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跑出科技創新的河北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3-07-24 10: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李苑 劉瑞一 陳元秋

  7月20日,驕陽似火,走進占地麵積25萬(wan) 平方米的哈弗技術中心園區,萬(wan) 餘(yu) 名工程技術人員正在研發主樓、試製中心、造型中心、試驗中心、數據中心裏忙碌著。十年間,在這個(ge) 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整車研發中心,國產(chan) 品牌長城汽車完成了從(cong) 技術引進、合資合作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將產(chan) 品出口到1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國民神車”是如何造就的?這樣的“奇跡”在河北還有多少?創新創業(ye) 的沃土是如何培育的?燕趙大地上一個(ge) 個(ge) 熱氣騰騰的現代化“智”造場景,都是最好的答案。

  科技自立自強,讓創新者有力量

  從(cong) 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取得這樣的成績,回到十年前,長城汽車智能化統擴部總監張偉(wei) 利甚至都不敢想象。

  “那時,我們(men) 整車智能化基本依賴外國的供應商,隻能跟著別人走,甚至額外的需求都不能提。”研發人員深刻地感受到,被人“卡脖子”的滋味太難受。

  自主研發是唯一的出路。從(cong) 那時起,長城汽車逐年增加研發投入,計劃到2025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yi) 元;研發人員數量約占總員工的30%,其中智能化領域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四千人。

  “先手棋”的成果斐然:企業(ye) 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等方麵的自研成果,已經處於(yu) 行業(ye) 第一梯隊;氫能係統核心零部件完全實現自主開發,是國內(nei) 唯一在氫能全產(chan) 業(ye) 鏈核心技術布局的車企。

  掌握了核心技術,研發迭代的記錄也在不斷刷新:5年、3年、2年。“每一代產(chan) 品都由我們(men) 自己研發,迭代的速度可以自己掌握。”張偉(wei) 利底氣十足。

  創新,指引著民族品牌從(cong) 費力“追趕”,逐步“超越”,到實現多個(ge) 領域“領跑”。創新的路上,長城汽車的身影不寂寞,燕趙大地上還有無數“奔跑者”正在加速——

  石藥集團智能製造“燈塔工廠”項目正加緊施工,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端創新藥即將在這裏生產(chan) ;110餘(yu) 項經典名方正在向新藥轉化,神威藥業(ye) 持續在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上發力;全國最大的軌道機車檢測機器人產(chan) 業(ye) 基地、特種機器人產(chan) 業(ye) 基地,正在唐山高新區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隻有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增強發展的安全性,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讓創業(ye) 者有方向

  河北正定,兩(liang) 個(ge) 大規模現代產(chan) 業(ye) 園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2020年開工建設的深國際·正定智慧港項目,位於(yu) 正定主城區,總建築麵積約60萬(wan) 平方米。“我們(men) 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打造數智化冷鏈物流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國內(nei) 首家融合物流與(yu) 商業(ye) 的新型產(chan) 城綜合體(t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位於(yu) 正定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的均和雲(yun) 穀·正定科技港,總建築麵積約18.7萬(wan) 平方米。“我們(men) 將重點引進5G通訊、數字安全、醫療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相關(guan) 領域企業(ye) ,項目運營後,預計年經營收入可達15億(yi) 元,吸納2000人就業(ye) 。”正定科技港負責人表示。

  他們(men) 為(wei) 何都落戶正定?

  “一開始,在操盤深國際·正定智慧港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確實有過‘水土不服’的問題,但正定的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幫我定了心、足了氣。”河北深國際真悅天地置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皮建存說。

  “政府給了指導方向,項目自簽約落地、開工建設以來,還享受到了審批改革一站式服務。在正定投資安心、舒心,對發展有信心。”均和雲(yun) 穀·正定科技港項目總經理遊建鵬說。

  “安心、可靠、機遇”,在采訪過程中,各個(ge) 企業(ye) 對河北的創新創業(ye) 環境交口稱讚。河北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的決(jue) 心,不僅(jin) 寫(xie) 在了相繼出台的《關(guan) 於(yu) 加快實施科技強省行動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幹措施》《河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中,更實實在在地寫(xie) 進了創業(ye) 者們(men) 的心裏。

  今年以來,河北平均每天新設立企業(ye) 1200多家。截至3月,河北有經營主體(ti) 807.72萬(wan) 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ye) 1.2萬(wan) 家,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64家。企業(ye) 的科技研發、技術攻關(guan) 投入逐年增加,創新創造的活力正在河北湧動。

  綠色發展,讓奮鬥者心向往

  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白洋澱裏碧波萬(wan) 頃。在這座“未來之城”,綠色與(yu) 科技同頻共振。

  5年間,這綠意在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造林項目現場負責人王磊的手機相冊(ce) 裏越來越濃,雄安的樣貌也愈發清晰。

  雄安新區是我國首例探索平原地區大麵積異齡、複層、混交樣式近自然森林建設的地區,除了機械化、智能化的造林,還同步創建了“數字森林”,全方位創新植樹造林的理念,同時大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的應用,以此打造全國植樹造林的“雄安樣本”。

  “雄安的每一棵樹都有二維碼,就像一張‘身份證’,涵蓋苗木從(cong) 培育到出生、成長的所有信息。”王磊說,關(guan) 於(yu) 樹的每一個(ge) 記錄,都是未來構成“數字森林”“數字雄安”的基石。

  這綠意,是建設者的鄉(xiang) 愁,更是奮鬥者的心之所向。

  作為(wei)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的工程師,37歲的劉婷玥是為(wei) 了維護這萬(wan) 頃碧波而來的。“白洋澱太大了,如果發生汙染事件,以前是無法及時發現的。”劉婷玥說,如今有了國內(nei) 首個(ge) 基於(yu) 5G的“天空地澱一體(ti) 化”環境監測應用係統,可以實時監測到水質、大氣質量數據以及實時畫麵,當發生汙染事件時,可以及時派出無人機、無人船、監測車快速應急處置。

  科技創新深刻地改變著劉婷玥的工作方式。“以前要一整天才能完成采樣、化驗、錄入的繁瑣工作,如今通過大屏幕即可觀測。這座‘未來之城’太好了,我不走了!”劉婷玥說。

  機遇不給空想者,行動造就實幹家。無數的創新者、創業(ye) 者、奮鬥者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創造未來。麵對曾經“打造京津冀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重點在河北,難點也在河北”的提問,燕趙大地交出了高分答卷:完成去產(chan) 能硬任務,啃下治霧霾“硬骨頭”,越過結構調整的坎,爬過轉型升級的坡,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取得一項項“堪稱奇跡”“殊為(wei) 不易”的好成績。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