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甘肅:“拾夢非遺”踐行傳承之光

發布時間:2023-07-20 09:56:00來源: 人民網

  “看著自己的剪紙作品,成就感滿滿。”在平涼趙娟剪紙傳(chuan) 習(xi) 所,前來參加研學的孩子們(men) 正認真欣賞著自己的最新剪紙作品,在紙剪共舞中,感悟非遺文化之美。

  在剪紙傳(chuan) 習(xi) 所,孩子們(men) 相互請教、切磋技藝,一把把剪刀、一摞摞彩紙和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在紙板上不停忙碌著,不一會(hui) 兒(er) 就創作出了一幅幅生動精美的剪紙作品。趙娟作為(wei) 平涼市剪紙非遺傳(chuan) 承人,現場為(wei) 他們(men) 講解剪紙知識並傳(chuan) 授剪紙技藝。這是一堂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於(yu) 一體(ti) 的研學課堂,讓孩子們(men) 在體(ti) 驗非遺魅力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和認同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實實在在的“小小非遺傳(chuan) 承人”。

  平涼剪紙風格粗獷、雄渾,既繼承了民間藝術傳(chuan) 統,又富有西北剪紙的典型特征,有著強烈的藝術生命力。2006年,平涼剪紙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據了解,趙娟剪紙傳(chuan) 習(xi) 所成立以來,先後承接了平涼市30多次研學體(ti) 驗活動。每年還組織非遺進校園公益示範課活動,培訓了上千名學生,讓孩子們(men) 樂(le) 享非遺魅力。

  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隴原兒(er) 女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世代口頭傳(chuan) 說、傳(chuan) 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nei) 容之豐(feng) 富令人驚歎。據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甘肅有花兒(er) 、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3個(ge) 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有8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臨(lin) 夏州東(dong) 鄉(xiang) 縣林家村,一堂別開生麵的手工課正在進行。孩子們(men) 將陶土分割成小塊,在臨(lin) 夏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彩陶複製修複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馬黑麥的帶領下將陶土放在旋轉的陶輪上,通過手部動作和力度的控製,創造出各類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的陶製品。經過仿古彩陶製作和繪製、古彩陶修複等5項內(nei) 容、共3個(ge) 多小時的研學課程後,孩子們(men) 對臨(lin) 夏彩陶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東(dong) 鄉(xiang) 縣曆史悠久,境內(nei) 有馬家窯、齊家、辛店、下王家等豐(feng) 富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遺存。近年來,林家村積極開展彩陶遺址挖掘與(yu) 保護工作,對其彩陶文化的開發利用也從(cong) 學術研究延伸到當地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之中。2022年5月26日,臨(lin) 夏州彩陶館(州博物館)青少年陶藝體(ti) 驗研學基地暨東(dong) 鄉(xiang) 林家彩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基地在林家村落成並開始對外運營。該基地設有工作室、展示廳、體(ti) 驗窯、研學廳、墓葬及遺址廳、燒製土窯、原始製作場景等設施,仿製陶器豐(feng) 富多樣,場景陳設逼真生動。如今,大批研學團隊走進基地,進行模擬考古挖掘、仿古彩陶製作和繪製、古彩陶修複等研學活動。

  “非遺作為(wei) 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和傳(chuan) 統,反映了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價(jia) 值觀和美學觀念等。通過了解、學習(xi) 非遺技藝,人們(men) 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體(ti) 會(hui) 到文化的獨特之處,從(cong) 而增強文化自信心。”馬黑麥說。(人民網記者 黃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