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時評】高等教育體係“規模最大”,質量更高

發布時間:2023-07-14 16: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據報道,近日,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暨優(you) 秀科研成果獎表彰大會(hui) 在京召開。大會(hui) 對2021、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得者代表進行了表彰。教育部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

  從(cong) 圍繞神舟飛天、北鬥組網、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一係列大國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上作出突出貢獻,到每年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展示出廣大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從(cong) 當前全國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yi) 人,到10年來高校牽頭建設60%以上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超過40%的兩(liang) 院院士集聚在高校……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各項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取得一係列成就,鼓舞人心。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正在加速推動高等教育體(ti) 係從(cong) “有”到“優(you) ”、由“優(you) ”向“強”的轉化。

  高校是社會(hui) 文明的燈塔,是科技創新的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該勇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jun) ,把自身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緊密對接。努力加強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設,加快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是高校應該全力以赴的方向;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guan) ,主動回應國家建設發展需求,解決(jue) 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是高校義(yi) 不容辭的責任;主動與(yu) 國家經濟領域對接,切實加強技術轉移轉化,是高校麵向經濟主戰場的必由路徑。隻有自覺承擔起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高校才能擁有經世致用的價(jia) 值,才能發揮更大的社會(hui) 效用。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高校還存在一些阻礙科技創新的短板。學術生態、管理機製、師德師風建設、教學科研質量等方麵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全國高校科技創新大會(hui) 上,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再次重申對科技造假和學術不端“零容忍”,再次明確營造積極向上、科學有序的科研創新與(yu) 人才培養(yang) 生態,契合民眾(zhong) 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建設完善健康的學術生態,堅決(jue) 維護學術秩序和教育尊嚴(yan) 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

  相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步顯而易見。但相對於(yu)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的經濟體(ti) 量,相對於(yu) 14億(yi) 民眾(zhong) 對大學的期待,我們(men) 還有很大作為(wei) 空間。錨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培養(yang) 造就一批重要領域的引領者和“無人區”的開拓者,攻克一批國家戰略急需的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中國的高等教育就有望形成有組織的一流大學創新體(ti) 係,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就有望成為(wei)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