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內蒙古“杖頭木偶”重現舞台 六旬演員期盼技藝傳承

發布時間:2023-07-24 10: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23日電 題:內(nei) 蒙古“杖頭木偶”重現舞台 六旬演員期盼技藝傳(chuan) 承

  作者馬丹妮

  鞠躬、騎馬、揮手......半人高的杖頭木偶在演員的操控下做出一係列高難度動作。

  近日,杖頭木偶經典劇目《巴拉根倉(cang) 》亮相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劇場,主人公巴拉根倉(cang) 在台上與(yu) 王爺鬥智鬥勇,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活靈活現的肢體(ti) 動作引得台下觀眾(zhong) 哈哈大笑。曆經30多年,這一演出形式重現舞台。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之一,2006年木偶戲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而作為(wei) 木偶戲的一部分,杖頭木偶戲在20世紀80年代初紅極一時,是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娛樂(le) 活動。它不僅(jin) 是節慶廟會(hui) 上的必備節目,更是作為(wei) 本土文化符號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

  舞台上的木偶動作看起來輕鬆自如,可最輕的木偶5斤重,最重的有12斤,而舉(ju) 著它們(men) 表演的卻是一群年過六旬的老演員。記者了解到,這是目前內(nei) 蒙古唯一表演杖頭木偶戲的劇團。

  “我從(cong) 18歲開始學習(xi) 杖頭木偶,那時候就非常喜歡這項技藝。”何寧是木偶戲劇團中的女演員,她介紹,“杖頭木偶戲是一個(ge) 綜合藝術,聲樂(le) 、形體(ti) 、神態等都得會(hui) 。基本功要先練習(xi) 舉(ju) 功,一站一舉(ju) 至少兩(liang) 個(ge) 小時,剛一開始我們(men) 舉(ju) 得渾身抖,隻有定下來才能舉(ju) 得動,才能做後麵的動作,你看現在我的胳膊粗細都不一樣。”何寧說著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胳膊。

  1980年木偶劇團正式成立,《巴拉根倉(cang) 》劇目在內(nei) 蒙古地區巡演了100餘(yu) 場。“當時條件艱苦,每個(ge) 人既是演員,又是車夫,還是力工。但每次演出看到孩子們(men) 燦爛的笑容,就很有成就感。”講到這裏何寧有些驕傲地說,當時自己和其他團員就像明星一樣,走在路上幾乎所有幼兒(er) 園和小學的孩子都認識她,會(hui) 指著她對自己父母說,這個(ge) 是演木偶的阿姨。

  何寧介紹道,每一個(ge) 木偶都是劇團成員手工製作的,需要經曆脫模、糊紙、打磨、烘烤、清洗、上色等十幾道工序,這樣繁瑣的製作過程和艱苦的訓練,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木偶劇團的演員們(men) 憑著對這份技藝的熱愛,把青春獻給了杖頭木偶劇表演,把歡聲笑語送給了每一個(ge) 觀眾(zhong)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員調動,木偶劇逐漸沒落,1986年木偶劇團被迫解散。

  2017年,在經曆了31年的分別後,木偶劇團演員們(men) 老友相見,重新聚在一起,雖然都已年過六旬,卻依然堅守初心想將這份技藝傳(chuan) 承下去。

  木偶劇團的負責人張曉紅告訴記者,現如今的木偶劇團,隻有幾位老演員還在堅持演出,缺少新鮮血液,他很擔憂這項技藝將來無人傳(chuan) 承。

  “對木偶劇團的傳(chuan) 承,我非常擔心,因為(wei) 年輕人沒有跟上來,我們(men) 這些人已經都老了。”何寧難掩失落地說道。

  “接下來我們(men) 想開展非遺進校園的活動,吸引一些小孩和年輕的老師,在文化館成立一個(ge) 業(ye) 餘(yu) 木偶劇團,老中青結合,由我們(men) 老一輩把技藝傳(chuan) 承給他們(men) 。”張曉紅說。(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