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們,這些“套路”騙局要當心
新華社天津6月15日電(記者劉惟真)謊稱手握“內(nei) 部名額”,能幫考生“低分高錄”;聲稱能夠“提前查分”……高考落幕後,部分非正規機構及不法分子借機“圈錢”甚至實施詐騙,頻頻“蹭熱度”、設“陷阱”,話術手段花樣翻新,不僅(jin) 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也容易使考生與(yu) 家長遭受經濟損失。
記者梳理發現,有幾種“套路”較為(wei) 常見:
——謊稱“計劃外招生”。天津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民警婁金軍(jun) 介紹,一些不法分子通過製造假證件等方式,以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名義(yi) ,自稱手握“內(nei) 部指標”“機動指標”,可以保送考生到重點院校、讓未達本科線的考生進入本科院校,從(cong) 而騙取錢財。
圖為(wei) 在某社交媒體(ti) 上搜索到的一條“計劃外招生”信息。(互聯網截圖)
多位專(zhuan) 家表示,我國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科學規範、監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試招生體(ti) 製機製,考生及家長要擦亮眼睛,對招生信息多加辨別。“高考招生錄取在官方網站上進行,嚴(yan) 格執行已公布的招生計劃,不存在“內(nei) 部指標”等說法,也不會(hui) 向家長收取高額費用,例如保證金、錄取費、指標費等。”婁金軍(jun) 說。
——高價(jia) 指導報誌願。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高考誌願填報”發現,不少機構打出“不浪費分上好大學”“一對一輔導”等標語,稱可為(wei) 考生提供誌願填報谘詢服務,要價(jia) 數千元。一家機構推出“研途無憂卡”“大學無憂卡”“高考擇校卡”等“套餐”,價(jia) 格在1280元至5980元之間。客服人員稱,“一對一指導”由專(zhuan) 家團隊負責,團隊內(nei) 均是“專(zhuan) 門負責擇校的“985”“211”碩博老師,可以隨時溝通”。
有網友表示,誌願填報輔導機構教師的真實性、專(zhuan) 業(ye) 性難辨,錢花得“並不值得”。一位湖北高校的大三學生說,身邊部分同學為(wei) 了填好誌願花費頗高,但收獲有限,“輔導老師隻說要根據興(xing) 趣考慮專(zhuan) 業(ye) ,推薦幾所肯定能上的學校,說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話”。
——偽(wei) 造錄取通知書(shu) 。網友曹女士稱,去年高考後,有人以湖北一所全日製普通本科院校招生老師的名義(yi) 添加她弟弟的微信,要到其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後偽(wei) 造“通知書(shu) ”並寄送到家中,“我谘詢過學校的招生辦公室,老師們(men) 沒有添加過考生微信,所有錄取信息都以官網為(wei) 準。”專(zhuan) 家提醒,一些人員故意混淆網絡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助學輔導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yu) 全日製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蒙騙希望就讀全日製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需予以警惕。
婁金軍(jun) 說,除上述情形外,一些不法分子還會(hui) 通過假稱發放“教育補貼”,能修改高考成績等手段實施詐騙。一方麵,考生及家長要在官方網站、App上查詢信息、填報誌願,最大限度地防止信息泄露;另一方麵,也要提高防範意識,轉賬匯款前通過多種途徑核查收款賬戶,在收到來源不明的消息時通過官方渠道查證,不要相信通過“交讚助費”等方式能夠到未達分數線的學校就讀的騙局。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互聯網信息與(yu) 用戶行為(wei) 研究中心主任陳旭輝等建議,考生和家長應建立起評估風險、留存證據的習(xi) 慣,及時保存通話記錄、電子合同、宣傳(chuan) 材料等證據信息,後續遇到問題時及時依法維權,保護自身權益。
此外,也需加強社會(hui) 治理,切實保護個(ge) 人信息和財產(chan) 安全。受訪專(zhuan) 家表示,未來仍要加強對反詐知識的宣傳(chuan) 以及對網絡平台的監督,持續營造全民反詐的社會(hui) 氛圍。
天津市公安局刑偵(zhen) 總隊四支隊支隊長蘆健表示,目前天津市、區兩(liang) 級聯席辦組織“公安+行業(ye) ”同頻共振,在全市範圍組織開展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係列宣傳(chuan) 教育活動。通過“聲屏報網端微”全媒體(ti) 持續深入宣傳(chuan) ,組織開展反詐宣傳(chuan) 進社區、進農(nong) 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ye) 的“五進活動”,切實提升群眾(zhong) 防騙識騙能力,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未來相關(guan) 部門需充分形成打擊治理合力,持續推進重拳打擊、源頭管控、行業(ye) 治理、宣傳(chuan) 防範等各項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