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長江,成功“牽手”!
清波浩浩,湍流喧豗。7月16日,在陝西省黃池溝配水樞紐,經過近12個(ge) 小時的漫長旅程,汩汩漢江水穿過近百公裏的秦嶺輸水隧洞,衝(chong) 進關(guan) 中平原的懷抱,通過黑河供水連通洞進入西安供水管線,實現引漢濟渭工程向西安正式供水。
長江、黃河,兩(liang) 條母親(qin) 河的最大支流——漢江與(yu) 渭河,第一次穿越秦嶺“牽手”相會(hui) 。
引漢濟渭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破解陝西省水資源瓶頸製約、實現水資源配置均衡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十餘(yu) 載,1.5萬(wan) 人參與(yu) ,鑿穿秦嶺近百公裏……自此,漢江清流潤澤秦川大地,每年將為(wei) 1411萬(wan) 人提供15億(yi) 立方米生產(chan) 生活用水。
南水北調 為(wei) 關(guan) 中解渴
為(wei) 什麽(me) 要在省內(nei) “南水北調”?陝西水資源總量長期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jin) 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地域分布嚴(yan) 重不均,一條秦嶺隔開兩(liang) 大水係,秦嶺以南的長江水係,流域麵積占全省的37%,水資源量卻占全省總量的71%;秦嶺以北的黃河水係,流域麵積占全省的63%,水資源量僅(jin) 占29%。缺水,成為(wei) 關(guan) 中和陝北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鍵瓶頸。
坐落於(yu) 關(guan) 中大地的省會(hui) 西安久受“幹渴”之困。“老西安”郭慧民回憶:“上世紀90年代西安經常出現‘水荒’,停水的時候,消防車停在街頭,家家戶戶提著水桶排隊取水,嚴(yan) 重時甚至出現工廠停工、學校停學。”因超采地下水,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鍾樓出現下沉,大雁塔發生傾(qing) 斜。
打破水資源瓶頸製約,陝西省內(nei) “南水北調”是治本之策。經過大量探索研究和方案比較,2003年,陝西省水利廳完成陝西省南水北調總體(ti) 規劃,確定以引漢濟渭為(wei) 骨幹線路;2007年,工程勘察設計工作啟動;2015年,引漢濟渭工程正式拉開建設帷幕。
引漢濟渭工程統籌陝西三大區域。有效補給關(guan) 中城市群用水,解決(jue) 西安、鹹陽、渭南、楊淩等4個(ge) 重點城市,西鹹新區5個(ge) 新城,渭河兩(liang) 岸11個(ge) 縣城以及渭北工業(ye) 園區生活與(yu) 工業(ye) 用水需求,受水區域總麵積達1.4萬(wan) 平方公裏,可支撐受水區內(nei) 1.1萬(wan) 億(yi) 元區域生產(chan) 總值、新增500萬(wan) 人口規模的城市用水;可有效改變關(guan) 中地區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水的狀況。
同時,渭河入黃河水量每年可增加6億(yi) 至7億(yi) 立方米,通過水權置換,為(wei) 陝北爭(zheng) 取黃河幹流取水指標,保障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對於(yu) 陝南地區,也將通過調蓄豐(feng) 水期的漢江水發電、供水,帶動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
“引漢濟渭工程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補充,對建設東(dong) 西互濟、南北調配的國家水網格局,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yi)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民表示。
鑿穿秦嶺 科技越難關(guan)
引漢濟渭工程分為(wei) 調水工程(一期工程)和輸配水工程(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部分完工。調水工程由黃金峽水利樞紐、三河口水利樞紐和秦嶺輸水隧洞三部分組成。其中,秦嶺輸水隧洞是引漢濟渭工程的“大動脈”,這是人類第一次從(cong) 底部鑿穿秦嶺。
這幾天,中鐵隧道局的工人祖小斌正在工地進行最後的整理工作,“現在的活鬆快多了,天天都能見著太陽,真好。”
祖小斌是四川人,精瘦得很,一直跟隧洞“打交道”,裝卸、維修、爆破……樣樣行。“最危險的是岩爆,飛出的石頭能彈射20多米遠。我們(men) 都是身穿防彈衣、頭戴鋼盔進行作業(ye) 。”祖小斌說。
隧洞內(nei) 溫度常年高達40攝氏度,相對濕度達90%,進隧洞就像蒸桑拿。時間一長,工人們(men) 個(ge) 個(ge) 滿身濕疹。祖小斌回憶:“我一天要喝七八升水。在安全的施工區,我們(men) 就隻穿一條短褲幹活,幹累了把頭伸進通風管裏涼快涼快,有時候甚至會(hui) 躺在水裏降溫休息。”
“幹成了,就值得!”這個(ge) 漢子樸實地說。過幾天,祖小斌與(yu) 工友們(men) 將前往西藏,建設下一個(ge) 隧洞工程。“我們(men) 在秦嶺輸水隧洞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將向下一個(ge) 難題發起挑戰。”中鐵隧道局引漢濟渭項目部黨(dang) 組書(shu) 記吳傳(chuan) 林說。
秦嶺輸水隧洞穿越了3條區域性大斷裂帶、4條次一級斷層和33條一般斷層,涉及岩性20餘(yu) 種。長距離硬岩掘進、高頻高強岩爆、各類型突湧水等,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其中一種都非常困難,而秦嶺輸水隧洞是多種難度疊加,難上加難。
在秦嶺輸水隧洞5號支洞外,近一抱粗的圓形刀盤堆疊成山,或裂開、或殘破,“戰”痕累累。
“硬岩隧道掘進機(簡稱TBM)是三層樓高的‘地下長龍’,這些刀盤便是‘龍牙’,秦嶺地下的超硬岩就是靠它們(men) 一寸寸‘啃’下來的。”中鐵十八局引漢濟渭嶺北TBM項目經理宋偉(wei) 介紹,秦嶺岩石抗壓強度最高達306兆帕,TBM刀頭如同在高耐磨鋼板上掘進,平均每前進一米,就要報廢0.7個(ge) 刀盤,有時候一天隻能掘進2米。
智慧工程,超前謀劃。在引漢濟渭工程總調中心指揮大廳,大屏上全天候實時顯示著水利樞紐、輸水隧洞、配水樞紐等關(guan) 鍵部位的綜合信息,通過計算機監控係統可控製各閘、閥、泵站,實現總調中心與(yu) 分調中心的數據交換。
秦嶺隧洞中敷設了500公裏大對數通信海底光纜,建成貫通嶺南、嶺北的調度指揮通信中樞。“我們(men) 為(wei) 引漢濟渭工程配套建設高標準數字孿生平台,可以實現對工程水雨情、工情、設備設施狀態的全麵信息集成和風險感知,還能實現對調度方案的仿真預演、優(you) 化調度和調水過程的全程監控。用數字化手段為(wei) 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保駕護航。”陝西引漢濟渭公司信息調度中心主任王智陽介紹。
無人駕駛碾壓攤鋪智能築壩技術、無人巡檢和自主導航等功能的水下機器人、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混凝土生產(chan) 信息管理係統……在雲(yun) 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加持下的引漢濟渭工程,為(wei) 我國水利建設事業(ye) 闖過一個(ge) 個(ge) “無人區”。
在工程建設中,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攻關(guan) 項目130多項,隧洞超硬岩掘進、強岩爆預測防治、超長距離通風與(yu) 貫通測量以及大壩混凝土溫控防裂等技術難關(guan) 被一一攻克,共申請專(zhuan) 利116項,牽頭編製各類標準12項,輸水線也是“科技線”。
生態優(you) 先 送一江清水
陝西洋縣,黃金峽水利樞紐橫亙(gen) 於(yu) 漢江之上,這裏便是引漢濟渭工程的“水龍頭”。洋縣是“朱鹮之鄉(xiang) ”,保護好漢江魚類就是保護好朱鹮的棲息地生態。在黃金峽水利樞紐的東(dong) 側(ce) ,一條近2公裏的生態魚道沿著邊坡穿壩而過,漢江幹流中的魚類可以通過這條魚道洄遊產(chan) 卵。
“魚道內(nei) 部建有‘柵格板’和41個(ge) ‘休息室’。‘柵格板’能減緩水的流速,讓魚類更省力地洄遊。‘休息室’可供各類魚種休息,讓它們(men) 能夠順利‘回家’繁衍下一代。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對魚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引漢濟渭公司黃金峽分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穀振東(dong) 介紹。
從(cong) 黃金峽水利樞紐向北走1公裏,便是魚兒(er) 們(men) 的“月子中心”——引漢濟渭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魚兒(er) 不僅(jin) 在這裏出生,成魚後還要馴化學習(xi) 野外生存技能,才能被放流到漢江。
“我們(men) 主要放流草魚、鰱魚、翹嘴鮊等12種魚類,還實驗性放流漢水扁尾薄鰍等4種魚類,年放流能力達65萬(wan) 尾。我們(men) 會(hui) 對投放魚類開展科學監測,跟蹤放流魚類的生長情況,通過數據采集、分析,為(wei) 保護漢江魚類資源提供參考方案。”增殖放流站相關(guan) 負責人陳凡剛說。
7月15日,一台無人機正停留在洋縣漢江江心上方采取水樣,它的操作者是朱鹮無人機中隊隊長張雨晨。無人機搭載有光譜攝像頭和遠程水質取樣裝置,可以就地分析判斷施工區排水是否達標。基於(yu) 數字孿生技術,無人機采集的數據還可以轉化成高精度實景三維模型,對工程建設管理運行進行數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擬。
“我們(men) 始終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生態環保工作融入工程建設,用技術創新為(wei) 環保施工和水質安全守牢底線,努力把引漢濟渭工程打造成綠色工程、生態工程,確保一江清水送關(guan) 中。”引漢濟渭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鵬說。
來源:《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7日 第 02 版)記者:原韜雄 原題:《引漢濟渭工程先期通水西安(經濟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