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機器人+”加速前行

發布時間:2023-06-16 14:35: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不久前閉幕的中關(guan) 村論壇上,展示全球最新技術進展和重大成果的科博會(hui) 是其中一項重要內(nei) 容。而機器人板塊尤其備受矚目。機器人也是我國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由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jue) 方案。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即將迎來大發展。

  不久前,在中關(guan) 村論壇的科博會(hui) 上,各種酷炫的機器人紛紛亮相,令人眼界大開。事實上,這些看似科幻的機器人,有些已經悄悄進入我們(men) 的現實生活。

  在北京豐(feng) 台的一家康複治療中心裏,一些原本行動困難的患者,正在學習(xi) 如何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恢複行走。

  2017年一次意外導致邵海鵬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6個(ge) 月後,在醫生的建議下他開始嚐試用外骨骼機器人進行康複訓練。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裝備在人體(ti) 外部的係統。它可以通過足底的傳(chuan) 感器感知人體(ti) 的運動和周圍環境,然後再用身後的控製係統,以每秒數千次的計算頻率來協調機器人的動作和力度,使它與(yu) 人體(ti) 的動作相適應。在反複訓練中,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基於(yu) “神經可塑性”原理不斷刺激患者的神經幫助他進行重塑,進而恢複部分行動能力。

  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帥梅:“就是通過外骨骼機器人訓練,來給他建立正確的行走模式,以及正確的本體(ti) 感覺,讓他能重新行走。”

  由於(yu) 介入得早,經過兩(liang) 個(ge) 療程的康複訓練,他的狀況慢慢改觀。2018年,他甚至穿戴外骨骼機器人用9天時間走了42.22公裏,創下“機器人行走馬拉鬆世界紀錄”。他還參加了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hui) 官方火種匯集儀(yi) 式。現在邵海鵬給自己定了個(ge) 小目標。

  邵海鵬 :“小目標是整一個(ge) 助力腳踏車,準備把中國的版圖走一圈,看看咱中國有多大。”

  胡曉雷和邵海鵬的經曆很相似。起初他也是完全無法動彈,甚至無法坐輪椅,如今他已經是國家男子輪椅籃球隊隊員了。

  邵海鵬和胡曉雷穿戴的都是由北京大艾研發的外骨骼康複機器人。這是中國首個(ge) 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目前,外骨骼康複機器人已成為(wei) 治療脊椎損傷(shang) 、下肢截癱、偏癱等重大惡性疾病的有效工具。

  帥梅:“國家已經出台了實施方案,我們(men) 作為(wei) 業(ye) 內(nei) 人士,需要做的是根據這個(ge) 方案繼續細化和落實。中國擁有八千多萬(wan) 的殘障人士以及數億(yi) 的老年人,他們(men) 都是未來重點關(guan) 注的對象,未來我們(men) 將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打造更多滿足人們(men) 需求的解決(jue) 方案。”

  外骨骼機器人是眾(zhong) 多機器人中的一種,不僅(jin) 可以用於(yu) 康複訓練,還可以用於(yu) 老年人護理、國防、製造業(ye) 等許多領域。現在機器人的種類不僅(jin) 多,應用場景也很廣泛。為(wei) 了進一步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促進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近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17個(ge) 部門發布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使我國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翻番,將聚焦十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jue) 方案,推廣200個(ge) 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杆企業(ye) 、應用體(ti) 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等。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將迎來大爆發。

  中國電子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副秘書(shu) 長梁靚:“《實施方案》有助於(yu) 增強機器人自主品牌市場競爭(zheng) 力,加快實現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自立自強,並且還能帶動一二三產(chan) 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nong) 業(ye) 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主體(ti) 目的還是要推動我們(men) 國家產(chan) 業(ye)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板塊高質量發展,順應世界智能科技發展大趨勢。”

  目前,機器人產(chan) 業(ye) 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chan) 生活方式,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wei) 了抓住這一契機,我國製定了一係列發展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政策。這次《“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發布,可以說為(wei) 下一步行動畫出了路線圖。

  趙春江:“它突出應用場景的打造,還有產(chan) 業(ye) 技術的升級和創新發展,實際上,是推動“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具體(ti) 落地的一個(ge) 具體(ti) 行動方案。”

  《實施方案》聚焦十大領域,包括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醫療健康、養(yang) 老服務、教育等。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聚焦這十大領域?

  梁靚:“這些領域具有應用基礎好、覆蓋麵廣、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特點,具有推廣應用的典型性,以這些領域為(wei) 切入點,將對機器人產(chan) 業(ye) 培育新業(ye) 態、拓展新場景起到有效的示範帶動作用。”

  機器人是一種高度靈活的自動化機器。它具備一些與(yu) 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規劃、動作和協同等。按照應用領域,機器人分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就是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種類很多,主要應用於(yu) 零售、物流、醫療、教育、安防等眾(zhong) 多和人們(me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領域。在北京協和醫院,一台畸胎瘤切除手術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過,主刀的孫醫生並沒有站在手術台前,而是坐在電腦旁。原來,他正在用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給患者動手術。20分鍾後,手術順利結束了。

  孫醫生使用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由北京術銳研發。在68個(ge) 高精度伺服電機的驅動下,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可以540度自由旋轉,每秒可實現千次亞(ya) 毫米級精準操控,完成人手無法完成的工作。過去做類似手術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個(ge) 孔,現在僅(jin) 需一個(ge) 。

  腔鏡手術機器人代表著未來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有很高的技術壁壘。美國公司長期占據著壟斷地位,隻向中國出口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到五個(ge) 孔的多孔腔鏡機器人,而技術更先進的單孔機器人,則禁止向中國出口。北京術銳打破了這一技術封鎖。

  《實施方案》指出,要推動機器人在醫院康複、遠程醫療、衛生防疫等場景應用。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醫院使用機器人實施精準微創手術。

  北京術銳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凱:“我們(men) 具體(ti) 的實施方案是,跟不同區域內(nei) 有影響力的醫院開展共建臨(lin) 床培訓中心。相信新一代手術機器人借助“機器人+”政策,能夠在中國大地上盡快地鋪開來。”

  服務機器人是人們(men) 日常生活的好助手,而工業(ye) 機器人大多應用於(yu) 工業(ye) 場景,在機器人中占了大部分,它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chan) 質量和效率。1982年,我國第一台工業(ye) 機器人誕生在沈陽。

  工業(ye) 機器人具有精準、高效、穩定、智能等特點,有助於(yu) 企業(ye) 降本增效,彌補勞動力不足,降低生產(chan) 風險。經過多年發展,沈陽新鬆已經掌握了焊接、裝配、物流三大核心自動化應用技術,擁有13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研發出十大類上百款機器人。新鬆人把這些產(chan) 品形象地分為(wei) “手”和“腳”。“手”,指的是各種機械臂機器人。

  在現場記者還看到不少“腳”,也就是移動機器人。比如,可用於(yu) 物流行業(ye) 的移動機器人、可用於(yu) 醫療機構的送藥機器人,還有用於(yu) 汽車製造的底盤合裝移動機器人。

  從(cong) 2013年開始,中國已連續九年成為(wei) 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目前,我國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位居全球第五,達到每萬(wan) 名工人322台機器人,但隻是排名第一的韓國的三分之一。因此,這次發布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便計劃把機器人密度翻番。未來,隨著高端芯片、操作係統等核心技術的成熟,工業(ye) 機器人將在更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持續加劇,勞動力減少以及用工成本上漲的問題愈發明顯。專(zhuan) 家表示,自動化是提高現有工人生產(chan) 力的最可靠方式。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180億(yi) 元。機器人產(chan) 業(ye) 將隨著應用場景的拓展而獲得爆發式增長。

  機器人的應用是個(ge) 大趨勢,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融合應用,機器人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將不斷提高,它也將改變製造業(ye) 和其他工業(ye) 領域的生產(chan) 方式。牽一發而動全局,自主創新戰略讓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夯實科技自立自強這個(ge) 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