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發電信網絡詐騙類型

發布時間:2023-06-15 15:03:00來源: 央視網

  近年來,公安部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深惡痛絕的電信網絡詐騙,全麵加強“四專(zhuan) 兩(liang) 合力”建設,組織全國公安機關(guan)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舉(ju) 措深入推進打防管控各項工作,有效遏製了案件快速上升勢頭,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zhong) 合法權益。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勢依然嚴(yan) 峻,刷單返利、虛假網絡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電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檢法、虛假征信等10種常見詐騙類型發案占比近80%,其中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率最高,占發案的三分之一左右,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占造成損失金額的三分之一左右。

  刷單返利類詐騙

  網絡刷單返利類詐騙已逐步演化成變種最多、變化最快的一種主要詐騙類型,成為(wei) 虛假投資理財、貸款等其他複合型詐騙以及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其他違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被騙百萬(wan) 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時有發生。受騙人群多為(wei) 在校學生、低收入群體(ti) 及無業(ye) 人員。

  【典型案例一】邵某在微信群內(nei) 看到“免費送禮品、點讚評論返傭(yong) 金”的信息及二維碼,掃碼聯係上客服並按要求下載了一款APP,隨後在 APP內(nei) “接待員”指導下做刷單任務。完成5單小額任務後收到了對應的傭(yong) 金,並可全部提現到銀行卡中。邵某遂開始認購金額更大的組合任務單,投入總本金11萬(wan) 元。但按要求完成任務後卻發現已無法提現,APP“接待員”稱因邵某操作失誤造成“卡單”,要再做一次複合任務才能提現,邵某此時才發現被騙。

  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

  此類案件中,有的詐騙分子通過多種方式將受害人拉入所謂“投資”群聊,然後冒充投資導師、金融理財顧問,以發送投資成功假消息或“直播課”騙取受害人信任;有的通過婚戀交友平台與(yu) 受害人確定婚戀關(guan) 係,再以有特殊資源、平台有漏洞等可獲得高額理財回報等理由,騙取受害人信任。隨後,詐騙分子誘導受害人在虛假投資平台開設賬戶進行投資,並對受害人前期小額投資試水予以返利,受害人一旦加大資金投入,就會(hui) 出現無法提現的情況。受騙人群多為(wei) 具有一定收入、資產(chan) 的單身人員或熱衷於(yu) 投資、炒股的群體(ti) 。

  【典型案例二】於(yu) 某在某直播平台上觀看炒股知識直播時,收到自稱是主播的好友請求,私聊後雙方添加了QQ好友,對方又將於(yu) 某拉入一投資交流群,於(yu) 某在群內(nei) 看見其他人在某款APP投資獲利,便下載該APP並按照群管理員的指示在APP內(nei) 進行投資操作,小額試驗都成功盈利並順利提現。於(yu) 某感覺獲利豐(feng) 厚,便在APP內(nei) 累計投資347萬(wan) 元。直至月底,於(yu) 某發現APP內(nei) 餘(yu) 額無法提現並被對方拉黑,才發現被騙。

  虛假網絡貸款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網絡媒體(ti) 、電話、短信、社交工具等發布辦理貸款、信用卡、提額套現的廣告信息,然後冒充銀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員聯係受害人,謊稱可以“無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貸”,誘騙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錄虛假網站。再以收取“手續費”“保證金”“代辦費”等為(wei) 由,誘騙受害人轉賬匯款。詐騙分子收到受害人轉賬後,便關(guan) 閉虛假APP或虛假網站,並將受害人拉黑。受騙人群多為(wei) 有迫切貸款需求、急需用錢周轉的人員。

  【典型案例三】樊某接到自稱某金融平台客服的來電,詢問是否有貸款需求。因樊某正好需要資金周轉,便添加了對方企業(ye) 微信好友,並下載某款“貸款”APP。樊某在該APP上申請貸款後,對方以交會(hui) 員費、解凍金、證明還款能力等為(wei) 由要求其轉賬。樊某向對方轉賬13.7萬(wan) 元後,對方仍稱貸款條件不滿足不能放貸,隨後便失去聯係。樊某發現下載的APP已無法登錄,才發現被騙。

  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電商平台或物流快遞企業(ye) 客服,謊稱受害人網購的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或售賣的商品因違規被下架,以“理賠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鋪”需要繳費為(wei) 由,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和手機驗證碼等信息,並通過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載指定APP等方式,指導受害人轉賬匯款。受騙人群多為(wei) 經常在電商平台網購的消費者或電商平台的店鋪經營者。

  【典型案例四】杜某接到自稱某網店“客服”的電話,稱其前幾日購買(mai) 的染發劑有質量問題,現需向杜某進行退款理賠,杜某信以為(wei) 真。該“客服”誘導杜某下載一款APP,通過該APP打開手機屏幕共享功能並按照指示進行操作。隨後,杜某手機收到銀行卡被轉款2萬(wan) 元的短信,才發現被騙。

  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的個(ge) 人身份信息,隨後冒充公檢法機關(guan) 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微信、QQ等與(yu) 受害人取得聯係,以受害人涉嫌洗錢、非法出入境、快遞藏毒、護照有問題等違法犯罪為(wei) 由進行威脅、恐嚇,要求配合調查並嚴(yan) 格保密,並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證”“通緝令”“財產(chan) 凍結書(shu) ”等虛假法律文書(shu) ,以增加可信度。同時,要求受害人到賓館等封閉空間,在阻斷與(yu) 外界聯係的條件下“配合”其工作,將資金轉移至“安全賬戶”,從(cong) 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五】楊某接到一個(ge) 自稱上海市公安局警察的電話,稱楊某名下一個(ge) 銀行賬戶涉嫌非法洗錢,讓其到上海市公安局處理。楊某稱去不了,對方讓其添加QQ好友並發來一個(ge) 顯示楊某照片的文件,裏麵有涉嫌洗錢要被判刑等內(nei) 容,楊某心生恐懼。隨後,對方以涉及警務秘密為(wei) 由要求楊某到無人的房間配合調查,並稱楊某要想解除嫌疑就需把卡裏的所有錢款轉到“安全賬戶”,待案件查清後將返還錢款,楊某遂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5萬(wan) 元。後因對方要求刪除所有聊天記錄,楊某才發現被騙。

  虛假征信類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銀行、銀保監會(hui) 工作人員或網絡貸款平台工作人員與(yu) 受害人建立聯係,謊稱受害人之前開通過校園貸、助學貸等賬號未及時注銷,需要注銷相關(guan) 賬號;或謊稱受害人信用卡、花唄、借唄等信用支付類工具存在不良記錄,需要消除相關(guan) 記錄,否則會(hui) 嚴(yan) 重影響個(ge) 人征信。隨後,詐騙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記錄、驗證流水等為(wei) 由,誘導受害人在網絡貸款平台或互聯網金融 APP 進行貸款,並將錢款轉到其指定賬戶,從(cong) 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六】王某接到一名自稱銀保監會(hui) 處理高息貸款的工作人員電話,對方說王某有貸款逾期造成的不良記錄,將影響個(ge) 人征信。經過一番交流,王某相信了對方的身份,並按指引先後3次向所謂的“中國銀保監會(hui) 認證對接賬戶”的3個(ge) 不同賬號轉賬,共計25萬(wan) 元,其中23萬(wan) 元為(wei) 王某從(cong) 3個(ge) 金融平台借貸的款項。“你還用過哪些銀行卡和貸款 APP? ”當對方一再問及該問題時,王某方才醒悟過來,意識到上當受騙。

  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

  詐騙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網購平台或其他網站發布“低價(jia) 打折”“海外代購”“0元購物”等廣告,或提供“論文代寫(xie) ”“私家偵(zhen) 探”“跟蹤定位”等特殊服務的廣告,以吸引受害人關(guan) 注。與(yu) 受害人取得聯係後,詐騙分子誘導其通過微信、QQ 或其他社交軟件添加好友進行商議,以私下交易可節約“手續費”或更方便等為(wei) 由,要求私下轉賬。待受害人付款後,詐騙分子便以繳納“關(guan) 稅”“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為(wei) 由,誘騙受害人繼續轉賬匯款,事後將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七】李某在網上看到出售某名貴白酒的廣告,遂按照對方留下的聯係方式添加為(wei) 微信好友谘詢詳情。對方自稱為(wei) 廠家直銷,可提供內(nei) 部價(jia) ,但需私下交易。商定好價(jia) 格後,李某向其賬戶轉賬11000元。數日後,李某向對方谘詢物流配送信息時發現被拉黑,才發覺被騙。李某為(wei) 找到騙子,在網上搜索私家偵(zhen) 探後,添加了一名自稱私家偵(zhen) 探的人為(wei) 好友。對方稱可以通過手機定位為(wei) 李某找人,但需先支付1萬(wan) 元勞務費,李某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賬1萬(wan) 元後發現再次被拉黑,先後兩(liang) 次上當受騙。

  冒充領導、熟人類詐騙

  詐騙分子使用受害人領導、熟人或孩子老師的照片、姓名等信息“包裝”社交帳號,以“假冒”的身份添加受害人為(wei) 好友,或將其拉入微信聊天群。隨後,詐騙分子以領導、熟人身份對受害人噓寒問暖表示關(guan) 心,或模仿領導、老師等人語氣騙取受害人信任。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麵、不方便接聽電話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賬戶轉賬,並以時間緊迫等借口不斷催促受害人盡快轉賬,從(cong) 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八】李某的QQ賬號被詐騙分子拉入一個(ge) 工作群,見群裏成員名字都是本公司工作人員便未再核實。幾天後,李某收到群消息:騙子冒充的“總經理”稱需支付對方工程款,要求李某核對公司賬戶上還有多少錢。李某核對公司賬戶資金後,騙子冒充的“總經理”要求李某把賬上資金全部打給對方指定賬戶,並以事情緊急為(wei) 由催促李某快點轉賬。因怕得罪“領導”,李某便將公司賬上40萬(wan) 元全部轉出。後公司總經理收到銀行短信詢問,李某才發現被騙。

  網絡遊戲產(chan) 品虛假交易類詐騙

  詐騙分子在社交、遊戲平台發布買(mai) 賣網絡遊戲賬號、道具、點卡的廣告,或免費低價(jia) 獲取遊戲道具、參加抽獎活動等相關(guan) 信息。待受害人與(yu) 其主動接觸後,詐騙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為(wei) 由,誘導受害人繞過正規平台與(yu) 其進行私下交易;或要求受害人添加所謂的客服賬號參加抽獎活動,並以操作失誤、等級不夠等為(wei) 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注冊(ce) 費”“解凍費”“會(hui) 員費”,得手後便將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九】沈某在玩遊戲時看到遊戲聊天框內(nei) 有一條“進群免費領取遊戲道具”的消息,申請進群後,一位網名“派送員”的人告訴沈某掃描群內(nei) 二維碼便可領取大量遊戲福利。沈某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並填寫(xie) 了相關(guan) 信息後,網頁忽然顯示微信將被凍結,沈某便聯係“派送員”,對方稱係沈某操作不當,並向其推送一個(ge) 網名為(wei) “處理員”的人。“處理員”稱需要通過轉賬證明微信是本人使用,驗證後將如數退還所有資金。沈某便按對方要求,先後向指定賬戶轉賬18000元,後因被對方拉黑才發現被騙。

  婚戀、交友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網絡收集大量“白富美”“高富帥”自拍、生活照,按照劇本打造不同的身份形象,然後在婚戀、交友網站發布個(ge) 人信息。詐騙分子通過社交軟件與(yu) 受害人建立聯係後,用照片和預先設計的虛假身份騙取受害人信任,並長期經營與(yu) 受害人建立的戀愛關(guan) 係。隨後,詐騙分子以遭遇變故急需用錢、幫助項目資金周轉等為(wei) 由向受害人索要錢財,並根據受害人財力情況不斷變換理由要求其轉賬,直至受害人發覺被騙。

  【典型案例十】謝女士在網絡上結識了一名“外國大兵”,對方自稱是派駐某國的軍(jun) 醫,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希望以後可以到中國定居。謝女士在與(yu) 這名“大兵”聊天過程中逐漸被對方優(you) 雅的談吐和日常的關(guan) 心感動,在沒見過麵的情況下與(yu) 對方確定了戀愛關(guan) 係。“大兵”稱要將自己的全部財產(chan) 轉移到中國,以便與(yu) 謝女士共同生活,但因為(wei) 遇到海關(guan) 攔截,需要謝女士幫忙繳納一筆費用才能通過。謝女士遂向其提供的賬戶轉賬5萬(wan) 元,後又因需繳納“解凍費”“手續費”等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多次轉賬40餘(yu) 萬(wan) 元,直至被對方拉黑,謝女士才發現被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