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難度與體感的溫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並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明“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基本內(nei) 涵和實踐意義(yi) 。在6月2日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再談“兩(liang) 個(ge) 結合”,並特別闡述了“第二個(ge) 結合”,稱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以文明互鑒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在高校曆史文化藝術類的專(zhuan) 業(ye) 和通識課程教學中,已成強大共識。我主要從(cong) 事中外戲劇比較研究和教學工作,教研對象自身鮮明體(ti) 現著文明互鑒與(yu) 文化自信的思政內(nei) 涵,但這並未令我感到輕鬆。從(cong) 社會(hui) 整體(ti) 看,關(guan) 於(yu) 戲劇,尤其是以戲曲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政策話語與(yu) 基層認知、實際落實之間,還有不小落差。
如何讓青年學生更好地認識傳(chuan) 統文化,實現“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年輕化、當代化、時尚化,任重而道遠。如果隻是唱“高調”,翻來覆去用“古老”“傳(chuan) 統”“國粹”的認證給授課對象貼標簽,打鋼印,反會(hui) 惹人生厭。當前全社會(hui) 都在尋求傳(chuan) 統經典與(yu) 現代媒體(ti) 手段的結合,以新技術和新平台助力中國聲音、中國形象的傳(chuan) 播,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整體(ti) 性的有利氛圍、更多的授課資源和易於(yu) 引發共鳴的切入點。但高校課堂的核心關(guan) 注始終在育人,不能僅(jin) 僅(jin) 把“年輕化、當代化、時尚化”的要求等同於(yu) 影音多媒體(ti) 等外在的現代教學手段,而要在更本質的層麵,思考課程思政的“方法性”價(jia) 值,力求生動有效地與(yu) 現實對話,努力深入每一個(ge) 同學的智性發展曆程與(yu) 生命成長體(ti) 驗。
首先,課堂要有思考的難度,這也是“用專(zhuan) 業(ye) 講好思政”的應有之義(yi) 。如果學生無法感知智性的光芒,缺乏獲得感,就不可能對授課對象產(chan) 生真的敬畏,而善於(yu) 提問,帶著同學一起“開腦洞”,往往會(hui) 有意外之效。問題導向的課堂,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辯證、曆史化的方法論的絕佳操練。戲劇領域有諸多經典問題,例如同樣有著祭祀儀(yi) 式的源頭,為(wei) 何古希臘戲劇直接誕生於(yu) 酒神儀(yi) 式,中國的巫儺(nuo) 儀(yi) 式與(yu) 體(ti) 製化的成熟戲曲卻相隔數千年?戲劇的溯源,實際上關(guan) 聯著中華文明走向的大問題,體(ti) 現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的“逐步還原文明從(cong) 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曆程”。由小見大,同學們(men) 自然會(hui) 鄭重視之。
在具體(ti) 講解中,也要注意讓懸念感、問題感得以持續貫徹,始終牢牢拽住年輕學子期待挑戰的腦神經。例如在原始戲劇形態-儺(nuo) 戲專(zhuan) 題,同學們(men) 本能上是容易覺得古遠隔膜的,乃至會(hui) 因巫儺(nuo) 的怪力亂(luan) 神因素產(chan) 生輕視、抗拒心理。但如果不斷向同學們(men) 拋出問題——為(wei) 什麽(me) 行儺(nuo) 要戴麵具?為(wei) 什麽(me) 麵具是“黃金四目”“吊顎”(半臉無下巴)形態?同學們(men) 推理燒腦的熱情就被點燃了。進而再提供相關(guan) 考古圖像與(yu) 文獻,鼓勵同學們(men) 拋棄站在“後來人”製高點的曆史優(you) 越感,從(cong) 證據和常識出發,同學們(men) 就能打破成見,更好地體(ti) 悟先民最根本的生存信仰及其合理性。又如在討論儺(nuo) 麵具典型特征時,如何理解其神鬼、世俗形象或嚴(yan) 正猙獰,或滑稽怪誕的區別?我會(hui) 引導大家聯係古希臘悲、喜劇的脈絡,以及戲曲淨醜(chou) 行當的淵源和臉譜裝扮,思考古今中外戲劇文化中的通約性和底層邏輯,令同學們(men) 在解謎探秘的快感中,得到古今一線的感喟,同學們(men) 也便有能力和意願去自己回答在課程之初的內(nei) 心疑惑了:儺(nuo) 戲以及很多古老的戲劇文化,看似怪力亂(luan) 神,實則有一最基本功能,就是令人有所怕懼,有所敬畏。對神獸(shou) 、圖騰的敬畏,也是對祖先、神靈、上蒼、自然和萬(wan) 物靈性的敬畏。所謂敬天禮神,儺(nuo) 的背後是禮,神的背後是天,人神合體(ti) 的訴求,歸根到底是天人合一的祈願。進而,再結合新冠疫情等切身經曆,引導大家反思現代社會(hui) 高速發展中的弊端,重新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重審祖先的智慧和教諭,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往往會(hui) 引發大家很深的共鳴。
提問不僅(jin) 是授課的導入,也可以是開放式的“不結之結”。有些爭(zheng) 議問題不應一味回避,相反,隻有用馬克思主義(yi) 客觀辯證、富有曆史縱深的視野去麵對它,才能把握傳(chuan) 統文化的複雜性,讓尊敬與(yu) 思考同在;隻有真正理性深入了解了傳(chuan) 統文化的複雜性,才有可能獲得清醒的、真正的文化自信。以戲曲中“乾旦”“坤生”的跨性別扮演為(wei) 例,這其實是世界戲劇史中普遍性、典型性兼具的現象,長期以來確也存在質疑和爭(zheng) 議——近代以來不乏人士在西方寫(xie) 實戲劇“自然觀”的對照下,將男旦批判為(wei) “不自然”的畸形藝術。當同學們(men) 認為(wei) 確實可以用這種批判聲音的存在解釋劇界男旦凋零的現狀後,我又會(hui) 繼續拋出問題:雖然男旦漸趨式微,但近代以來坤生力量不斷上升,是否可以說,同樣是跨性別扮演,坤生就比男旦更“自然”?問題便由此轉換為(wei) 性別話語“自然觀”的建構問題:在性別話語中如何界定“自然”?是誰確立了“自然”的標準?課程每到這裏就結束了,但同學們(men) 進一步的思考才剛剛開始,他們(men) 會(hui) 熱切地和我課下交流,聊影視綜藝等當代大眾(zhong) 文化中的相關(guan) 案例,聊當下備受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性別議題。古老的傳(chuan) 統文化,依然可以與(yu) 飛速變化中的時代一同脈動,共享重要的問題意識。這也是我希望通過課堂傳(chuan) 遞給同學們(men) 的。
問題導向的教學受到了普遍歡迎,同學們(men) 經常在評課係統中留下“幹貨滿滿豐(feng) 富有趣”“每節課都能落腳到一個(ge) 深刻的命題上,打破了以往對戲劇及戲劇文化的認知”“視野廣博,打通藝術與(yu) 文史,聯係社會(hui) 生活實際”等語句,還有同學表示“在上課之前從(cong) 沒想過自己與(yu) 戲劇文化會(hui) 有如此新鮮難忘的交匯體(ti) 驗”,這都令我非常欣慰。
第二,課堂要富有體(ti) 感的溫度,讓審美進入生命體(ti) 驗。以古裝、戲腔為(wei) 代表的古風元素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校園文化、流行文化和年輕世代的日常生活中,但有多少僅(jin) 僅(jin) 是出於(yu) 浮泛模糊的美感認知和摹古情懷?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研究者、教育者,不能滿足停留於(yu) 這類熱潮和“不明覺厲”的情懷上,要盡力搞明白、說清楚,不僅(jin) 帶學生入門,還要努力登堂入室。這既要求紮實的科研能力,也要求教師本身就受到研究對象的感召,如果自己都不曾被深深打動過浸潤過,又如何能夠賦予課堂溫度和激情?非功利的審美體(ti) 感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藝術學習(xi) 至關(guan) 重要。除了鼓勵學生多進劇場之外,我也會(hui) 在課程中著意安排老戲園街區考察、劇本朗讀會(hui) 等田野和實踐環節。前不久又嚐試將師生的常規研討,搬到梅蘭(lan) 芳紀念館(梅蘭(lan) 芳故居)四合院的海棠樹下,舉(ju) 辦了“春風微‘醉’——《貴妃醉酒》精賞”為(wei) 主題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讀書(shu) 會(hui) ,結合曆史影像和唱片賞析,請專(zhuan) 業(ye) 琴師、演員為(wei) 同學們(men) 示範講解,共讀共研。這次活動收獲了各方好評,也受到其他院校關(guan) 注借鑒。不少同學在自媒體(ti) 上發文,回味那個(ge) 陽光透過海棠花葉灑落滿身的暮春午後,以及師生乘著夕陽穿過胡同邊笑邊聊的快意,感歎“真的是非常非常不想畢業(ye) 的時刻”。我教過的大部分同學未來都不會(hui) 從(cong) 事直接與(yu) 戲劇相關(guan) 的工作,但相信風乎舞雩,弦歌不輟的美好記憶,會(hui) 滋養(yang) 、豐(feng) 盈他們(men) 的人生體(ti) 驗,對傳(chuan) 統文化更多一份溫情和責任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深刻的問題意識與(yu) 經驗共識,是完善的理論體(ti) 係的要素。戲劇是最具社會(hui) 性、對話性的藝術形式,觀演空間就是一個(ge) 個(ge) 臨(lin) 時的文化共同體(ti) 。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教育者,不應將傳(chuan) 統藝術置於(yu) 僵化的“供桌”之上,而應努力回歸、重現活潑的曆史互動,在更為(wei) 寬闊的人類文明視野中,挖掘闡釋傳(chuan) 統文化中生機勃勃的情感內(nei) 涵,直麵古今一線曆久彌新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真正深入中國故事的厚重綿長肌理,擔起傳(chuan) 承發展的時代重任。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