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小院的年輕人為啥“自找苦吃”——深度剖析科技小院模式如何“見行見效”

發布時間:2023-07-11 17:0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家人一開始就是不理解——一個(ge) 年輕的姑娘為(wei) 啥要到村裏去待兩(liang) 年,浪費大好時光?”25歲的張桂花回憶。她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長期駐紮在河北省曲周縣前衙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

  今年,中國農(nong) 大科技小院的同學們(men) 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五四青年節前夕,總書(shu) 記給中國農(nong) 大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了,強調“你們(men) 在信中說,走進鄉(xiang) 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麽(me) 是實事求是、怎麽(me) 去聯係群眾(zhong)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

  看到回信的報道“劈裏啪啦”從(cong) 手機裏跳出來,張桂花眉開眼笑:“現在感到心理壓力完全沒了!也得到了家裏人、朋友的支持,(回信)是一股心靈上的暖流。”

  2009年以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全國先後建立了139個(ge) 科技小院,教師、學生長期進駐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用科學的方法搞調研,解民生,治學問。收到回信後,該校將學習(xi) 重要回信精神與(yu) 當前開展的主題教育結合起來,繼續在農(nong) 村、校園、企業(ye) 等深入調查研究,找問題、尋對策。據介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校院兩(liang) 級共開展各類調研700餘(yu) 次,其中也包括前往科技小院進行“解剖式調研”。

  事實上,科技小院這一曾多次登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的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模式,早已引起學界的強烈好奇——它到底是如何產(chan) 生實效的?這或許要從(cong) “自找苦吃”說起。

  經曆崩潰也不放棄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由校領導親(qin) 自部署,緊緊錨定“科技小院高質量建設與(yu) 管理”的工作目標,針對雲(yun) 南洱海、河北曲周等典型科技小院,開展了“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回信精神 推動科技小院高質量發展”解剖式調研,深入分析科技小院在科技創新、社會(hui) 服務、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的探索與(yu) 經驗。調研顯示,多年來,科技小院培養(yang) 了一大批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科技小院工作的博士後李亞(ya) 娟等人,最近也在梳理小院發展近15年來的資料,以便對這一模式進行深入剖析。她發現一線調研與(yu) 實踐的“苦”各有其味,但小院人的堅持如出一轍。

  在雲(yun) 南大理“取水”的苦是混雜著泥土和雨水味的。申其昆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科技小院創始人張福鎖院士2020年招的碩士研究生,現駐紮在雲(yun) 南古生村科技小院。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他的調研繼續圍繞“取水”展開。

  201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大理考察時,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洱海近年來水質在Ⅱ類水和Ⅲ類水之間波動,汙染問題尚未完全解決(jue) 。找到汙染源頭,是治理的關(guan) 鍵。張福鎖帶領科技小院團隊從(cong) 2022年開始駐紮雲(yun) 南,打響洱海科技大會(hui) 戰,聯合30多個(ge) 單位的300多名師生接續奮戰。

  申其昆此前的工作記錄寫(xie) 道:“洱海的水質在每年雨季出現波動。我們(men) 初步判斷雨水是洱海水質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為(wei) 了全麵解析古生片區麵源汙染的來源以及輸移特征,我們(men) 建立了‘六縱七橫’的監測網絡。”

  這“六縱七橫”得來殊為(wei) 不易。為(wei) 了摸清楚片區內(nei) 的水流方式,申其昆跟著幾位北京師範大學的項目合作老師調研了兩(liang) 個(ge) 多月。

  “他們(men) 帶著我,每當下雨的時候就順著陽溪(蒼山十八溪之一——記者注)往下追。騎著自行車穿著雨衣,水是怎麽(me) 流的,我們(men) 就一路跟著它。有幾次特別搞笑,追著追著就鑽到農(nong) 戶院子裏麵了。”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還有些溝渠穿過農(nong) 田,沒法騎自行車,我們(men) 就扛著自行車,順著溝渠走。當地有一種蕁麻草,隻要一劃手,就是一身紅疙瘩。那時候我們(men) 渾身都是紅疙瘩。”

  監測網絡確定後,不管白天還是夜裏,暴雨還是小雨,隻要一下雨,“六縱七橫”小組的20餘(yu) 名同學就披上雨衣,立刻出動,奮力蹬著三輪車、自行車,衝(chong) 向附近的溝渠取水采樣。再檢測流經農(nong) 田、村莊的水匯入洱海可能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

  申其昆統計,僅(jin) 今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的近兩(liang) 個(ge) 月,“六縱七橫”小組調研取水約120份。小組去年全年取水超過3200多份。有次他半夜取水,被當地禁漁執法大隊的大叔當成偷魚人給誤抓了。還有同學著急取水,騎三輪車撞到了牆上,或是在測量時不小心翻到了稻田裏。這些年輕人雖嘴上抱怨取水“真不是人幹的事兒(er) ”,但沒有一個(ge) 人放棄。

  今年剛成為(wei) 博士的朱高玄最近也來到了雲(yun) 南,吃著與(yu) 此前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村科技小院不一樣的“苦”。跨區域自找苦吃,朱高玄的名字也讓李亞(ya) 娟記憶深刻。

  種玉米、小麥做飼料養(yang) 雞,雞的糞便再製成有機肥還田,是白寨科技小院探索的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種養(yang) 一體(ti) 化模式。

  朱高玄和師弟周毅傑等人,主攻其中的雞糞有機肥料研發,每天伴著惡臭拉雞糞,做實驗——他們(men) 吃的“苦”是雞糞味兒(er) 的。麵對拉不動、拖不走的一箱箱數百斤重的雞糞,朱高玄和同學趙誌揚用小塑料袋一點點把雞糞運到堆肥點;為(wei) 解決(jue) 頭發上洗不淨的雞糞味兒(er) ,周毅傑幾乎剃光了頭發。

  長期駐紮農(nong) 村深入調研、解決(jue) 問題,科技小院的每個(ge) 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苦要吃。但無論經曆了多少崩潰的瞬間,他們(men) 都沒放棄。這是為(wei) 什麽(me) ?

  實地調研激發“三農(nong) ”情懷

  事實上,“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推動主題教育見行見效”在當下蔚然成風之前,科技小院的師生已經摸索著將基於(yu) 調研的實踐模式運用到日常工作中。他們(men) 深感,深入調研、實事求是、聯係群眾(zhong) ,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校訓是“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河北省曲周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深刻感受到,年輕人“解決(jue) ”農(nong) 村問題的前提,是“了解”。

  曹國鑫是參與(yu) 2009年全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河北省曲周縣白寨村科技小院創建的兩(liang) 位研究生之一,一直在小院讀到博士畢業(ye) 。以他的故事為(wei) 起點,可以窺見科技小院學生“自找苦吃”的基層實踐情懷如何一脈相承。

  曹國鑫本科學農(nong) ,但到曲周前並沒有種過地。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第一次站在被大雨泡壞的玉米地裏,他被農(nong) 民“欲哭無淚”的表情深深地觸動了。

  為(wei) 了幫農(nong) 戶“增產(chan) ”,曹國鑫和老師們(men) 設計了“深翻”等許多措施。2009年夏天,深翻示範田的麥子長勢明顯旺於(yu) 其他,曹國鑫和農(nong) 戶挖了一個(ge) 1米多深的坑,確認其下紮要遠遠深於(yu) 未深翻的麥子。曲周縣時任縣長白鋼跳進坑裏查看效果,提出要大力推廣這項技術。這個(ge) 故事從(cong) 此被小院的同學們(men) 總結為(wei) “給縣長挖了個(ge) 坑”,流傳(chuan) 下來。

  如今的曲周人又有了更高的追求。不斷增大的蛋雞養(yang) 殖規模,以及隨處露天晾曬雞糞等落後的養(yang) 殖狀況,催促白寨科技小院的青年教師王紅亮迅速推進綠色種植養(yang) 殖一體(ti) 化工作,他和曲周實驗站站長張衛峰希望打通蛋雞品牌產(chan) 業(ye) 鏈,推動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乃至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這些老師和學生為(wei) 什麽(me) 要為(wei) 當地做這些?張桂花見識過雞糞堆肥後,曾問過朱高玄:“是什麽(me) 讓你堅持下去的?”

  朱高玄答:“情懷。”

  雞糞晾曬場下雨後到處流“湯”;農(nong) 民用澡盆搶救被雨水泡壞的玉米;老大哥口嚐化肥分辨真假……親(qin) 身經曆民生之多艱,讓“三農(nong) ”情懷在這些年輕人心裏紮根、生長。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社近期的主題教育欄目《青年茶座》采訪時,朱高玄說:“我從(cong) 農(nong) 村走出來,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要改變落後的農(nong) 村。我是抱著一種強烈的願望,一定要深入生產(chan) 一線,去研究裏邊的科學,到底為(wei) 什麽(me) 不能改變它。”

  今年夏天,朱高玄考取了張福鎖院士的博士生,拉著行李箱去了雲(yun) 南。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負責人金可默老師和研究生申其昆、張冬梅等人已經在那裏等他。完全不同於(yu) 河北曲周白寨村的考驗,也等著他。

  “四零服務”打開助農(nong) 局麵

  萬(wan) 事開頭難,在雲(yun) 南,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叢(cong) 汶峰等人當前要解決(jue) 的,是“洱海麵源汙染防治與(yu) 農(nong) 業(ye) 綠色高質量發展協同難題”。這是一係列相當複雜、棘手的問題,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前不久收到總書(shu) 記回信時,有位男生哭了——被理解使人變得柔軟,長期的壓力終於(yu) 得以釋放。

  事實上,在一線開展工作,光有決(jue) 心還不夠,吃苦也要講方法。據介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持續推進理論學習(xi) 走深走實,理論聯係實際提升學習(xi) 實效,在調查研究和實踐中,各級黨(dang) 組織將“千萬(wan) 工程”“浦江經驗”作為(wei) 生動教材,領會(hui) 學習(xi) 其中的科學思想與(yu) 方法,並運用到實踐中。

  一些科技小院的師生摸索總結出打開局麵的規律——每到一個(ge) 地方,必須先通過農(nong) 民的信任考驗,才可能贏得他們(men) 的理解與(yu) 支持,真正打通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的最後一公裏。

  2016年,曹國鑫等人曾把曲周經驗整理成論文《科技小院讓中國農(nong) 民實現增產(chan) 增效》,在《自然》雜誌發表,為(wei) 全球小農(nong) 戶開辟增產(chan) 增效新模式提供了一個(ge) 範本。張衛峰印象很深,當時來自社會(hui) 經濟學領域的評審專(zhuan) 家提出很多問題,其中就包括如何組織農(nong) 民。

  最近,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王冬梅身體(ti) 力行地回答了這個(ge) 問題。在耐心打破培訓沒人來、推廣受質疑等種種僵局後,王冬梅組織農(nong) 民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平台的工作終於(yu) 漸漸步入正軌。

  談及信任考驗,“左奎的轉變”被一些學生看作經典案例。貴州畢節農(nong) 民左奎擅種土豆。2022年,他聽說科技小院學生簡宜偉(wei) 想找幾塊地開展試驗解決(jue) 土豆生病的問題,半信半疑。學生送給他的馬鈴薯種薯,他播種了一半,自己吃了一半。直到看到小院學生精心照料土地,示範地的土豆平均畝(mu) 產(chan) 比周圍的翻了一番,左奎終於(yu) 徹底相信了小院的實力,還變成了科技小院種植技術的推廣員。

  叢(cong) 汶峰非常理解這種轉變的可貴。在他看來,科技小院每到一個(ge) 地方打開局麵的核心方法是“四零服務”——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他說:“這樣才有可能去改變農(nong) 民對學生的看法,這也是聯係群眾(zhong) 的關(guan) 鍵所在。”

  “舍我其誰”紮根“三農(nong) ”前線

  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5月份舉(ju) 辦的一場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hui) 上,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鍾登華說,科技小院“拆了四堵牆”——學校和社會(hui) 之間的牆,學科之間的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牆,教和學之間的牆。同時“架了四座橋”——搭建了高校對接鄉(xiang) 村的橋,師生深入基層的橋,人才科技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橋,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橋。

  觀察同學們(men) “過橋”的過程,叢(cong) 汶峰總結出,小院學生的吃苦一般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境界。最初往往是麵臨(lin) 種種問題,“被動”吃苦。

  有老農(nong) 說張福鎖“心狠”。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的角度來看,科技小院模式是否太殘酷?為(wei) 什麽(me) 讓學生去自找苦吃?張福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孩子們(men) 需要成長。我們(men) 要為(wei) 黨(dang) 育才,為(wei) 國育人。”

  他經常和大家講一個(ge) 故事:“一個(ge) 女孩到小院20多天,我帶著幾個(ge) 老師去考察,她說,這20天,經曆了過去20年都沒經曆過的事,自己做飯、洗衣服,和農(nong) 民打交道,她覺得自己‘什麽(me) 都能幹了’。”

  在叢(cong) 汶峰看來,經曆一係列“被動”吃苦的過程後,當老百姓通過小院學生帶來的技術收獲實惠、看到效果、態度轉變後,學生也會(hui) 獲得無與(yu) 倫(lun) 比的成就感。他們(men) 慢慢變得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覺得自己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也就隨之轉變成了“主動自找苦吃”——去利用更多的資源,結合政府的政策,連接企業(ye) 、當地的合作社等。然後學生就真正變成了“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中心的“軸”。

  “人才自古要養(yang) 成,放使幹霄戰風雨”。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舉(ju) 辦的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hui) 上,科技小院學生代表王雯欣豪氣地說:“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目標願景,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三農(nong) 戰線,舍我其誰!”

  走深實踐繼續“建功立業(ye)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強調:“黨(dang) 的二十大對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men) 誌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xi) 和鄉(xiang) 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為(wei)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回信為(wei) 學校以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據了解,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為(wei) 了保證調查研究能夠切實解決(jue) 實際問題,產(chan) 生的成果能夠落到實處,該校黨(dang) 委堅持目標導向,注重調研實效,采取了3方麵措施:一是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形成可采用可借鑒可推廣可示範的好經驗好做法。二是啟動高水平經驗交流,力爭(zheng) 每個(ge) 調研問題都有務實管用的破解之策。三是推動高效能成果轉化,明確目標,一抓到底。

  中國農(nong) 大的“解剖式”調研報告提到,科技小院模式的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包括科技小院發展質量不均衡、部分小院運轉模式“異化”、運行機製有待完善、管理標準有待進一步規範問題,需要進行改進。

  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計劃采取多方麵舉(ju) 措。一是出台係統的管理辦法,規範科技小院建設管理,強化科技小院質量保障;二是依托獲全國農(nong) 業(ye) 教指委批複的4個(ge) 科技小院培訓示範基地,多維度開展科技小院培訓;三是搭建全國科技小院服務管理平台,加強各高校科技小院的合作和交流。學校也計劃進一步完善科技小院的管理體(ti) 係,強化對科技小院工作的統籌管理。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院長、科技小院指導老師王衝(chong) 教授介紹,近15年來,隨著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變遷,科技小院從(cong) 幫助一家一戶農(nong) 民的1.0階段,到著眼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2.0階段,到全麵關(guan) 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3.0階段,再到如今將國家戰略需求與(yu)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緊密結合的3.0+階段,每個(ge) 階段都努力通過實踐去建新功。

  當前,科技小院師生備受總書(shu) 記回信鼓舞,表示將在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上繼續下苦功。

  叢(cong) 汶峰所在團隊一邊查洱海麵源汙染,一邊嚐試突破當地原有的“綠色不高值”“高值不綠色”的農(nong) 業(ye) 種植模式。他說,目前初步判斷古生村片區的洱海汙染源一半來自農(nong) 田、一半來自農(nong) 舍,下一步準備進行精準解析,從(cong) 古生片區走向整個(ge) 流域的研究,加入治理方案,驗證方案成效。種植方麵,去年做了30畝(mu) 地的新型種植模式嚐試,在傳(chuan) 統油菜、水稻模式基礎上,多采一次菜苔,延長花期、提高產(chan) 量,“接下來準備推廣3000到4000畝(mu) ”。

  王紅亮介紹,他所在的曲周團隊經過多年綠色種養(yang) 一體(ti) 化的探索,與(yu) 2018年相比,目前每生產(chan) 1000克雞蛋,氨減排40%,同時每隻雞平均每年淨利潤增加10%。下一步,他們(men) 準備繼續進行種養(yang) 的全鏈條分析,通過高品質養(yang) 殖,“讓現在幾毛錢一枚的雞蛋,增值到幾塊錢一枚”,爭(zheng) 取讓“品牌蛋”成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抓手。

  張桂花現在不僅(jin) 是科技小院的一名學生,還是曲周縣前衙村的婦女主任。她說,希望能夠推廣更大麵積的高品質葡萄種植。同時,借助前衙村是河北省“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優(you) 勢,結合科技小院的努力,想把這個(ge) 村打造成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樣板村,“這是我們(men) 的方向”。

  “一個(ge) 年輕的姑娘為(wei) 啥要到村裏去待兩(liang) 年,去浪費大好時光?”現在,張桂花的家人、朋友再也沒有這種疑問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xi) 生 賈紫萱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