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項世界遺產!它們正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精彩”
今天(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世界遺產(chan) 包括世界自然遺產(chan) 、世界自然與(yu) 文化雙遺產(chan)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三類。
我國已有世界遺產(chan) 56項,其中,自然遺產(chan) 14項、自然與(yu) 文化雙遺產(chan) 4項、文化遺產(chan) 38項,它們(men) 正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精彩”。
各地開展7200餘(yu) 項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活動
今天,全國各地文物部門、文博單位組織開展7200餘(yu) 項線上線下活動,讓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走進大家的生活。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的活動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yu) 文化自信自強”。
據了解,2019年以來,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專(zhuan) 題任務,先後啟動了36個(ge) 項目。來自全國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個(ge) 科研團隊,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文化遺產(chan) 風險監測與(yu) 防控體(ti) 係構建、石窟寺及墓葬壁畫保護關(guan) 鍵技術研究、館藏文物一體(ti) 化防震及深海考古技術裝備研發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推動了我國文物領域科技進步。
莫高窟4.5萬(wan) 平方米壁畫
數字化進程已過半
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發展不僅(jin) 極大地改變了人們(men) 的生活,也讓文化遺產(chan) 以更加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zhong) 視野。據敦煌研究院消息,莫高窟4.5萬(wan) 平方米壁畫中,已有2.6萬(wan) 平方米完成數字化,數字化進程已過半。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數字敦煌”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如今,一部手機,就可以雲(yun) 遊敦煌,動動鼠標,30個(ge) 高清洞窟躍然眼前。數字技術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豐(feng) 富的手段和路徑,讓文物“活”起來,參觀者足不出戶就能在網絡雲(yun) 端體(ti) 驗到遠在萬(wan) 裏之外的莫高窟精彩藝術。
與(yu) 攝影創作相比,數字化工作更需要規範化、標準化、流程化。在“數字敦煌”實施過程中,一係列采集、加工、存儲(chu) 、展示、交換和元數據等標準,在行業(ye) 內(nei) 都具有廣泛的推廣性和示範作用。現在,敦煌石窟數字化技術已推廣至全國7省14處文化遺產(chan) 地,並逐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豐(feng) 富多元的敦煌文化主題展覽也持續驚豔亮相世界。
我國是全球自然遺產(chan)
數量最多的國家
我國擁有14處世界自然遺產(chan) ,是全球自然遺產(chan) 數量最多的國家。
從(cong) 武陵源到九寨溝,從(cong) 天山到神農(nong) 架,從(cong) 大熊貓棲息地到可可西裏,俯瞰雲(yun) 下的世界,是自然造物的秘密,多彩的中國處處山河錦繡。這些風景優(you) 美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像絢麗(li) 的寶石般鑲嵌在祖國河山中,具有極高的美學價(jia) 值和科學價(jia) 值。
瑰麗(li) 的遺產(chan)
豐(feng) 盈著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
在我們(men) 的生活中,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也豐(feng) 盈著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烤鴨、製茶、雕花蜜餞,全國各地的非遺美食,看著就流口水;陶器燒製技藝、傘(san) 製作技藝、剪紙,傳(chuan) 統手工藝能打造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這些瑰麗(li) 的遺產(chan) 中,處處可見古人浪漫且有儀(yi) 式感的生活細節。(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