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龍舟為何能劃遍中華大地?

發布時間:2023-06-15 14:39: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dong) 新語》中寫(xie) 到:“廣中龍船,惟東(dong) 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xiang) 鄉(xiang) 有之。”

  廣東(dong) 的龍舟競渡是當地影響麵最廣的傳(chuan) 統文化活動之一,這裏有全國時間最長的龍舟月和最熱鬧的龍舟氛圍,當地人稱龍舟競渡為(wei) “扒(pá)龍船”(“扒”在粵語中有劃的意思)。

  而事實上,從(cong) 湖南湖北,到雲(yun) 南貴州,我國南方地區幾乎都有龍舟競渡的習(xi) 俗。在北方,靠近河流的城市,也會(hui) 開展賽龍舟活動。如今,龍舟競渡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運動,更是走向了世界。每到端午節前後,美國、英國、日本等地也會(hui) 有許多愛好者開展龍舟競渡活動。

  龍舟競渡究竟有怎樣的魅力?為(wei) 何曆經千年卻依舊保有活力?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zhuan) 訪了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劉婷。

  記者:俗話說“北人賽馬,南人競渡”,龍舟競渡作為(wei) 我國最古老的習(xi) 俗之一,因何而起?

  劉婷: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xi) 俗之一。經民俗學家黃石先生考證,龍舟競渡之風始於(yu) 吳越地區,唐代傳(chuan) 至黃河流域,到了五代宋初,發展為(wei) 全國性習(xi) 俗。

  龍舟競渡的起源有“圖騰崇拜說”“生產(chan) 勞動和戰爭(zheng) 說”“英烈祭祀說”等。

  關(guan) 於(yu) “圖騰崇拜說”,聞一多先生在論文《端午考》中認為(wei) ,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劃龍舟之習(xi) 俗就已存在於(yu) 吳越水鄉(xiang) 一帶,其目的是通過祭祀龍圖騰以祈求避水旱之災。每年五月初五,人們(men) “著彩衣,立龍首”,舉(ju) 行龍祭,祈求風調雨順、驅瘟辟邪。

  而“生產(chan) 勞動和戰爭(zheng) 說”則認為(wei) 龍舟競渡起源於(yu) 古代的生產(chan) 勞動和戰爭(zheng) ,漁民爭(zheng) 先恐後出航又滿載歸來,這是龍舟競渡的雛形,而分秒必爭(zheng) 的水上戰爭(zheng) ,促進了龍舟競渡的發展。

  “英烈祭祀說”認為(wei) 龍舟競渡是為(wei) 了紀念屈原,此種說法流傳(chuan) 最廣、影響也最大。南北朝時期梁宗懍編纂的《荊楚歲時記》認為(wei)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wei) 屈原投汨羅日,人傷(shang) 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記者:除了漢族外,壯族、苗族、傣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有劃龍舟的習(xi) 俗,不同民族劃龍舟的習(xi) 俗有何異同?

  劉婷:龍舟競渡前,要舉(ju) 行請龍、祭神儀(yi) 式。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zhong) 多,不同地區祭拜對象不同。如,湖北秭歸祭拜屈原,廣東(dong) 地區祭拜南海神,閩台地區祭拜媽祖,而江蘇地區則祭拜伍子胥。

  此外,各地區各民族由於(yu) 所處地理環境、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不同,龍舟競渡活動也表現出濃鬱的地區、民族特色。

  傣族賽龍舟活動在潑水節的第一天舉(ju) 行,是為(wei) 了紀念傳(chuan) 說中為(wei) 民除害的英雄岩洪窩,同時表達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傣族龍舟的龍頭和龍尾與(yu) 傳(chuan) 統龍舟有些許不同,由於(yu) 傣族以“大象”為(wei) 圖騰,所以傣族龍頭既像龍又似象,龍頭裏還有長長的象牙;龍尾像魚尾,又像最受傣族喜愛的蕨菜。

  傣族龍舟賽除了速度賽,還有一種極具特色名為(wei) “王船式”的比賽方式,共有四隻龍舟進行比賽,一隻為(wei) 王船,以英雄“岩洪窩”命名,其餘(yu) 三隻分別以不同地區命名。比賽時,四隻龍舟同時逆水行進,往返多次,誰的船隻領先的次數越多越光榮。若王船落後的次數多,在最後一次決(jue) 賽中,其餘(yu) 三隻船要故意讓王船奪標,以示對英雄岩洪窩的崇敬。

  記者:千百年來,龍舟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紐帶之一,龍舟競渡習(xi) 俗蘊涵了哪些中華文化內(nei) 涵?

  劉婷:近代以來,龍舟文化凸顯“愛國主義(yi) ”主題,表達“愛國”“敬祖”等中華民族共有文化記憶。屈原人格中最動人的部分,是偉(wei) 大的愛國主義(yi) 情懷,這種情懷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人們(men) 劃龍舟紀念屈原,就是在傳(chuan) 承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yi) 情懷。

  此外,龍舟競渡作為(wei) 一項需要20餘(yu) 人共同參與(yu) 的競技活動,每個(ge) 成員的性格、身體(ti) 條件等各不相同,而為(wei) 了競渡奪標,就需要成員間包容差異、求同存異、團結協作,生動地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協作、頑強拚搏的民族精神。

  記者:隨著華僑(qiao) 華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西方社會(hui) 也漸漸興(xing) 起了龍舟熱,為(wei) 什麽(me) 龍舟競渡會(hui) 受到國外民眾(zhong) 的歡迎?

  劉婷:賽龍舟作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運動之一,講究合作,追求速度,強調用技巧和策略來戰勝對手,很好地體(ti) 現了“團結拚搏”這一世界共通的體(ti) 育精神。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hui) 確定屈原為(wei)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屈原和龍舟文化不僅(jin) 影響著中華兒(er) 女,也影響著世界。

  無疑,華僑(qiao) 華人在海外對龍舟文化的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men) 自發組建龍舟隊、龍舟俱樂(le) 部、龍舟協會(hui) ,自發開展龍舟賽。如今,美國幾乎每個(ge) 州都有自己的龍舟競渡比賽,由政府每年進行資助。澳大利亞(ya) 悉尼市政府每年都要舉(ju) 辦龍舟競渡來慶祝中國農(nong) 曆新年。

  受訪者簡介:

  劉婷,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