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丨這些美美的非遺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點過讚
新華網 劉璐
【學習(xi) 進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發展一直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心中牽掛的大事。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的大事。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到來之際,新華社《學習(xi) 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xi) 所”推出文章,與(yu) 您一起重溫總書(shu) 記在各地考察調研時對“非遺”的關(guan) 心和重視。
黑龍江,赫哲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說書(shu) 形式,流行於(yu) 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品類和一種娛樂(le) 審美的方式,它同時還具有傳(chuan) 承本民族曆史文化的“教科書(shu) ”功能,價(jia) 值獨特,意義(yi) 重大。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6年5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xiang) 八岔村,他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於(yu)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讚揚赫哲族曆史悠久、文化豐(feng) 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廣東(dong) ,粵劇
粵劇廣泛吸收廣東(dong) 音樂(le) 、廣繡等地方藝術形式,充分體(ti) 現了廣府民係群落的地域文化傳(chuan) 統,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8年10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考察了廣州市荔灣區西關(guan) 曆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和暨南大學。在永慶坊,他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曆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qin) 切交談,希望他們(men) 把粵劇傳(chuan) 承好發揚好。
內(nei) 蒙古,格薩(斯)爾
《格斯爾》是蒙古族史詩,講述格斯爾為(wei) 民除害、保衛平安、促進草原人民和睦相處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與(yu) 藏族的《格薩爾》統稱為(wei) 《格薩(斯)爾》,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敘事藝術。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赤峰博物館,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並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於(yu) 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培養(yang) 好傳(chuan) 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chuan) 下去。
浙江,綠茶製作技藝
西湖龍井茶源於(yu) 唐,成名於(yu) 宋元明而盛於(yu) 清。龍井茶的手工炒製要經過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等“十大手法”才可完成。茶葉製作工藝凝聚了當地茶農(nong) 的智慧,顯現出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2008年綠茶製作技藝(西湖龍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年3月3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途經炒製龍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創產(chan) 品攤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上前觀摩,鼓勵他們(men) 把傳(chuan) 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好。
廣東(dong) ,潮繡、潮州彩瓷燒製技藝、潮州木雕、大吳泥塑、潮劇、潮州工夫茶藝、潮州菜烹飪技藝
有著“嶺海名邦”美譽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節點,這裏擁有豐(feng) 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中,潮州木雕、潮繡、潮劇、潮州音樂(le) 、木偶戲等非遺項目,都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年10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潮州市考察,察看潮州非遺文化作品,觀看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代表的現場製作演示,並同他們(men) 親(qin) 切交流,了解潮州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wei) 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貴州,苗繡
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是苗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鮮明,被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苗繡、蠟染等成為(wei) 這個(ge) 村重點發展的特色產(chan) 業(ye) 。紅色、綠色、藍色……飛針走線五彩繽紛;繡、插、點、挑……製作手法千變萬(wan) 化的苗繡在2006年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2月3日,在貴州考察調研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畢節市黔西縣(現“黔西市”)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精美的苗族傳(chuan) 統服飾吸引了總書(shu) 記的目光:“苗繡既是傳(chuan) 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men) 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chan) 業(ye) 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文化,同時也能為(wei) 產(chan) 業(ye) 扶貧、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
福建,沙縣小吃製作技藝
沙縣小吃是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麵食文化,是與(yu) 福建三明閩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產(chan) 物。千年之後,在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沙縣小吃榜上有名。
2021年3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革命老區村——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產(chan) 店裏、村民家門前,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親(qin) 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因地製宜選擇富民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廣西,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
柳州作為(wei) 西南工業(ye) 重鎮,不僅(jin) 有汽車、機械、鋼鐵等龍頭產(chan) 業(ye) ,還有2021年第五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小吃螺螄粉。小米粉大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帶動了當地30多萬(wan) 人就業(ye) ,還成了名揚海內(nei) 外的城市名片。
2021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柳州螺螄粉生產(chan) 集聚區,詳細了解螺螄粉特色產(chan) 業(ye) 促進就業(ye) 、帶動農(nong) 民增收等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you) 實體(ti) 經濟的一大實招,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優(you) 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住質量安全關(guan) ,推進標準化、品牌化。要幫助民營企業(ye) 解決(jue) 實際困難,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ye) 發展壯大。
青海,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是藏、回、漢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交融讓這裏繁衍出許多藝術精品,藏毯便是其中之一。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chuan) 統手工織造品,經過三千多年的傳(chuan) 承,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6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
“真是琳琅滿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饒有興(xing) 致走近察看,不時用手觸摸感受藏毯的質地。
看到加牙藏毯非遺傳(chuan) 承人楊永良正手把手給身邊的徒弟教學,總書(shu) 記停下腳步:“你這個(ge) 手藝是祖傳(chuan) 的吧?第幾代了?”
“到我這是第七代了,我8歲起就跟著父親(qin) 學洗毛、撚線。”
“你這個(ge) 手藝很珍貴、很有意義(yi) ,一定要傳(chuan) 承弘揚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說:“藏毯產(chan) 業(ye) 不僅(jin) 有扶貧致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
陝西,陝北秧歌、綏德石雕、綏德平安書(shu) 、綏德民間泥塑、綏德剪紙
“秦漢名邦”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薈萃。綏德這塊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石雕、剪紙,綏德平安書(shu) 、陝北秧歌等代代相傳(chuan) 下來的民間藝術,就像用老鋤頭夯到陝北黃土裏。
2021年9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shu) 、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對當地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表示肯定。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扭起妙趣橫生的陝北大秧歌,他稱讚說:“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孕育發展了優(you) 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要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山西,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冠雲(yun) 平遙牛肉傳(chuan) 統加工技藝、老陳醋釀製技藝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被譽為(wei) “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晉中市有著唐代就聞名遐邇的推光漆器、中國四大名醋之首的山西老陳醋、以及有上千年曆史積澱的平遙牛肉等非遺品牌。
2022年1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晉中市考察調研。他來到平遙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走進平遙牛肉店、推光漆器店、東(dong) 湖老醋坊,了解當地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和開展特色經營情況。他指出,要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者,保護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寶,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海南,黎族傳(chuan) 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編技藝
五指山是海南黎族、苗族世居地,千百年來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以黎錦等為(wei) 代表的非遺技藝,不僅(jin) 生動地反映了黎族民眾(zhong) 的人文精神內(nei) 涵,更逐漸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抓手。
2022年4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毛納村同村民們(men) 親(qin) 切交流,察看黎族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和黎錦、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對大家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在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鄉(xiang) 村旅遊、休閑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有效銜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