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返鄉不是“鍍金” 如何讓更多青年留鄉幹事

發布時間:2023-06-26 11: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共青團開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春建功行動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不少人認為(wei) ,年輕人到鄉(xiang) 村就是為(wei) 了“鍍金”,真的是這樣嗎?在《中國青年報》團十九大特別節目《青年茶座》的錄製現場,青年大學生與(yu) 團十九大代表圍坐在一起,聊聊返鄉(xiang) 那些事,探討怎樣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

  “這是我們(men) 繡娘自己繡的苗繡包,這個(ge) 是十八洞村Logo,由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生設計,有著深刻的意蘊。”錄製現場,團十九大代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團支部書(shu) 記、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施康身穿苗族服飾,手拿苗繡包說,“這是代表阿哥阿妹牽手,它的形狀像一個(ge) 漢字,‘18’代表十八洞村,結合在一起,意蘊著攜手同心共創未來。上麵是綠色,下麵是藍色,代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施康是從(cong) 十八洞村考出去的大學生,在外闖蕩多年後,他在父親(qin) 的鼓勵下回到了十八洞村創業(ye) ,“我希望讓十八洞村的好東(dong) 西、好產(chan) 品通過互聯網走到全國各地,走向世界”。

  然而,滿懷理想的施康返鄉(xiang) 創業(ye) 道路並不那麽(me) 順利。當時村民很不理解,為(wei) 什麽(me) 大學生要回到農(nong) 村?他們(men) 也不知道短視頻和直播。麵對重重壓力,施康和十八洞村幾個(ge) 年輕人成立了直播團,開始在網上銷售十八洞村特色臘肉。

  “第一次網上銷售的臘肉,都是原汁原味的本地臘肉,可是黑乎乎的,賣相不好看,網民覺得上當了,要求退貨。”施康這次“翻車”賠了一大筆錢,之後帶著團隊不斷積累經驗,讓產(chan) 品慢慢走向標準化、正規化。

  和施康一樣,團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nong) 業(ye)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徐旭東(dong) 也是從(cong) 小在農(nong) 村長大,對鄉(xiang) 土有著獨特的眷戀。

  徐旭東(dong) 認為(wei) ,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nong) ”發展,將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把自己的所學所思真正應用到實際,就有機會(hui) 實現人生價(jia) 值。大學畢業(ye) 後,徐旭東(dong) 選擇回到農(nong) 村做一名“新農(nong) 人”,繼續從(cong) 事小麥、玉米實驗示範工作,研發農(nong) 業(ye) 新品種、新技術來提高產(chan) 量。

  團十九大代表、山東(dong) 省曹縣萬(wan) 畝(mu) 荷塘水產(chan) 種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曹縣魏灣鎮團委副書(shu) 記張哲瑜是受政策吸引的返鄉(xiang) 創業(ye) 者。“畢業(ye) 時,當地團委和人事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支持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政策,我覺得農(nong) 村這片土地會(hui) 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張哲瑜回到農(nong) 村,發現當地農(nong) 民有種植蓮藕和水稻的傳(chuan) 統,但規模小,很散亂(luan) 。他找到了當地種植能手,和村裏5位誌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創辦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植水稻、蓮藕等。如今,通過規模化經營、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張哲瑜的合作社帶動了200多戶村民就業(ye) ,畝(mu) 均效益突破3000元。

  中國戲曲學院學生、中青校媒記者李幹慧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年輕人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話題感興(xing) 趣。

  施康介紹了他在十八洞村參與(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治理的經曆:“我發起成立了十八洞村青年誌願服務組織,把一批有共同誌向的青年匯聚起來,在村兩(liang) 委開展人居環境治理、消費能力建設等工作中,調研鄉(xiang) 村的實際需求,針對需求開展工作。”

  鄉(xiang) 村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隻有年輕人參與(yu) 鄉(xiang) 村才更有活力。鄉(xiang) 村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年輕人?徐旭東(dong) 建議,首先在村組織人員配置方麵,要給予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包括大學生、青年才俊更多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治理的機會(hui) ;其次,加大對本村青年榜樣的宣傳(chuan) 和鼓勵,這樣感染更多年輕人參與(yu) 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治理。

  張哲瑜認為(wei) ,加強返鄉(xiang) 青年交流學習(xi) 很重要。他組織成立的“魏灣鎮青年創業(ye) 聯盟”會(hui) 不定期組織茶話會(hui) ,交流返鄉(xiang) 創業(ye) 政策、金融貸款政策、農(nong) 業(ye) 政策等,尤其是和本地在外創業(ye) 的會(hui) 員一起分享創業(ye) 經驗,共同發展進步。目前,已有4位在外創業(ye) 成功的聯盟會(hui) 員回到家鄉(xiang) 創辦企業(ye) 。

  聽了3位代表的分享,李幹慧表示,隻要鄉(xiang) 村能為(wei) 青年提供更多的就業(ye) 崗位,又有相應的培訓和政策扶持,讓年輕人有事可做,能夠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實現自我價(jia) 值,獲得滿滿的收獲感和榮譽感,就會(hui) 有更多青年願意回到鄉(xiang) 村,參與(yu) 鄉(xiang) 村建設和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