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撐起大產業——“鄉村好青年在山東”係列報道之二
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鄉(xiang) 村的活力和發展空間就越來越大,回到鄉(xiang) 村創業(ye) 的青年人就越來越多,這樣的良性循環,能帶來怎樣令人意外的驚喜?
在沂蒙老區小鎮打工月薪過萬(wan) 成現實
在沒有什麽(me) 區位優(you) 勢的臨(lin) 沂市費縣,到離縣城還有幾十裏的探沂鎮打工,竟然有保底收入過萬(wan) 的企業(ye) 崗位,你信嗎?
坐落在探沂鎮的麗(li) 果麗(li) 鄉(xiang) 農(nong) 發集團,幾座現代化廠房的生產(chan) 車間裏,上百名車間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份份“網紅”榴蓮千層蛋糕通過工人靈巧的雙手迅速成型、打包後,被運往全國各地。
這些車間工人基本都是周圍村莊的村民,每人每天可包裝五六百盒不等,每盒的計件報酬是1元,車間工人的月工資大都會(hui) 過萬(wan) ,通過辛勤勞動,村民在家門口就過上了殷實的好日子。
該公司老板是一身酷酷打扮的創業(ye) 青年翟傳(chuan) 龍。他從(cong) 上海辭職返鄉(xiang) 創業(ye) ,短短幾年就發展到上百家連鎖店,麗(li) 果麗(li) 鄉(xiang) 也成為(wei) 山東(dong) 省內(nei) 知名的精品水果連鎖企業(ye) 之一。
2020年,翟傳(chuan) 龍又選擇了榴蓮深加工賽道,主打產(chan) 品是榴蓮千層蛋糕,現在已成為(wei) 全網銷售排名第一的網紅食品,公司年產(chan) 值過億(yi) 元。回顧返鄉(xiang) 創業(ye) 幾年來的經曆,他由衷地說:“這要感謝共青團讓我認識了更多青年朋友。”
最初,是“青春費縣”微信公眾(zhong) 號上的“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吸引了翟傳(chuan) 龍的注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主動向村裏提出申請。
“在鄉(xiang) 村好青年各類活動中,我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翟傳(chuan) 龍說,團組織幫助大家協調解決(jue) 了創業(ye) 發展中物流、用電等問題,提供了政策谘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借助‘鄉(xiang) 村好青年貸’的金融扶持,我們(men) 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公司穩步成長,現已正式升級為(wei) 集團公司”。
2019年8月,費縣鄉(xiang) 村好青年聯盟成立,翟傳(chuan) 龍被推選為(wei) 首任輪值主席。疫情期間,聯盟內(nei) “生產(chan) 類好青年”的企業(ye) 銷售受阻,翟傳(chuan) 龍和大家齊心協力依托麗(li) 果麗(li) 鄉(xiang) 多年來形成的強大銷售網絡、線上平台,幫助推銷滯銷芋頭、白菜、西紅柿等蔬菜2000餘(yu) 噸,滯銷鮮花150萬(wan) 支,滯銷水果5000餘(yu) 噸。
2022年,翟傳(chuan) 龍為(wei) 了幫助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致富,在費縣大田莊鄉(xiang) 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藍莓種植示範基地。目前一期80畝(mu) 已全部栽植完畢,二期擴建後將達到510畝(mu) ,預期將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的示範項目。
2023年,翟傳(chuan) 龍又幾次前往泰國、越南,大力推動榴蓮凍肉項目,計劃加強與(yu) 泰國、越南、馬來西亞(ya) 榴蓮肉工廠合作,計劃新建車間8000平方米,冷庫存儲(chu) 量達到1萬(wan) 噸,新增就業(ye) 崗位300人,年產(chan) 值預計增加10億(yi) 元,打造全國最大的榴蓮肉加工廠。
近年來,翟傳(chuan) 龍陸續獲評“全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dong) 省鄉(xiang) 村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李家埠大櫻桃采摘節”的誕生
從(cong) 英國伯明翰大學旅遊與(yu) 酒店管理學院畢業(ye) 後,李敏回到高密市注溝社區李家埠村,成為(wei) 勝一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帶著村民一起,種植了400多畝(mu) 大櫻桃。
創業(ye) 之初,李敏也嚐到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苦”,不懂技術、傳(chuan) 統銷售模式等都成了“攔路虎”。在團高密市委的牽線搭橋下,李敏的櫻桃大棚配備了專(zhuan) 業(ye) 技術指導員,引進了新技術,櫻桃的質量和產(chan) 量得到提升。
“大家收入提高了,對我也認可了。”快速成長起來的李敏,在高密市鄉(xiang) 村好青年聯盟中擔任理事,通過定期開展的培訓交流等活動,朋友圈擴大了,能力素質也提升了。經團組織推薦,李敏成功入黨(dang) 並進入高密市青年人才庫,在今年村“兩(liang) 委”換屆中,當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和村主任。
如今,這片李家埠千畝(mu) 農(nong) 村示範園已投資8260萬(wan) 元,流轉村土地1420畝(mu) ,建成陽春棚和冬暖式大棚810畝(mu) 用於(yu) 栽植葡萄、連體(ti) 大棚區200畝(mu) 用於(yu) 栽植大櫻桃,還栽植涼地大櫻桃400畝(mu) ,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實驗基地、山東(dong) 省星火科技示範基地。
在不斷學習(xi) 和發展過程中,李敏改變傳(chuan) 統的種植銷售模式,以“生態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互聯網”為(wei) 主線,開發了第一個(ge) 旅遊產(chan) 品“李家埠大櫻桃采摘節”。這些年,通過她的努力,180餘(yu) 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e) 。
小小村企也為(wei) “雪龍”號助力
當山東(dong) 大學畢業(ye) 的高材生劉雁濱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回到家鄉(xiang) 蘭(lan) 陵縣代村,一頭紮進農(nong) 業(ye) 時,他就暗下決(jue) 心不僅(jin) 要幹,還要幹好。
“當時村裏農(nong) 業(ye) 發展迅速,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園、蘭(lan) 陵國家農(nong) 業(ye) 公園規劃都很有吸引力。”劉雁濱認準了走現代農(nong) 業(ye) 這條“最有前景的產(chan) 業(ye) 之路”,他更想通過努力告訴更多同齡人,成為(wei) 一個(ge) “有文化、懂技術、會(hui) 經營”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是件讓人自豪的事。
這名24歲的蘭(lan) 陵國家農(nong) 業(ye) 公園總經理帶領青年團隊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建設4座全自動生態熱帶水果生產(chan) 溫室;自行規劃設計建造農(nong) 業(ye) 科技館,融入了光伏補光、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等多項新技術;甚至為(wei) “雪龍”號科考船研製了集光伏發電、營養(yang) 液循環、補光、溫濕度自動調節、無土栽培等技術於(yu) 一身的“植物工廠”,支持“雪龍”號第八次赴北極考察。
蘭(lan) 陵國家農(nong) 業(ye) 公園是代村的支柱產(chan) 業(ye) ,為(wei) 了當好產(chan) 業(ye) 發展的“排頭兵”,劉雁濱積極推進“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全國最大的知青文化園、村史館初見規模。他牽頭建設的“印象代村”古村旅遊項目已幫助400戶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創業(ye) ,帶動1000餘(yu) 人就業(ye) 。
2022年,劉雁濱被共青團中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首屆“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這離不開團組織的幫助和培養(yang) 。
邊遠山村哪來的一擲百萬(wan) 的豪氣
“蔬菜之鄉(xiang) ”壽光市可謂家喻戶曉,但位於(yu) 全市最偏遠的東(dong) 端、曾經最落後貧窮的斟灌古國遺址所在地——東(dong) 斟灌村,曾是大家遺忘的角落。
在村部會(hui) 議室,坐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麵前的是一群皮膚黝黑的年輕農(nong) 民,但與(yu) 膚色形成很大反差的是,他們(men) 有一擲百萬(wan) 建頂級蔬菜大棚的豪氣。
豪氣哪裏來?
90後小夥(huo) 子李紀民,是東(dong) 斟灌村黨(dang) 支部委員、文書(shu) ,同時也是一名返鄉(xiang) 種植“五彩椒”的創業(ye) 青年。他也曾是這個(ge) 村裏不遠千裏外出打工大軍(jun) 中的一員:在某上市公司國際站做外貿工作。
疫情成了促使他返鄉(xiang) 的加速器。
李紀民返鄉(xiang) 當年就花了100多萬(wan) 元,新建了兩(liang) 個(ge) “五彩椒”大棚。“初期投入的資金有貸款,也有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幫助。”村團支部的幫助給創業(ye) 初期的李紀民解了燃眉之急,更給了他敢想敢幹的底氣。
實際上,早在2015年,東(dong) 斟灌村就創辦了資金互助合作社,創建初期,村團支部積極組織團員青年廣泛宣傳(chuan) 資金合作社的重要意義(yi) ,團員青年帶頭將錢存入合作社。
團員李壽龍一次性存入9萬(wan) 元,李春堯存入6萬(wan) 元……在300萬(wan) 元存款金額中,團員存入金額達110萬(wan) 元,占比35%。
有了這個(ge) 資金互助合作社,像李紀民這樣發展初期需要資金支持的年輕人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動力。
“壓力小了,賺錢多了,心裏也有底了。”最近,村裏在開展新能源改造項目,李紀民家裏的兩(liang) 層樓預計要花費五六萬(wan) 元,但這筆支出並沒有給他帶來壓力。
“五彩椒”雖然利潤可觀,但風險也不小。東(dong) 斟灌村黨(dang) 支部組織黨(dang) 員、團員青年到外地學習(xi) ,團員李漢武等人不怕風險,帶頭學習(xi) 種植技術,每畝(mu) 效益比種黃瓜提高近30%。
同為(wei) 90後的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李永,2015年在外創業(ye) 失敗後,村裏就有人動員他回鄉(xiang) 建大棚。2019年,看著村裏不少人都有了穩定收益,李永也鼓足勇氣建起了大棚,當年就投入48萬(wan) 元。
回村這些年,李永感受最深的是村裏的年輕人形成了趕超比拚的氛圍。
村民孫振興(xing) 早早輟學,曾跟著漁船遠航謀生,覺得實在太累了。返鄉(xiang) 後,通過土地流轉,他在本村種了兩(liang) 年地,在村合作社的支持下,如今已經將事業(ye) 拓展到了外村。
早在2008年,東(dong) 斟灌村黨(dang) 支部就領辦了斟都果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全村68名團員積極加入,在技術、農(nong) 資、營銷等方麵為(wei) 菜農(nong) 提供全產(chan) 業(ye) 鏈服務。如今,合作社會(hui) 員發展到341人,其中青年120人,全村“五彩椒”種植已經發展到4000多畝(mu) ,輻射周邊十幾個(ge) 村莊千餘(yu) 戶村民。
東(dong) 斟灌村返鄉(xiang) 青年的故事,是壽光市乃至濰坊市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一個(ge) 樣板。
“組合拳”助力好青年強起來
4月下旬,濟寧市泗水縣,開新農(nong) 場負責人張士科正籌備次日一大型乳製品企業(ye) 采購事宜,忙得不亦樂(le) 乎。令人驚訝的是,疫情3年,他帶動的農(nong) 戶種植基地不減反增。
在返鄉(xiang) 創業(ye) 前,張士科的從(cong) 業(ye) 履曆頗為(wei) 耀眼,特別是曾為(wei)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供菜的經曆讓他倍感自豪,“自己種的菜也可以擺上世界的餐桌”。
2019年5月,張士科就在青島萊西租賃了30畝(mu) 地種露天草莓。但連續經曆3次冰雹,張士科258天的心血沒留下一顆完整的果子。
當年下半年,機會(hui) 偶然,張士科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經過一番對比,他選定泗河沿岸的華村鎮小黃溝村。基地很快建成,估產(chan) 6000斤/畝(mu) 。
“我能做什麽(me) ?怎麽(me) 做?”深入思考後,張士科確定未來方向——“做我想做的農(nong) 業(ye) ,堅持到底,要讓草莓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讓想留下來的年輕人有個(ge) 可以謀生的營生。讓留守的勞動力有可以增加收入的渠道。”
經當地團組織協調,華村鎮政府給張士科的基地拉了電,安裝上了變壓器,還修了路。
疫情3年,跟著他種草莓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標準化露天草莓種植基地也由原來的幾十畝(mu) 發展到自有基地500畝(mu) ,合作基地500畝(mu) ,帶動8家合作基地,每戶每年增收20萬(wan) 元-30萬(wan) 元。
和張士科一樣,越來越多青年活躍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上。為(wei) 他們(men) 提供服務、雪中送炭,已成為(wei) 山東(dong) 各級團組織的共識。濟寧市的鄉(xiang) 村好青年李鵬正是受益者之一。
2020年,疫情洶洶來襲,讓李鵬的食品公司生產(chan) 經營陷入困境。正當他一籌莫展時,團鄒城市委主動對接,聯係農(nong) 業(ye) 銀行和農(nong) 擔公司,幫李鵬的食品公司在極短時間內(nei) 申請到“團聚好青年貸”260萬(wan) 元貼息貸款,極大緩解了公司複工複產(chan) 麵臨(lin) 的資金壓力。
截至目前,團濟寧市委已選樹各級好青年15879名,對其進行動態管理。
“我們(men) 專(zhuan) 門製定《濟寧市鄉(xiang) 村好青年管理辦法》,把好‘入口關(guan) 、監督關(guan) 、退出關(guan) ’3個(ge) 關(guan) 口,全麵掌握隊伍數量、人員結構、從(cong) 業(ye) 分布、發展意願、培養(yang) 使用等信息,對出現失信違法等不良行為(wei) 的予以動態清退。”團濟寧市委書(shu) 記田衛鋒介紹。
僅(jin) 2022年,濟寧市共取消鄉(xiang) 村好青年資格156人,有效保障了鄉(xiang) 村好青年隊伍的先進性、代表性、規範性。
在返鄉(xiang) 創業(ye) 這條路上,90後姑娘方程的選擇有些非同尋常——養(yang) 蠍子。2008年,她回到家鄉(xiang) ,在濟寧市兗(yan) 州區大安鎮石馬村和兗(yan) 州區農(nong) 高園辦起200餘(yu) 畝(mu) 的養(yang) 蠍基地。8年前,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養(yang) 蠍技術研發與(yu) 推廣、蠍子產(chan) 品研發與(yu) 銷售……方程的努力換回年銷售額2200萬(wan) 元的業(ye) 績,如今,這已是國內(nei) 規模領先的人工養(yang) 蠍基地。
她通過“線上+線下”免費為(wei) 家庭困難的青年、貧困婦女及殘疾人講解傳(chuan) 授恒溫蠍子養(yang) 殖技術,輻射帶動全國700多名農(nong) 戶創業(ye) 致富,增加農(nong) 民收入超過1500萬(wan) 元。她本人也獲得“全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dong) 省鄉(xiang) 村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創業(ye) 成長路上,方程感受到,兗(yan) 州區鄉(xiang) 村好青年聯盟像個(ge) 溫暖的大家庭,好青年們(men) 遇到困難時不僅(jin) 可以互幫互助,還能及時向團組織求助。在這裏,方程既是聯盟輪值主席,也是“青馬工程”好青年專(zhuan) 場培訓班講師,為(wei) 兗(yan) 州各級鄉(xiang) 村好青年進行創業(ye) 指導。
“我們(men) 聚焦構建產(chan) 業(ye) 鏈支撐體(ti) 係,讓好青年強起來、帶起來。”團山東(dong) 省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解決(jue) 好青年在創業(ye) 過程中麵臨(lin) 的融資難題多、審批手續多、貸款門檻高、貸款利息高等問題,團山東(dong) 省委聯合省聯社、銀行等出台“鄉(xiang) 村好青年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好青年貸”,累計為(wei) 1.8萬(wan) 名好青年發放貸款56.8億(yi) 元。
引回來 更要留下來
對蔬菜學博士程琳來說,她的工作場地遠不止實驗室和辦公室。作為(wei) 山東(dong) 壽光蔬菜種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研發中心主任,她的日常工作之一是深入種植戶的大棚中觀察蔬菜長勢,免費為(wei) 農(nong) 戶進行指導。
“年紀輕輕的小姑娘,能給我們(men) 講些什麽(me) 東(dong) 西?”剛開始,農(nong) 戶們(men) 不免心生質疑,都不買(mai) 她的賬。程琳默不作聲,每天天不亮便挨家挨戶入棚,詳細詢問、記錄。從(cong) 種植技術培訓到新品種選育,她用實際行動贏得大家的認可。
作為(wei) “濰坊市鄉(xiang) 村好青年”,如今,她的成績有目共睹:主持或參與(yu) 省部級項目32項,作為(wei) 中方負責人承擔“國際聯合攻關(guan) 項目”4項。除獲多項科技獎勵、授權專(zhuan) 利外,多年來,她已搜集優(you) 異種質資源2.1萬(wan) 份,培育蔬菜新品種70餘(yu) 個(ge) 。
從(cong) 一個(ge) 人到一群人,這些好青年並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
2018年,係統學習(xi) 了茶葉種植加工知識的馮(feng) 運來回到家鄉(xiang) 臨(lin) 沂市費縣,成立茶業(ye) 公司。
拜訪山東(dong) 省茶葉創新團隊,積極尋求地市果茶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技術指導……在他一次次努力下,他的茶葉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條產(chan) 學研結合的新路。
創業(ye) 路上,經團費縣縣委的牽線搭橋,馮(feng) 運來順利對接到科研院所專(zhuan) 家的指導。目前,他的公司先後研發出多款係列高端生態茶產(chan) 品,注冊(ce) 商標在全國茶葉產(chan) 品品牌價(jia) 值評估中被評估為(wei) 1.85億(yi) 元,位列全國百強。
這名好青年從(cong) 沒忘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公司成立以來,每年用工達到5000多人次,從(cong) 業(ye) 農(nong) 民年均增收兩(liang) 萬(wan) 元,其中,80%以上是本土農(nong) 民,基本解決(jue) 了周邊村民的就業(ye) 問題。
不僅(jin) 如此,馮(feng) 運來還專(zhuan) 門設置合適崗位,吸納部分留守老人。60多歲的村民李中彩感慨:“在這幹活也不累,一天100元,坐著就能采茶,村裏的老人都願意來幹活,很知足。”
在山東(dong) ,投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鄉(xiang) 村好青年數量日益增多,“育好苗”卻並非一日之功。
“首先是嚴(yan) 格選樹標準。”團山東(dong) 省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聯動,省級層麵成立了選培計劃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省選培工作,市縣層麵組建領導機構,具體(ti) 負責本地活動組織實施。
在人選範圍上,則重點關(guan) 注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人、返鄉(xiang) 大學生、複退軍(jun) 人等群體(ti) 。在標準程序上,突出政治素質、道德品質、作用發揮、群眾(zhong) 口碑,嚴(yan) 把推薦、評審、公示等關(guan) 口,確保真正把品德好、能力強、作風硬的鄉(xiang) 村好青年選出來、樹起來。目前,全省各級鄉(xiang) 村好青年平均年齡34歲,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達30%。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