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化論壇談傳承說創新 讓文化“活”起來
中新網北京7月9日電 (記者 杜燕)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2023明文化論壇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華”為(wei) 主題,聚焦文物、文學、音樂(le) 、藝術、建築、醫藥及文旅創新等議題,邀請來自海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讓文化“活”起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明文化高地。
北京昌平曆史悠久、文脈深遠,擁有6000年文化史、2000年建置史,留下了明十三陵、居庸關(guan) 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產(chan) ,北京“三條文化帶”匯聚於(yu) 此,自古就享有“京師之枕”的美譽。作為(wei) 北京“三條文化帶”唯一交匯區,是北京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於(yu) 昌平區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明十三陵,是明代恢弘氣象、多彩曆史、燦爛文化的集中寫(xie) 照。今年恰逢明十三陵成功申遺20周年,新一屆明文化論壇以此為(wei) 主線,緊緊圍繞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聚焦明代優(you) 秀美學文化,統籌文旅融合與(yu) 文博發展,策劃舉(ju) 辦一場主論壇、五場主題論壇和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以及十項特色文化活動。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在主論壇上指出,明朝是距我們(men) 相對較近的一個(ge) 朝代,典籍、服飾、飲食,特別是市井生活的約定俗成,留下了豐(feng) 富的痕跡。作為(wei) 明朝最大的皇家陵寢,明十三陵完整地佇(zhu) 立於(yu) 北京昌平,是明曆史的重要見證、明文化的重要根脈,近年來,明十三陵在明文化研究、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化遺產(chan) 展示利用、提高國際影響力等方麵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明文化既是曆史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要從(cong)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鞏固文化主題性的角度出發,不斷推動明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讓明文化研究成果惠及廣大民眾(zhong) 。
“中華文化作為(wei) 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鄭和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孫誌國在9日舉(ju) 行的文旅融合主題論壇上表示,如何將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好、發揚好,使其在當代社會(hui) 中發揮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我們(men) 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個(ge) 過程中,文旅融合被認為(wei) 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旅遊和文化的結合,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hui) ,讓人們(men) 親(qin) 身體(ti) 驗、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將明文化與(yu) 旅遊景區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特色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吸引更多的遊客和文化愛好者。
如何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用文化元素提升明文化旅遊產(chan) 品的文化品質和內(nei) 涵?本次論壇聚焦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明文化的新趨勢和新機遇,以數字文博創新為(wei) 主線,探討數字技術在文化、旅遊、品牌建設等領域的可能,分享數字技術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創新案例、應用場景和實踐經驗,闡述數字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論壇圍繞數字化時代下的明文化融合新趨勢和新機遇等議題,邀請來各大院校和學術組織的專(zhuan) 家學者以及優(you) 秀企業(ye) 代表進行分享。在論壇現場,記者看到,“VR雲(yun) 遊綠幕直播”通過采集明十三陵景區實景三維數據,利用VR技術實現360度全景畫麵與(yu) 導遊講解員綠幕直播結合,實現遊客足不出戶雲(yun) 遊十三陵景區;“VR全景虛擬漫遊展示”利用VR技術,實現明十三陵景區的實景線上還原,讓沉睡的文物從(cong) 珍寶庫中走出來,呈現在普通大眾(zhong) 的麵前。觀眾(zhong) 可以720度無死角、全方位、近距離地觀看每一件文物,身臨(lin) 其境的觀賞感受,無可比擬的親(qin) 密接觸,獨特新穎的遊覽、參觀方式,讓遊客了解不一樣的明文化。
“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本次論壇期間舉(ju) 辦的“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中,定陵出土的萬(wan) 曆皇帝金冠-金翼善冠以及孝端皇後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孝靖皇後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在64年後“合璧亮相聚首一堂”。與(yu) 此同時,襯褶袍、百子衣等展品也是明十三陵館藏中舉(ju) 足輕重的文物珍品。
論壇還以“明代服飾美學與(yu) 當代價(jia) 值”為(wei) 主題,邀請海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明代服飾典章、紡織服飾實物、時代流行風尚等展開探討。韓國檀國大學教授樸聖實、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揚之水、中國博物館學會(hui) 陳列藝術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楊玲、蘇州絲(si) 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陳芳等闡釋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美學、探討明代美學與(yu) 當代生活相結合等。
堅持傳(chuan) 承中華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弘揚時代精神,賦能文旅融合,如今的昌平致力於(yu) 深入挖掘明文化內(nei) 涵,伴隨著全球明文化論壇的全新升級,吸引更多熱愛明文化人士聚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明文化高地,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呈現強勁韌性。
北京市昌平區委書(shu) 記甘靖中指出,近年來,昌平區立足區域功能定位,發揮資源稟賦優(you) 勢,加強文物遺產(chan) 保護利用,在首都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爭(zheng) 當排頭兵、主力軍(jun) 。去年,昌平區成功舉(ju) 辦了首屆明文化論壇,明史專(zhuan) 家和各界人士線上研討、線下交流,共同推動了明文化的廣泛傳(chuan) 播,不斷擦亮明文化這張“金名片”。本次論壇匯聚了數十位明史專(zhuan) 家、文化學者和一批忠實“明粉”,策劃了一係列主題鮮明、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活動,進一步推動明文化傳(chuan) 承交流與(yu) 傳(chuan) 播發展,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