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飛舞動命運與共——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夕陽西照,北海公園五龍亭,上百隻飛鳥盤旋而至。
“特別興(xing) 奮,老朋友回來了。”4月初的一天,北京市民張麗(li) 婷快速記錄下這些飛鳥的位置和數量,並把消息分享給微信群裏的誌願者朋友。
每年春天,從(cong) 非洲南部越冬的北京雨燕都會(hui) 經曆一場史詩級的飛行,飛躍紅海,穿越內(nei) 蒙古,抵達北京——它們(men) 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張麗(li) 婷是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北海公園觀察點的組長。她和誌願者夥(huo) 伴每周至少專(zhuan) 程去一次北海公園,對這裏的雨燕種群進行拍照記錄,既為(wei) 候鳥種群調查提供基礎監測數據,也為(wei) 候鳥護飛盡一份力。
每年,有數十億(yi) 隻候鳥進行洲際遷徙。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途經中國。在關(guan) 乎全球候鳥種群生存與(yu) 繁衍的重要遷徙通道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命運與(yu) 共之心、生態創新之智愛鳥護鳥,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願景正在變成可感可知的現實。
關(guan) 愛——建設“候鳥友好”城市
北京雨燕,即普通雨燕北京亞(ya) 種。1870年,一名英國科學家首次在北京發現雨燕標本,並將這種翅膀狹長、酷似鐮刀的鳥命名為(wei) “北京雨燕”。
在不少像張麗(li) 婷一樣的北京居民眼中,北京雨燕是北京的“形象大使”。它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
除了北京雨燕,每年春季,還有灰鶴、黑鸛、銀鷗等大量候鳥從(cong) 南途經北京向北遷徙。
記者在調研采訪時發現,北京有不少鳥類友好型建築。坐落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博物館就是典型代表。這座建築表皮間的縫隙可供鳥類築巢,它的玻璃幕牆還特意采用了鳥類視覺更為(wei) 敏感的網格狀設計,能有效防止鳥撞。
此外,北京還致力於(yu) 提升山區森林質量,恢複濕地生態係統,為(wei) 鳥類提供必要的棲息地、食物和水源。2017年以來,北京建設“近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近60處,營建人造灌木叢(cong) 和生態島等。
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的誌願者們(men) 發現,在立交橋縫隙和摩天大樓間建立“新家”的雨燕越來越多。“雨燕正在逐漸適應北京的都市生活。”張麗(li) 婷說。
今年2月,中國正式啟動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印發《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明確北京昌平區十三陵水庫、江西鄱陽湖等1140處為(wei) 候鳥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
“隨著生態環境的修複和人們(men) 生態保護意識的加強,希望在未來的城市裏,人與(yu) 鳥類能成為(wei) 最好的‘鄰居’,能夠更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北京林業(ye) 大學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賈亦飛說。
守護——讓候鳥家園重煥生機
鳥類遷徙是一個(ge) 漫長而危險的過程,遷飛距離往往長達數千公裏。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會(hui) 與(yu) 數以萬(wan) 計的遷徙候鳥一道,雲(yun) 集到福建福寧灣、羅源灣等中國東(dong) 南沿海一帶越冬。
“以前很難見到黑臉琵鷺,但現在每年都會(hui) 出現,而且數量基本都穩定在上百隻。”福建資深觀鳥人鄭智武說,濕地環境逐年好轉,珍稀鳥類也成了“常客”。
記者在羅源灣看到,萬(wan) 畝(mu) 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在海風的吹拂下形成陣陣綠浪,將鳥類棲息的灘塗與(yu) 當地居民的活動區域間隔開,大大減少了人類活動對候鳥的影響。
羅源灣附近居民於(yu) 孫李告訴記者,當地村民祖祖輩輩靠海吃海,水產(chan) 養(yang) 殖是主要產(chan) 業(ye) 。不當的養(yang) 殖行為(wei) 曾對當地水鳥棲息產(chan) 生影響,生態平衡一度遭到破壞。
為(wei) 重煥濕地生機,當地實施海洋生態保護和修複治理工程,將大量養(yang) 殖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鳥棲息地。附近的漁村還修建了不少觀鳥棧道,生態觀鳥旅遊成了當地發展的“新名片”。
於(yu) 孫李在羅源灣紅樹林濕地公園附近開起了飯店。“這幾年羅源灣的生態變好,不僅(jin) 讓這裏成為(wei) 候鳥和鳥友們(men) 的天堂,也給我們(men) 當地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於(yu) 孫李說。
從(cong) 向自然過度索取到對自然精心嗬護,羅源灣的發展之變是中國全麵推進濕地保護修複的一個(ge) 縮影。
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先後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和多個(ge) 地方濕地保護條例,為(wei) 濕地保護構建起法律屏障。
目前,中國已有國際重要濕地82處,麵積居世界第四位;13座城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建立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900多處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占各類自然保護地的比例達到50%以上。
“年複一年,候鳥歸去來。鳥類生存環境好起來,護鳥愛鳥的人多起來。這是社會(hui) 進步帶來的變化和力量。”鄭智武說。
合作——超越時空的命運與(yu) 共
在全球最繁忙的候鳥生命線——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鳥類遷飛通道上,勺嘴鷸是最為(wei) 稀有的水鳥之一。遷徙期間,勺嘴鷸會(hui) 在江蘇鹽城東(dong) 台條子泥濕地、廣東(dong) 湛江北家土角等地區停歇,覓食補給、換羽。
“候鳥遷飛的特性,決(jue) 定了其保護成果與(yu) 通道路徑上的每個(ge) 環節息息相關(guan) 。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鳥類遷飛通道涉及二十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加強國際合作是必選項。”北京市企業(ye) 家環保基金會(hui) 任鳥飛項目經理關(guan) 磊說。
記者了解到,當前,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仍麵臨(lin) 棲息地碎片化、資金投入不足、地區間不平衡等挑戰。
“隻有借助全球力量保護候鳥棲息地,推進生命共同體(ti) 建設,才能為(wei) 候鳥遷徙提供更有效的保護。”賈亦飛說。
目前,中國已分別與(yu) 日本、韓國、澳大利亞(ya) 、俄羅斯、新西蘭(lan) 等國簽署候鳥保護雙邊協定,正在圍繞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水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等相關(guan) 內(nei) 容開展國際合作,並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候鳥保護工作。
賈亦飛介紹,在拯救勺嘴鷸的項目中,中國科研團隊積極參與(yu) 俄羅斯、緬甸等遷徙沿線國家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調查及保護工作,組織同步調查與(yu) 監測、開展繁殖地管理教育培訓和專(zhuan) 家技術服務等,取得良好成效。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遺產(chan) 申報(第一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全球僅(jin) 有的兩(liang) 塊潮間帶濕地遺產(chan) 之一。
關(guan) 磊說:“這一成果不僅(jin) 有助於(yu) 推動全球共同守護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鳥類遷飛路線,還為(wei) 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注入強大動力。”
另一個(ge) 令候鳥守護者們(men) 欣慰的是,不斷有年輕一代加入愛鳥護鳥的隊伍。在北京,張麗(li) 婷每周進行雨燕調查時多了一個(ge) 夥(huo) 伴——她13歲的女兒(er) 。
“我相信,北京雨燕的身影也會(hui) 成為(wei) 下一代對於(yu) 天空的美好記憶。”張麗(li) 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