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鑽” 我國高端鑽井裝備如何走自主之路?
中國的頁岩氣儲(chu) 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頁岩氣開發要用到的高端鑽井裝備,核心技術一度被國外公司壟斷。航天科工集團與(yu) 中石油聯合,用十年時間破解了這個(ge) 難題。高端鑽井裝備從(cong) 無到有為(wei) 何這麽(me) 難?它的突破,將給我國的頁岩氣開采帶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
百億(yi) 市場迎來了中國高端鑽井裝備
記者來到位於(yu) 四川省三台縣的秋林油氣田時,鑽井隊的工作人員正在把旋轉導向係統往鑽井平台上吊裝。這套裝備長11.5米,相當於(yu) 四層樓的高度。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副總經理 呂偉(wei) :用吊車把儀(yi) 器吊到井口測試,測試完了正常,我們(men) 就要入井打鑽了。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口油氣井設計井深是3300米,借助國產(chan) 的旋轉導向係統,這口井從(cong) 開鑽到完鑽隻需要20多天。而以前,用傳(chuan) 統設備打一口這樣的井,需要50天左右。現在不僅(jin) 時間節省一半,單井成本節約就超過了150萬(wan) 元。
旋轉導向係統能夠在地層中任意方向自主行進,讓直徑0.2米的鑽頭在不到1米的薄油層中橫向或斜向穩定穿行,像聞著“油味”走一樣,為(wei) 油氣開采建立通道。如此智能的背後,是利用了航天器上使用的慣性導航和控製技術,結合石油鑽井工程技術,通過綜合創新,一舉(ju) 幫助我國油氣開發實現了核心關(guan) 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近日,國際市場也傳(chuan) 來了好消息,用來自中國的旋轉導向係統,白俄羅斯列奇察油田420井順利完鑽。一趟鑽就完成了井深4150米的油井作業(ye) ,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至此,國產(chan) 高端石油裝備實現了國際市場零的突破。旋轉導向係統國際市場容量每年大約100億(yi) 元。利用這個(ge) 國產(chan) 裝備,目前已打井204口。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副總經理 樂(le) 宏:原來有的井是不可開發的,現在不但可以開發,而且可以高效開發。
從(cong) 不可開發到可開發,差別就在於(yu) 如今有了自己的國產(chan) 高端裝備。頁岩氣屬於(yu) 非常規天然氣,開發難、成本高。中國頁岩氣開采剛起步時,外國油服公司帶來了旋轉導向係統,這讓還在用傳(chuan) 統方式打井的中國石油人羨慕不已:同樣一口井,用國外設備打井的時間,比國產(chan) 裝備能快一倍。但是,外國公司的裝備,隻租不賣。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副總經理 樂(le) 宏:他就來一個(ge) 工程師,帶一小段旋轉導向的工具,他一天的作業(ye) 費用是我們(men) 這台大鑽機40個(ge) 人的隊伍的運行費用的4至5倍。
中石油川慶鑽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白璟:我們(men) 川渝地區的地質條件非常複雜,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遇到一點風險就撤,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就是,他覺得風險大了,隨時發一個(ge) 電子郵件,然後帶人員帶著設備就撤走。
中國陸域頁岩氣可采資源為(wei) 25.1萬(wan) 億(yi) 立方米。川渝地區被列為(wei) 國家級頁岩氣開發示範區。但是,租用國外設備開采費用高昂,為(wei) 了等國外設備,一個(ge) 工程隊停鑽等一兩(liang) 個(ge) 月的事情經常發生,最長一次等了63天,嚴(yan) 重影響了開采進度。自主研發鑽井效率高的旋轉導向係統,迫在眉睫。
37次失敗 “入地”難度不亞(ya) 於(yu) “登天”
為(wei) 了攻克高端鑽井裝備的核心技術難關(guan) ,中石油找到了航天科工集團合作。但是,令合作雙方沒想到的是,在神舟飛船和嫦娥係列探測器上,已經用得很成熟的技術,在解決(jue) 入地鑽井的難題時,因為(wei) “水土不服”,花了整整十年才攻克了技術難關(guan) 。
利用航天慣性導航和控製技術,研製團隊用三年時間完成了旋轉導向係統的原理樣機研製。經過多次地麵試驗,產(chan) 品性能良好。但首次進行井下試驗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董事長 孫全華:我們(men) 的樣機第一次下井一點信號都沒有,最後發現密封有問題,整個(ge) 儀(yi) 器從(cong) 頭到尾全部被泥漿給灌漿了。原來想井下至少要工作幾十個(ge) 小時才會(hui) 出問題,結果連一分鍾都沒工作就出問題了。
三年心血,數百萬(wan) 的投資,一次試驗就都歸零了。高溫、高壓、高振動,井下工作環境的惡劣,遠遠超出了航天人的想象。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總工程師 嶽步江:旋轉導向係統是很難馴服的一項技術,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個(ge) 孫悟空,它就是既要有識別油氣的火眼金睛,還需要有能夠把井下跟地麵連通的一根金箍棒,它才可以把油氣開采上來。
別小看這根直徑隻有20多厘米的“金箍棒”,它集成了隨鑽測量、發電通訊、中樞控製、導向等八大模塊,近3萬(wan) 個(ge) 零部件,相當於(yu) 一台井下智能機器人。
中石油川慶鑽探首席專(zhuan) 家 陸燈雲(yun) :它主要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測量、控製多專(zhuan) 業(ye) 技術為(wei) 一體(ti) 的一個(ge) 智能化工具,每一個(ge) 部件的成功與(yu) 否決(jue) 定了我們(men) 整個(ge) 功能性能的可靠性。
在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的涿州工業(ye) 園,智能生產(chan) 線上正在加工的,是旋轉導向係統的核心部件——加速度計。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加速度計副主任設計師 吳楠:這個(ge) 就相當於(yu) 旋轉導向係統上的一個(ge) 眼睛,用來尋找我們(men) 所需要的石油的區塊。
加速度計上的石英擺片,在神舟飛船發射時高達6G的振動下,能穩定工作。但是,井下試驗時最大振動達到20個(ge) G,擺片瞬間破碎,導致設備“失明”。
如何改進設計,提高設備在井下的防振功能,是航天人要解決(jue) 的難題之一。他們(men) 在試驗過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是井下無信號,導致井上井下失聯。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儀(yi) 器部副主任 馬慧斌:我們(men) 這些年經曆最多的故障現象就是無信號,一共是37個(ge) 無信號造成的試驗失敗,所有井下儀(yi) 器發生故障的結果,第一表現就會(hui) 是無信號。
37次失敗,又37次從(cong) 頭再來。找到無信號的原因、改進,再重新用儀(yi) 器入井驗證。在5年多時間裏,中石油和航天三院80多人的聯合研發團隊一直在重複這個(ge) 過程。光是斷在井下的鑽鋌都有幾十根。
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信號的難題解決(jue) 以後,很快係統可靠性問題又成了攔路虎:要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產(chan) 品需要穩定工作200小時才算及格,但當時的平均工作壽命不到20個(ge) 小時。一晃五年過去了,此時,研究經費已經捉襟見肘,如果技術上再沒有突破,項目將麵臨(lin) 下馬的命運。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儀(yi) 器部副主任 馬慧斌:不想幹了,別幹了,是不是真別幹了?甚至考慮過項目下馬的事情。但是真不幹了,這也是幹了很多年的心血。這個(ge) 東(dong) 西就像自己的孩子,一點一點把它做出來的。不行了,說著說著就流眼淚了。
國家支持 鑽井裝備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
研發人員告訴記者,旋轉導向係統研發,難就難在工程應用。每一口井的地質狀況、工程難度都不一樣,而設備要實現產(chan) 業(ye) 化,就必須適應所有複雜的地質條件。國內(nei) 先後有十多家單位進行過5到10年的攻關(guan) ,絕大多數都半途而廢了。就在中石油和航天科工的合作項目可能下馬之際,國家對高端裝備研製的政策調整,讓這個(ge) 項目絕處逢生。
針對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的發展,國家近年來發布了一係列政策和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ye) ,推動傳(chuan) 統裝備製造業(ye) 向中高端邁進。
在旋轉導向係統研製遇到瓶頸的節骨眼上,獲得了國家立項。
中石油川慶鑽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白璟:第一是立項的支持,我讓你繼續幹。第二是經費上的支持,第三是各種試驗條件、驗證條件,包括對於(yu) 一些特殊的研發人員的組織的條件,就是對於(yu) 研發團隊而言,你們(men) 要什麽(me) 都可以提出來,集團的科技部門予以最大能力的協調、組織和安排。
盡管在攻關(guan) 過程中,又遇到了高溫和造斜率的難題,但是中石油和航天科工集團組織了多次院士現場指導。
中石油川慶鑽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白璟:孫金聲院士提示我們(men) 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考慮電控係統的冗餘(yu) 度,後來我們(men) 發現好多的問題都出現在由於(yu) 井下的特種工況,它帶來的冗餘(yu) 度設計不夠,而出現的故障。
根據專(zhuan) 家的建議進行改進後,裝備的可靠性大幅提高。十年時間,旋轉導向係統最終以突破6項關(guan) 鍵技術的成績,圓滿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項目驗收。
就在國產(chan) 設備不斷獲得技術突破的同時,國外公司的設備,也悄然降價(jia) 了。
中石油川慶鑽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白璟:單井的作業(ye) 費用,從(cong) 600多萬(wan) 元降到了不到200萬(wan) 元了。
目前,旋轉導向係統國產(chan) 化率實現了100%,性能整體(ti) 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天石和創公司董事長 孫全華:我們(men) 想的是不僅(jin) 僅(jin) 聯合起來進行技術創新,我們(men) 將來還可以管理創新,機製創新,這樣把我們(men) 的人才、資金、產(chan) 業(ye) 鏈整個(ge) 都全部打通,把我們(men) 現有產(chan) 品去更新迭代,將來研發更多的高端裝備,去為(wei) 國家的能源安全盡我們(men) 的一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