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風華正茂到皓首蒼顏 他們為中國美術館事業耕耘、奉獻

發布時間:2023-06-07 15:48:00來源: 人民日報

  從(cong) 風華正茂到皓首蒼顏,他們(men) 為(wei) 中國美術館事業(ye) 耕耘、奉獻——

  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守望·特別策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月21日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zhuan) 家老藝術家回信。回信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中國美術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人民至上辦館理念,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yang) 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

  60年來,一代代美術館人在中國美術館辛勤耕耘。從(cong) 風華正茂到皓首蒼顏,他們(men) 參與(yu) 了中國美術館的建設,也親(qin) 曆了中國美術事業(ye) 的發展。

  ——編 者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

  “讓更多人通過美術館遇見藝術”

  墨香書(shu) 香,詩詞為(wei) 伴。出生於(yu) 江蘇一戶書(shu) 香門第,受父親(qin) 影響,吳為(wei) 山自幼便經常誦讀古詩、練習(xi) 書(shu) 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興(xing) 起了一股“下海經商”熱,可吳為(wei) 山並未動心。“不能所有人都去做生意,也需要有人去追尋精神價(jia) 值。”吳為(wei) 山說。

  精神的力量從(cong) 何而來?吳為(wei) 山從(cong) 他最熟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入手,為(wei) 中華曆史人物塑像。吳為(wei) 山創作了多件中華曆史人物雕塑,包括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在他的精心雕刻下,這些作品不僅(jin) 形態鮮活、栩栩如生,更呈現出中國曆史文化的意蘊。

  從(cong) 2014年起,吳為(wei) 山擔任第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在動員書(shu) 法家高二適先生的家屬捐贈作品時,吳為(wei) 山說:“先生的作品掛在客廳裏,隻有親(qin) 朋好友能看到,作品掛在美術館,全國人民都能欣賞。”這一番話打動了高二適的家屬,他們(men) 最終同意將高先生的作品捐給中國美術館。為(wei) 了表示感謝,吳為(wei) 山專(zhuan) 門手簽收藏協議和收藏證書(shu) ,寄發給每一位捐贈者。

  近年來,吳為(wei) 山還提出“典藏活化”的思路,強調對藏品的活化利用。吳為(wei) 山說:“藏品在庫房是物,活化後才是寶。美術館活化館藏作品,是對曆史負責,也是對藝術家的尊重,更是對國家和社會(hui) 的回報。”

  於(yu) 是,中國美術館持續推出典藏係列展覽,並形成品牌。2017年,大型典藏活化展“美在新時代”展出期間,每天都有觀眾(zhong) 排起長隊。2014年至2021年,中國美術館共舉(ju) 辦“典藏活化係列展”百餘(yu) 個(ge) ,藏品出庫量達1.6萬(wan) 餘(yu) 件/套。

  白天事務繁忙,吳為(wei) 山便把夜晚時間留給創作。2019年香山革命紀念館落成,吳為(wei) 山承擔起創作大型主題雕塑的任務。夜深人靜,吳為(wei) 山盡情沉浸在藝術的世界裏,他的雙手在形與(yu) 神的對話中從(cong) 不停歇。《百萬(wan) 雄師渡大江》《勝利的消息》等作品,都是吳為(wei) 山在夜深人靜時創作而成的。

  這些年,吳為(wei) 山的作品走向了世界各地。《馬克思》雕像矗立於(yu) 馬克思家鄉(xiang) 德國特裏爾,《神遇——孔子與(yu) 蘇格拉底的對話》雕塑立於(yu) 希臘雅典古市集……“我們(men) 提出了推動美術國際交流‘三個(ge) 一’——一張臉、一顆心、一個(ge) 魂。臉是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心是彼此坦誠真摯的溫厚之心,魂是共同維護珍愛和平之魂。”吳為(wei) 山說。

  多年來,每到大年初一,吳為(wei) 山總會(hui) 帶領藝術家們(men) 早早來到館裏,為(wei) 參觀者書(shu) 寫(xie) “福”字。同時,吳為(wei) 山還提倡運用新技術,搭建藝術與(yu) 大眾(zhong) 的橋梁。吳為(wei) 山說:“線下和線上美術館相結合,可以讓更多人通過美術館遇見藝術。”

  中國美術館原館長楊力舟——

  “要讓新中國的文化設施長久保存,始終屹立”

  “中國美術館從(cong) 興(xing) 建至今,已有60個(ge) 年頭,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dang) 的堅強領導。”楊力舟說。

  楊力舟回憶,1958年,黨(dang) 中央在北京要興(xing) 建“十大建築”,其中就包括中國美術館。“十大建築”其中的9項,按計劃於(yu) 新中國成立10周年慶典時完成,但美術館沒能趕上,黨(dang) 中央決(jue) 定縮小規模,隻建主體(ti) 大樓,緩建藏品畫庫和陳列廳、研討廳。直至1963年5月23日,由建築師戴念慈設計的中國美術館向社會(hui) 正式開放。

  唐山大地震時,中國美術館主樓受損嚴(yan) 重,對大樓抗震加固迫在眉睫。楊力舟擔負起主持維修的重任。楊力舟特地邀請上級部門相關(guan) 負責同誌來美術館考察,隻見主樓橫梁斷裂、地基下陷、整體(ti) 向東(dong) 傾(qing) 斜,當即決(jue) 定閉館維修。耗時一年,最終消除了主體(ti) 大樓的安全隱患。“要讓新中國的文化設施長久保存,始終屹立。”楊力舟說。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美術館的藝術品征集與(yu) 收購速度也在加快。藏品數量的不斷增長,就需要更為(wei) 現代化的保管與(yu) 維護方式。美術館主樓加固後,數萬(wan) 件藏品的保護管理,成為(wei) 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劉開渠在病危之際仍不忘叮囑楊力舟趕快建設畫庫。楊力舟給上級部門寫(xie) 信,陳述新建防潮、防盜、防爆的現代化畫庫的必要性;邀請吳冠中、常沙娜等藝術家,來到地下藏品庫參觀指導……1997年,4200平方米、具有國際先進儲(chu) 藏能力的現代化藏畫庫投入使用。7萬(wan) 餘(yu) 件藏品(包括民間藝術)得到妥善保管。

  2002年12月底,中國美術館主樓擴建升級後,“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畫展”“盧浮宮農(nong) 村寫(xie) 實油畫展”等重磅展覽陸續亮相;德國大收藏家路德維希夫婦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其收藏品;“中國百年水彩畫展”“徐悲鴻誕辰百年紀念展”“潘天壽大師繪畫展”等各門類美術展覽輪番登場……

  楊力舟時常會(hui) 想起劉開渠的話——“我們(men) 要把美術館建成中國的盧浮宮。”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楊力舟在工作中全身心付出。

  中國美術館原研究部主任董玉龍——

  “藝術家們(men) 的人品、畫品和藝品,令人敬佩”

  在調任中國美術館前,董玉龍在北京師範大學從(cong) 事了20多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上世紀60年代初,董玉龍便開始參與(yu) 油畫作品收藏、籌辦美術展覽等工作。多年後回想起來,董玉龍說:“我和美術館早已結緣。”

  有人說,美術院校是有圍牆的學校,美術館是沒有圍牆、對社會(hui) 進行審美教育的大學校,董玉龍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來館工作後,董玉龍發現美術館工作與(yu) 學校大有不同。在首任館長劉開渠、副館長張諤以及同事的幫助下,董玉龍很快適應了。

  董玉龍還記得當年劉開渠和張諤來上班時,經常到三樓董玉龍和同事的辦公室裏來,跟他們(men) 盡情暢談與(yu) 藝術相關(guan) 的各種話題。從(cong) 美術史聊到當前的藝術發展,大家樂(le) 此不疲,十分盡興(xing) 。

  收藏保管藏品,是董玉龍的一個(ge) 工作重點。中國美術館對入藏作品及付費有嚴(yan) 格的標準。董玉龍回憶,當時許多作者都不計較稿酬,慷慨地將作品交給美術館收藏。這讓董玉龍很感動,也讓他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如今,董玉龍已退休33年,一些往事卻時時湧上心頭。中國美術館曾獲捐畫家潘天壽的名作——《記寫(xie) 雁蕩山花》。潘天壽曾一再叮囑夫人何愔,將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獲捐後,董玉龍帶上稿酬前往杭州探望潘天壽,卻發現潘天壽學生作品的稿酬,都遠高出當時美術館給《記寫(xie) 雁蕩山花》定下的稿酬標準。

  後來,在相關(guan) 部門支持下,潘天壽舊居被改建為(wei) 潘天壽紀念館,董玉龍應邀參加落成典禮。董玉龍發現館內(nei) 還陳列著另一幅尺幅相同的《記寫(xie) 雁蕩山花》,作品上有挖補的痕跡。董玉龍又震驚又感慨:“潘天壽把最好的作品留給了中國美術館。”與(yu) 潘天壽的故事類似的,還有靳尚誼、魏紫熙、崔子範等。“藝術家們(men) 的人品、畫品和藝品,令人敬佩。”董玉龍說。

  中國美術館原安保部門員工李士武——

  “美術館就是我的家,我要守護好”

  自1963年從(cong) 部隊退役,李士武便開始在中國美術館工作。60年一甲子,李士武笑稱,他的“館齡”和美術館“同齡”。風雨滄桑,他見證了這座國家級藝術殿堂的發展與(yu) 變化。

  李士武來自農(nong) 村,年幼喪(sang) 父,一直生活艱難。直到入伍後,人生才迎來轉機。部隊的曆練讓李士武不斷成長,也培養(yang) 出他的拳拳愛國之心。軍(jun) 旅生涯結束後,革命博物館、軍(jun) 事博物館等單位都有錄取李士武的意向。當時,中國美術館剛剛開放,急需專(zhuan) 業(ye) 人才,李士武毅然選擇來到中國美術館工作。

  館內(nei) 防水,幫建場館,維修館柱……在美術館,李士武幹過各種各樣的“雜活”。隻要哪裏缺人手,李士武便一馬當先。

  那時候,館內(nei) 還沒有專(zhuan) 門的物業(ye) 管理人員,需要員工值守夜班。李士武便帶上折疊小床,直接睡在館裏,不時起來巡視,一值守便是一整個(ge) 通宵。李士武的女兒(er) 李敬回憶,父親(qin) 十分熱愛工作,基本不怎麽(me) 回家,甚至有時候過節也不回來。

  對李士武而言,美術館不僅(jin) 是工作地,他常常對家人說:“美術館就是我的家,我要守護好!”退休後,李士武還時常到美術館來看看,他感覺就像是回到了“家”。近些年,李士武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很多事情都忘記了,唯獨沒有忘記的是中國美術館裏的人和事。李敬說:“他80多了,又患了病,但一去美術館就心情特別好,嘴裏說著還想回來工作。”

  李敬請了一位護工,平日在家照顧父親(qin) 。護工偶爾會(hui) 騎著三輪車,帶著李士武從(cong) 中國美術館門前經過。李士武總會(hui) 回頭看著美術館,仿佛在尋找自己在這裏工作過的痕跡,仿佛要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美好歲月……

  (實習(xi) 生康一帆參與(yu) 采寫(xie) )

  ■記者手記

  精業(ye) 篤行 臻於(yu) 匠心

  中國美術館的老專(zhuan) 家老藝術家們(men) 的精神令人感佩。他們(men) 日複一日在崗位上耕耘著、奉獻著,他們(men) 對藝術精益求精、對美育事業(ye) 全心投入,帶領更多人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從(cong) 中國美術館建館之初,很多老專(zhuan) 家老藝術家就來到中國美術館工作,一待就是幾十年。如今雖然年歲已高,但隻要聊起美術館的往事,他們(men) 仍如數家珍、侃侃而談。“美術館就是我的家”,簡簡單單一句話,是他們(men) 對中國美術館深厚感情的真實寫(xie) 照。

  始於(yu) 初心、臻於(yu) 匠心,一代又一代老專(zhuan) 家老藝術家們(men) 陪伴中國美術館走過60年的發展曆程。在創作上,他們(men) 築起藝術大廈,將美帶給觀眾(zhong) ;在館內(nei) ,他們(men) 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在他們(men) 的生命裏,“美”已成為(wei) 終生的夢想、一輩子的事業(ye) 。

  本報記者 王 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