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築牢醫保基金安全底線
【光明時評】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壓實醫保基金使用和監管各方責任,綜合優(you) 化多種監管方式,加快構建醫保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體(ti) 係,不斷完善長效監管機製,從(cong) 而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規範醫療服務行為(wei) ,切實築牢醫保基金安全底線,織密織牢基本醫療保障網。
醫療保障基金是人民群眾(zhong) 的“看病錢”“救命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我們(men) 建立全民醫保製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體(ti) 人民的疾病醫療後顧之憂。”醫療保障作為(wei) 社會(hui) 保障的重要內(nei) 容,在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hui) 和諧、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保事業(ye) 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體(ti) 係,多層次醫療保障製度框架基本形成,通過推動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目錄調整等係列改革舉(ju) 措,更好滿足群眾(zhong) 就醫報銷需求。根據相關(guan) 數據,2018—2022年,我國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財政補助標準從(cong) 490元增長至610元,醫保助力近1000萬(wan) 戶貧困居民成功脫貧。
然而,隨著社會(hui) 整體(ti) 形勢變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醫保覆蓋麵和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醫保基金監管正麵臨(lin) 利益主體(ti) 眾(zhong) 多、騙保手法隱蔽、涉及範圍廣泛的局麵,“跑冒滴漏”風險點也隨之增加。從(cong) 相關(guan) 數據上看,2018—2022年,全國累計追回醫保基金高達771.3億(yi) 元;2019年以來,國家醫保局累計發現涉嫌違法違規使用相關(guan) 資金43.5億(yi) 元;僅(jin) 2022年就破獲案件2682起,追繳醫保基金10.7億(yi) 元,足見醫保基金安全監管的重要性。從(cong) 《關(guan) 於(yu) 開展醫保領域打擊欺詐騙保專(zhuan) 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醫療保障基金飛行檢查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的出台,到此次《意見》的通過,打擊醫保領域騙保行為(wei) 始終在路上。醫保基金監管、健全基金監管體(ti) 製也必須常抓不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方能時刻鞏固“不敢騙”的高壓態勢,構築“不能騙”的監督防線,絕不讓醫保基金成為(wei) “唐僧肉”。
真正守護好人民群眾(zhong) 的“看病錢”“救命錢”是係統工程,須多方發力、多措並舉(ju) 。一是提升法治化建設水平。強化醫保基金監管,有法可依是前提。以2021年首部醫保行政法規《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為(wei) 始,在明確醫保基金使用監管的主體(ti) 、形式、措施、違規行為(wei) 種類等基礎上,更應不斷明晰執法規範、厘清執法權限、約束執法程序、提升執法效能,推動醫保基金使用監管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不斷提高,為(wei) 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維護相關(guan) 主體(ti) 合法權益、深化醫保製度改革提供法律武器。二是加強部門間緊密合作。醫保基金運作貫穿收、管、支運行管理全流程,涉及醫療服務各環節。為(wei) 了更好防疏堵漏,各部門間需不斷探索形成協同執法、聯防聯動的銜接機製,共同強化治理成效。如打擊欺詐騙保專(zhuan) 項整治中,醫保部門、檢察機關(guan) 、公安部門、財政部門、衛生健康部門依法行使查處、批捕、起訴、監督等職能,共同形成綜合監管態勢,織牢織密醫保基金監管網,對違法違規行為(wei) 形成強有力震懾。三是發揮新技術賦能效用。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方興(xing) 未艾,也為(wei) 醫療保障基金監管智能化、精準化、科學化注入新的推動力。通過開展大數據監管試點、建立全國統一信息平台、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等舉(ju) 措,能夠強化線上與(yu) 線下監管有機結合的整體(ti) 布局,提升對異常信息、可疑行為(wei) 、隱秘手段的敏感度、篩查率,更有利於(yu) 實現監管能力、監管效率的進一步躍升。
築牢醫保基金安全底線,守護好人民群眾(zhong) 的“看病錢”“救命錢”任重道遠。未來,應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機製,織密織牢多層次基本醫療保障網,讓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多質優(you) 價(jia) 廉的醫藥服務,不斷推動我國醫療保障事業(ye) 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