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學者現身學術論壇 對話“中國式現代化”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近日,“對話‘中國式現代化’”學術論壇在北京舉(ju) 行。六位學者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為(wei) 讀者奉獻了一場高質量的學術對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謝富勝教授代表會(hui) 議主辦方致辭。他表示,本次活動依托 “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叢(cong) 書(shu) ,匯集六位知名學者,共同探討這一理論體(ti) 係背後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理和哲理,十分有意義(yi) 。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陳培永教授重點圍繞“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的開端”進行發言。
他認為(wei) ,馬克思、恩格斯對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開端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很早以前,他們(men) 就關(guan) 注到了中國,而且也寫(xie) 下了關(guan) 於(yu) 中國問題的多篇文章,這些文章的內(nei) 核邏輯就是,西方資本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把中國拉入現代文明的進程即現代化的進程之中。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成立,扭轉了中國被動現代化的進程,新中國的成立則標誌著中國主動現代化探索的開啟。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教研部劉晨光教授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一書(shu) 中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明形態稱為(wei) “共生型文明”,從(cong) 文明論的視角尤其是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文明結合的視角來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他認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是方式,而不是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植根於(yu) 中國的曆史文化,它的普遍性恰恰在於(yu) 它不追求普世模式,而是主張多樣的現代化道路植根於(yu) 多樣多元的文明傳(chuan) 統之中。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與(yu) 文明特質”,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劉水靜教授認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有中國特色,形成中國特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基礎和深層的一個(ge) 原因是我們(men) 積澱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
此外,劉水靜圍繞“自強自信”“守正創新”等關(guan) 鍵詞,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光大中華文化的道路,是用光大的中華文化來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道路”這一觀點。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韓慶祥分享了《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中華文化為(wei) 什麽(me) 興(xing) 》三本書(shu) 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辨析了“文化”和“文明”的三點區別。
他認為(wei) ,要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一定要和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結合起來,還要把“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結合起來,進行深度考察。韓慶祥從(cong) 六個(ge) 方麵深入論述了他對“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的理解,在場讀者受益匪淺。
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教授認為(wei) ,“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叢(cong) 書(shu) 主題鮮明,文字樸實,語言活潑,契合新時代讀者需要,值得認真閱讀。叢(cong) 書(shu) 實際上回答了另外兩(liang) 個(ge) 問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什麽(me) 能成功?閱讀叢(cong) 書(shu) 有利於(yu) 讀者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
秦宣表示,不論是談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還是談中國式現代化,都必須關(guan) 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從(cong) 這個(ge) 寶庫中尋找“根”和“魂”。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辛向陽研究員認為(wei) ,“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叢(cong) 書(shu) 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用通俗的語言透徹闡釋了這些原理。
他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理論體(ti) 係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包括價(jia) 值觀研究、“兩(liang) 個(ge) 結合”等等。辛向陽強調,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是一種推動社會(hui) 結構不斷變遷、推動社會(hui) 階層不斷向上流動的現代化。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新聞網、長安街讀書(shu) 會(hui) 主辦,40多家平台同步參與(yu) ,全網累計觀看人數約180萬(wan)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