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如何“生”出萬畝糧田?
幾千年的農(nong) 耕文明,讓種田根植於(yu) 我們(men) 的血脈文化中。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ge) 為(wei) 保護土地設立專(zhuan) 門紀念日的國家,今年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yan) 守耕地紅線”。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上,卻悄然“生”出了萬(wan) 畝(mu) 糧田。
如何“生”出新增耕地?
陸域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的上海,擁有240萬(wan) 畝(mu) (約16萬(wan) 公頃)現狀耕地,約占陸域麵積的1/4,其中150萬(wan) 畝(mu) (約10萬(wan) 公頃)為(wei) 永久基本農(nong) 田。
上海在已有耕地的基礎上,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努力增加自己的耕地麵積。2014年至2022年底,通過有效盤活存量低效土地資源,上海累計新增耕地超過45平方公裏(4500公頃)。
既要補充耕地來源,還要提高農(nong) 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這能同時實現嗎?
地從(cong) 何處來?
金山區廊下鎮是整個(ge) 上海“造田”的縮影。
以前,廊下鎮多個(ge) 村莊是典型的小農(nong) 經濟,耕地分散,部分建設用地低效,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還充斥著多個(ge) 服裝加工廠,村民家門口的汙水惡臭陣陣。年輕人不願待在村裏,跑去上海中心城區或金山的鎮區。村容村貌整治及產(chan) 業(ye) 轉型需求迫切。
2012年,廊下鎮啟動一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田、水、路、林、村、房”綜合整治,建成了高標準萬(wan) 畝(mu) 糧田,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chan) 。2018年,該鎮又啟動二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拓展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功能,將生態涵養(yang) 林、生態濕地、文化村落等自然田園風光串聯一起。
通過十年整治,特色民居建成,農(nong) 民搬進新家;農(nong) 田連結成片,郊野公園更是成了閑暇時人們(men) 踏青露營的首選。
結果怎麽(me) 樣?
“既是公園,也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把公園開在了家門口。”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友好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戈曉莉介紹說,土地整治之後,人們(men) 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不少。
土地騰籠換鳳,耕地麵積切實增長。經過十多年整治,廊下鎮共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約50公頃,耕地麵積新增約80公頃。
散而小的耕地,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原來小農(nong) 戶“各自為(wei) 政”,土地產(chan) 出率僅(jin) 700斤-800斤/畝(mu) 。2018年起,種田大農(nong) 戶沈喜良承包了約3000畝(mu) (200公頃)土地,大型機械設備進場,產(chan) 出提高到1100-1300斤/畝(mu) 。“土地成片後,管理成本減少了15%到25%。”他說,農(nong) 民們(men) 每年可淨得土地流轉費——每畝(mu) 1000多元,還能積極參與(yu) 除雜草、插秧等農(nong) 活。
村民搬新居,千餘(yu) 戶相對集中居住。新居解決(jue) 了天然氣不能入戶等問題,友好村村民夏德英全家,搬入了白牆黛瓦、簷角飛翹的鄉(xiang) 間別墅,每年還可得土地流轉費6700元。
記者在上海多個(ge) 遠郊地區調查發現,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統籌規劃鄉(xiang) 村建設,多個(ge) 街鎮實現了區域空間優(you) 化、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和農(nong) 民增收。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表示,土地整治已經成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現在,廊下鎮三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正在推進,該項目將促進田、水、路、林、村進一步集中連片。經過土地整治,從(cong) “要穿好”去廊下,到“要吃好”去廊下,再變身“要玩好”去廊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蝶變正在這裏發生。
出品:李俊 王永前
策劃:齊慧傑 肖春飛 令偉(wei) 家
監製:胡國香 楊金誌
統籌:譚慧婷 鄭鈞天
設計:程思琪
記者:鄭鈞天 李海偉(wei) 趙逸赫 王文源
技術:密雅琪 龐子樂(le)
衛星圖攝影:上海市測繪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