅鏡、帶鉤、銼刀、花貝等,大多是西漢時期的器物,有鑒於(yu) 此,專(zhuan) 家認為(wei) 該遺存的埋藏年代為(wei) 西漢時期。但通過對比發現,犀尊的造型、紋飾和製作工藝,與(yu) 戰國晚期的一些文物很相似,因此亦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犀尊可能為(wei) 戰國遺物。在該出土地點周圍並未再有其他考古發現,人們(men) 推測犀尊有可能是因戰亂(luan) 或其他緣故而倉(cang) 促掩埋。
該犀尊一方麵以細致入微的寫(xie) 實主義(yi) 造型風格、繁複華麗(li) 的雲(yun) 紋紋飾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情操;極盡工巧的錯金銀工藝、科學準確的合金比例與(yu) 鑄造技藝則處處展現著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麵,犀尊的出土佐證了今天瀕臨(lin) 滅絕的犀牛曾經在中華大地廣泛生存,而令觀眾(zhong) 更加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yi) 。
展廳內(nei) 再現文物采集、應用場景和數字運行平台,通過對人、物、環境的透徹感知,融合分析,實現智能管理,同時通過互動設備將數字展廳與(yu) 陳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國”展廳聯動起來,使觀眾(zhong) 的視野從(cong) 一個(ge) 展覽延伸到多個(ge) 展覽,在感悟曆史的同時,切身體(ti) 會(hui) 到現代技術帶給博物館的無限可能。
犀尊曆經數千年深藏地下,再現時早已滄桑斑駁,周身遍布鏽蝕。借助先進的檢測技術,觀眾(zhong) 可以看到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犀尊內(nei) 部構造和材質機理,從(cong) 而一窺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高超水平,以及令犀尊曆經千年仍熠熠生輝的錯金銀裝飾工藝。在地下埋藏兩(liang) 千年的犀尊,通體(ti) 布滿鏽蝕。盡管20世紀90年代開展過一些除鏽工作,部分紋飾得以重見天日,但仍有大量紋飾被掩藏在鏽蝕之下。今天,借助X射線熒光成像和光纖反射光譜,繁複而精美的紋飾終於(yu) 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觀眾(zhong) 眼前。
作為(wei)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史上藝術與(yu) 實用完美結合的典範,犀尊會(hui) 讓每一個(ge) 走近的人驚歎於(yu) 它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美。展覽從(cong) 造型之美、紋飾之美兩(liang) 方麵進行說明,整體(ti) 造型極具張力,骨架的支撐感和肌肉的力量感都非常逼真,塑造了一個(ge) 在那個(ge) 時代並不多見的勇猛沉鬱,而不失狡黠靈動的犀牛形象,同時通體(ti) 布滿華麗(li) 的錯金銀“雲(yun) 紋”紋飾,也使犀尊披上了一層“神性”的外衣。
展覽現場還展示了智慧國博建設的成果,包括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可視化運維等。藏品的三維數據在博物館多種場景中得到使用,助力博物館藏品管理、展覽,科研、文保、社教、文創等各領域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