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蜀錦閃耀成都大運會
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張海磊、童芳、胥冰潔)發源於(yu) 四川的蜀錦距今有上千年曆史,與(yu) 雲(yun) 錦、宋錦、壯錦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名錦”。如今,這種傳(chuan) 統織造技藝牽手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向世界展示中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獨特魅力,也重現著千年絲(si) 綢之路上溝通東(dong) 西、聯通世界的榮光。
蜀錦興(xing) 於(yu) 春秋戰國,繁盛於(yu) 漢唐,因產(chan) 於(yu) 蜀地而得名。古蜀國桑蠶養(yang) 殖業(ye) 發達,第一代國王名號“蠶叢(cong) ”象征對蠶的崇拜。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立人像服飾有蜀錦、蜀繡特征,金沙遺址出土有絲(si) 織品印痕,成都百花潭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壺刻有“采桑圖”……不同時期出土的文物都仿佛講述著蜀錦在這片土地上的起源與(yu) 發展。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是唐代詩人杜甫詩作《春夜喜雨》中描述春雨之後成都繁花似錦的美景。早在漢代,成都就有蜀錦專(zhuan) 管機構“錦官”。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4台織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此類織機的實物。
如今走在成都的街頭,錦裏、錦江、濯錦樓……處處可見蜀錦與(yu) 這座城市的血脈相容。
蜀錦不僅(jin) 在國內(nei) 深受喜愛,還經過絲(si) 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外。“漢唐時期,成都生產(chan) 的蜀錦就已經是古代絲(si) 綢之路上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了。”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胡光俊說。法國歸還中國的敦煌文書(shu) 複製品上,清楚記載著五代十國時期,西域商人在絲(si) 綢之路上招徠顧客、叫賣蜀錦的場景。
那些滿載蜀錦的馬匹,陸續從(cong) 成都出發。伴隨著清脆的鈴鐺聲,商人們(men) 的吆喝聲,蜀錦逐漸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的瑰寶。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蜀錦織造技藝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桑蠶絲(si) 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胡光俊介紹,蜀錦是采用重經多緯技術,呈現的結構有平紋、斜紋、緞紋和這幾種結構的變化組合。“蜀錦體(ti) 現了古人的智慧。”他說,從(cong) 設計圖案到通過織機製作出來,先需要意匠師對圖案進行二次轉譯,將圖案和色彩轉換成可布線的矩陣圖樣。隨後再進行裝造工藝。“這個(ge) 環節最難,相當於(yu) 通過上萬(wan) 根絲(si) 線,對花紋進行編程,織出有圖案的錦緞。”胡光俊說,完成裝造過程後,就可以過渡到織機上由工人操作開始編織。
“現在的一些成語如一絲(si) 不苟、絲(si) 絲(si) 入扣、錯綜複雜、七上八下……都與(yu) 這個(ge) 環節有關(guan) ,可見其複雜程度。”胡光俊說。
如今,曆經發展,蜀錦既是成都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標誌。在大運會(hui) 即將舉(ju) 行之際,成都再一次向世界亮出這張引以為(wei) 豪的名片。
走進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一台木織機放置在大堂中央,生產(chan) 區8台織機在工人的操作下織錦聲終日不絕,角落處織機零部件、紗線仿佛訴說著這段悠長的歲月,牆上掛滿精美的作品。
成都大運會(hui) 獎牌綬帶就出自這裏。正反麵主色分別為(wei) 藍色、紅色,融入芙蓉花、太陽神鳥、棋盤格等元素,在自然光線下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胡光俊和設計團隊一起,在寬2.5厘米、長105厘米左右的綬帶上,完成精細複雜的紋樣設計並用蜀錦技術製作出來。
1971年到成都蜀錦廠開始接觸蜀錦,如今胡光俊已經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53年,他也是為(wei) 數不多的掌握整個(ge) 織造技藝所有工序的人。“借助大運會(hui) 把蜀錦織造技藝推向全國、推向世界,感到非常榮幸。”他說。
以同款蜀錦綬帶元素設計的成都大運會(hui) 主題郵品“蜀色錦夢”也吸引著蜀錦愛好者關(guan) 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集郵與(yu) 文化傳(chuan) 媒部集郵拓展負責人劉凱介紹,禮盒由三部分組合而成,第一部分是大運會(hui) 主題的立體(ti) 模切的畫麵;第二部分是縮小版的蜀錦綬帶;第三部分則是以郵票文化為(wei) 主的蜀錦郵冊(ce) 。
“蜀錦是成都獨有的名片,設計之初就想既能體(ti) 現這一特色,又能體(ti) 現大運會(hui) ,獎牌綬帶元素很好地融合了這兩(liang) 方麵。”劉凱說。
走入成都大運會(hui) 特許商品店,一款唐裝係列的吉祥物“蓉寶”穿上了有蜀錦特色紋樣的衣服。
成都紡織高等專(zhuan) 科學校紡織工程學院副院長胡雪梅介紹,這兩(liang) 款唐裝是由蜀錦非遺大師、專(zhuan) 業(ye) 教師、非遺文創社團和各類文創企業(ye) 構成的蜀錦創意產(chan) 品研發團隊共同設計製作的。
近些年,成都紡織高等專(zhuan) 科學校以蜀錦為(wei) 依托搭建了蜀錦織造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平台,建立了蜀錦織造技藝技能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四川省省級蜀錦織造技藝大師馬德坤是學校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學生對蜀錦技術和紋樣設計感興(xing) 趣並加入到學習(xi) 的隊伍中來。
“蜀錦織造技藝是老祖宗留給後人的財富,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馬德坤介紹,為(wei) 了讓蜀錦走入更多人生活,他們(men) 保留原有的禮品、裝飾品等產(chan) 品設計方向外,還結合當下現代生活方式和時尚流行趨勢,從(cong) 室內(nei) 軟裝飾品、文具、小家電、科技產(chan) 品等領域進行產(chan) 品設計研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