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研發創新為特色,成立中關村綜保區釋放什麽信號?

發布時間:2023-06-12 16:54:00來源: 人民網

  北京中關(guan) 村綜合保稅區近日正式獲批同意設立。這是全國首個(ge) 以研發創新為(wei) 特色的綜合保稅區,未來將打造成為(wei) 代表國家創新形象的數字智慧綜保區。

  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支持中關(guan) 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幹措施》,明確支持北京市申報設立以研發創新為(wei) 特色的中關(guan) 村綜保區。

  按照這一目標,中關(guan) 村綜保區構建“2+2+N”保稅業(ye) 務譜係,即以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和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以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和科技服務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拓展總部經濟、跨境電商、數字文化、融資租賃、高端軟件服務外包等N個(ge) 保稅服務業(ye) 態。

  “‘2+2+N’的保稅業(ye) 務譜係在中國海關(guan) 助力國家戰略實現中還是頭一回。”上海海關(guan) 學院海關(guan) 與(yu) 公共經濟學院副教授錢錦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采訪時表示,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主要聚焦於(yu) 促外貿、引外資、帶動中西部地區開放、引領新業(ye) 態、探索創新孵化器與(yu) 製度創新實驗室等方麵。中關(guan) 村綜保區的業(ye) 務譜係是對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功能在國家戰略層麵的再次升級,充分表明國家對海關(guan) 職能的信心,也是對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在引領國家科技創新方麵寄予的新期望,是國家賦予中國海關(guan) 的新任務、新使命。

  2022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提出申請設立中關(guan) 村綜合保稅區,圍繞研發創新型綜合保稅區定位,共規劃綜合辦公功能區、查驗功能區、研發設計功能區、檢測服務功能區和物流服務功能區5個(ge) 功能分區。

  “突出業(ye) 態準入創新、突出政策支持創新、突出監管模式創新。”5月30日,中關(guan) 村科學城管委會(hui) 副主任、海澱區副區長武凱在中關(guan) 村論壇舉(ju) 行的發布會(hui) 上介紹,中關(guan) 村綜合保稅區在創新中規劃建設,創新是其“顯性基因”。

  北京海關(guan) 黨(dang) 委書(shu) 記、關(guan) 長張格萍表示,北京海關(guan) 以推進“智關(guan) 強國”行動和智慧海關(guan) 建設為(wei) 契機,充分依托綜保區政策優(you) 勢,運用科技賦能,發揮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交匯樞紐”的作用,陸續提出54項具體(ti) 措施解決(jue) 企業(ye) 實際問題。中關(guan) 村是科技創新的出發地、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下一步,北京海關(guan) 將通過疊加保稅政策,降低企業(ye) 運營成本,有效增強綜保區對區外產(chan) 業(ye) 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高端製造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服務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格萍進一步解釋,首先,發揮中關(guan) 村綜保區“北京自貿試驗區”“中關(guan) 村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服務業(ye) 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綜合保稅區”疊加的支點和帶動作用,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的各項監管創新製度在綜保區複製推廣,深耕“保稅+”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和推動綜保區數智監管創新模式,降低企業(ye) 研發、檢測、中試等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人力成本;其次,將近年來北京海關(guan) 為(wei) 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等提供的具體(ti) 支持措施集中投放到中關(guan) 村綜保區內(nei) 企業(ye) ,實現政策疊加,釋放改革紅利,以海關(guan) 的政策創新助力企業(ye) 的研發創新;最後,通過送政策上門、企業(ye) 協調員機製、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不斷強化和提高政策宣講的深度、廣度和精準度,幫助企業(ye) 及時了解中關(guan) 村綜保區的入區項目指引和政策功能優(you) 勢,用足用好各類海關(guan) 政策措施。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海關(guan) 管理係講師王春蕊建議:建設中關(guan) 村綜保區,可從(cong) 海關(guan) 監管場所的建設、海關(guan) 監管流程的設計、創新監管模式的先行先試、先進監管技術的使用、高資信企業(ye) 的培育等方麵重點考慮,並做好企業(ye) 調研、定期磋商、政策宣講等服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