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海南三沙氣象工作者——堅守海島66年

發布時間:2023-06-16 14:29:00來源: 人民日報

  火辣的太陽讓人幾乎睜不開眼,強烈的紫外線下,稍不注意皮膚就會(hui) 起泡、脫皮、灼傷(shang) ……一登上海南省三沙市永興(xing) 島,記者就對這裏常年的“四高”環境有了切身感受:高溫、高濕、高鹽分、高日照輻射。

  “我們(men) 這兒(er) 白天常年是‘30+’攝氏度的高溫。這樣的日照強度,在三沙一年約有300天。”當地氣象工作人員介紹。

  三沙是我國最南端的城市,離海南島300多公裏。1957年7月,永興(xing) 島上建立了西沙氣象站。

  在條件艱苦的海島上,一代代氣象人已堅守了66年,每天觀雲(yun) 測雨,傳(chuan) 輸氣象數據,發布天氣預報預警。新征程上,三沙氣象人堅持“每一次天氣過程不放過”,全力以赴服務保障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在高溫、高濕、高鹽分、高日照輻射的環境下,一代代氣象人長期堅守

  一個(ge) 安裝了百葉箱、風向杆、風向標、雨量筒的觀測場,一間茅草屋,一部臨(lin) 時電台——這就是1957年西沙氣象站建立時的全部家當。

  隨著氣象站建立,第一批6名氣象工作者上島,緊接著,第二批、第三批……一代代氣象人遠離家人,駐守海島,執著堅守。

  三沙市氣象局綜合觀測科科長唐海榮,對21年前上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2002年8月,19歲的唐海榮坐上“瓊沙2號”補給船,在海上顛簸15個(ge) 小時後,登上了永興(xing) 島。

  “當時在船上吐了一路。”唐海榮說,那時,永興(xing) 島生活條件較差,沒有網絡,通信不便,島上的人一心盼著補給船帶來食物、信件,“補給船來了就像過年一樣,全島的人都去碼頭迎接。”

  “當時氣象站觀測數據全部靠人工記錄,每3小時一次,24小時不間斷,全年無休。”唐海榮說,“最頭疼的是要頻繁更換自記紙。經常頂著風雨去換紙,台風天要兩(liang) 人綁在一起去換紙,才不會(hui) 被台風吹走。”即便如此,三沙氣象數據記錄一次都沒有斷檔,成為(wei) 珍貴的南海氣象觀測資料。

  2012年後,觀測設備逐步替換為(wei) 自動設備,大量島礁增設站點。觀測設備容易被海島高溫、高濕、高鹽分環境腐蝕損壞,唐海榮的工作重心轉向維護保障設備運行。記者采訪當天,有兩(liang) 個(ge) 島礁上的設備顯示異常,“我們(men) 會(hui) 盡快出發去維修。”她說。

  去島礁維修設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要坐船,時間還很緊張。“船舶在每個(ge) 島礁停留時間隻有兩(liang) 三個(ge) 小時,如果沒修好,就隻能等下一艘船來,有時要等半個(ge) 月甚至一個(ge) 月。”唐海榮說。

  去年10月,唐海榮和一名同事去北礁維修設備。當天浪很大,登陸時,衝(chong) 鋒舟熄火了一次又一次,耗費幾個(ge) 小時才上岸。氣象站設在22米高的燈塔上,兩(liang) 人手腳並用爬上去。從(cong) 下午2點半到5點,抓緊時間搶修,一口水都沒喝。天已微黑,衝(chong) 鋒舟的發動機再次熄火,在海上漂了幾小時,最後幾個(ge) 人手腳並用,終於(yu) 讓衝(chong) 鋒舟靠到了大船邊,第二天回到永興(xing) 島。

  唐海榮的家人在海口生活,長年累月守島,她感到自己對家人的陪伴太少,虧(kui) 欠太多。21年來,唐海榮記不清有多少次缺席家庭重要活動,父親(qin) 病重不能到病床前盡孝,孩子生病全靠愛人照顧……

  2006年,唐海榮大兒(er) 子出生5個(ge) 月後,她就上島駐守了3個(ge) 月,回家後孩子不認識媽媽,小手一直把她往外推。現在正上小學的小女兒(er) ,幾乎每天都會(hui) 來電話問“媽媽你什麽(me) 時候回來啊?”

  即便如此,每次下島回家休息,唐海榮仍記掛著工作。“經常夢見在島上緊張工作,半夜刮風下雨時醒來,會(hui) 下意識地想起床去查看數據。”她說。

  “駐守海島,要自力更生,克服許多困難。”三沙市氣象局預測減災科工作人員王國章對記者說。2019年從(cong)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畢業(ye) 後,王國章登上永興(xing) 島,成為(wei) 一名氣象預報員。第二年,王國章就去珊瑚島駐守了3個(ge) 月,學會(hui) 了種菜、捕魚和做飯等“守島必備技能”。

  “三沙所有海島上喝的淡水、吃的食物,都要靠補給。以前1個(ge) 月才來一次船補給,冬季大風天氣多,補給船常常來不了,遇上台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可能幾個(ge) 月都吃不上新鮮食物。”三沙市氣象局局長孫偉(wei) 說。近幾年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不過仍然比較艱苦。海島高溫、高濕、高鹽分、高日照輻射的環境,讓一些人患上了風濕、關(guan) 節疼等疾病。

  氣象監測網絡越來越精密,預報預警服務越來越精細

  “觀雲(yun) 測雨,保祖國平安”——在三沙采訪氣象工作者,時常會(hui) 聽到他們(men) 說出這句話。這是一代又一代三沙氣象人矢誌不渝的信念和使命。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永興(xing) 島、珊瑚島建立了兩(liang) 個(ge) 國家基準氣候觀測站,在10多個(ge) 海島建立了氣象自動觀測站,再加上高空探測站、天氣雷達等,形成了陸海空一體(ti) 化綜合觀測體(ti) 係。

  三沙氣象監測越來越精密。“這裏的氣象觀測數據,不僅(jin) 用於(yu) 區域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還要進行全球交換,對全球天氣預報、氣候監測以及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yi) 。”唐海榮說。

  在三沙,人們(men) 離不開氣象服務。每年4月至9月,南海夏季風攜帶著充沛水汽,從(cong) 西南吹來;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冬季風從(cong) 東(dong) 北吹來。平均每年有10次左右台風天氣會(hui) 影響三沙。

  “風太大,船就不能出海。我們(men) 因此建了氣象服務群,把海事、應急等部門以及漁民等島上服務對象都納入群裏,每天發布氣象專(zhuan) 報,提前提示大風等天氣情況。”三沙市氣象局預測減災科科長邢俊說。

  永興(xing) 島很小,已在島上待了15年的邢俊幾乎認識所有人。

  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三沙氣象預報預警越來越精準,服務越來越精細,得到海事、應急等部門以及漁民的肯定。近年來,三沙市氣象局開展西沙、中沙、南沙分區氣象預警,在5艘往來三沙的船上安裝自動氣象監測設備,每天對這5條航線做一次精細到3小時的預報。對每一個(ge) 台風,三沙氣象部門都能精準捕捉。

  今年60歲的永興(xing) 社區居民馮(feng) 明芳,每天出海前都會(hui) 查看這個(ge) 氣象服務群裏發布的風速、風向等情況,調整行程安排和出海路線,“邢台長報得很準啊,服務很到位。”

  以前,漁民去西沙、南沙出海,靠的是前人記錄航海經驗的“更路簿”。而今,馮(feng) 明芳等島上漁民靠的是精準、直通的天氣預報服務,“心裏更踏實”。

  “海上交通是保障海島物資供應、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氣象服務對船舶是否開停航起著決(jue) 定性作用。”三沙市海事局指揮中心值班主任曹晨光說。2020年10月,三沙連續遭遇8個(ge) 台風影響,補給船無法到達永興(xing) 島。邢俊和其他兩(liang) 名預報員精準捕捉到兩(liang) 個(ge) 台風的間歇期,海事部門趁間歇期調配補給船到永興(xing) 島,保障了海島物資供應“生命線”暢通。

  三沙市應急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局應急管理負責人陳勳對介紹,去年“納沙”台風預警發布後,應急部門及時轉移了小島礁上的居民。

  “在氣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men) 得以精準進行航標設置,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標處黨(dang) 群工作部科員申展說。

  初步建成綜合觀測網,服務保障經濟社會(hui) 發展

  傍晚7時15分,三沙市氣象局綜合觀測科工作人員黃俊飛開始放探空氣球。氣球很快升空,仿佛成為(wei) 夜空中的一顆星星。

  幾十年來,永興(xing) 島的探空氣球每天兩(liang) 次準時施放。“遇上台風天,人都站不穩也要放,早一分遲一分都不行。”黃俊飛說,是氣象人精神以及守護南疆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他,“所有的辛苦、危險都覺得值!”

  “每次上島,總有一種使命感催促著我前行。”三沙市氣象局珊瑚島氣象站副站長張建青說。這種使命感,促使張建青把駐島的時間利用起來做科研,“前年申請了一項省局的課題,研究天氣雷達升級後對災害性天氣監測效果是否有所改善,今年有了成果。”

  三沙市氣象局積累了長達60餘(yu) 年的連續觀測數據,初步建成覆蓋南海大部分地區的綜合觀測網。2019年以來,西沙國家氣候觀象台、中國氣象局三沙海洋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戴永久院士工作站、三沙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研究科學試驗站等紛紛落戶,形成“一基地一台兩(liang) 站”的科技創新平台。近3年來,三沙氣象局有4篇科技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7人次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1人次入選海南省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

  科研優(you) 勢吸引著年輕氣象人開拓創新。去年8月參加工作的三沙市氣象局綜合觀測科工作人員朱思佳,幾個(ge) 月時間裏,已去過8個(ge) 海島進行自動站建設和設備維護,最近正在總結這些工作經驗,“希望從(cong) 中找尋一些規律,開展相關(guan) 研究,為(wei) 三沙氣象事業(ye) 發展作出貢獻。”

  “三沙海洋氣象觀測為(wei) 區域防災減災等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表示。

  “在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開拓創新,依托科研優(you) 勢,推進高質量氣象服務,更好地服務保障三沙經濟社會(hui) 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孫偉(wei) 說。

  記者離開永興(xing) 島時,唐海榮和同事正準備出發去島礁維修設備。三沙氣象人,永遠在前行的路上。

  ■記者手記

  持續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在那雲(yun) 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一首歌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ang) 》,讓西沙群島被人們(men) 熟知。從(cong) 1957年西沙永興(xing) 島建立氣象站以來,一代代氣象人堅守島礁,為(wei) 海洋防災減災、海洋事業(ye) 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三沙采訪,氣象人吃苦耐勞、愛崗敬業(ye) 、無私奉獻的精神讓記者深受感動。他們(men) 曾經睡過野地、喝過雨水、啃過野菜,在高溫、高濕、高鹽、高日照輻射的海島上日複一日堅守崗位,建起了陸海空綜合氣象觀測體(ti) 係,積累了60多年南海氣象觀測基礎數據,並參與(yu) 全球數據交換,為(wei) 把握海洋天氣氣候演變規律、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

  我國是一個(ge) 海洋大國,海域麵積十分遼闊。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向海洋進軍(jun) ,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使命光榮,催人奮進。

  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氣象服務保駕護航。海洋天氣多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台風、暴雨、大霧、大風等天氣多發。我國初步建立了陸海空海洋綜合觀測體(ti) 係。國務院去年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對進一步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作出了部署,將著力構建更為(wei) 精密、精準、精細的海洋氣象服務保障體(ti) 係,更好服務海洋強國建設需要。新征程上,三沙氣象人正不斷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持續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為(wei) 保障“藍色國土”上的生命安全、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