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保障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辦實事 解民憂)

發布時間:2023-07-26 10:4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實施特崗計劃,充實基層教育師資力量;推動營養(yang) 改善計劃提質,確保孩子們(men) 吃得放心開心;大力發展職業(ye) 教育,讓更多農(nong) 村學子擁有“一技之長”……近年來,貴州省實施整體(ti) 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不斷縮小城鄉(xiang) 教育差距,保障農(nong) 村孩子上好學、能就業(ye) 。

  在貴州省遵義(yi) 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孩子們(men) 告別跋山涉水的上學路,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you) 質教育資源;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實驗小學,食堂新增一道白灼大蝦菜肴,深受學生們(men) 喜愛;在畢節市納雍縣中等職業(ye) 學校,企業(ye) 技能大師受邀講學,課堂場場爆滿……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貴州省深入調查研究,實施整體(ti) 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通過充實基層教育師資力量、農(nong) 村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進一步升級、職業(ye) 教育擴容提質等措施,不斷縮小城鄉(xiang) 教育差距,保障農(nong) 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能就業(ye) 。

  充實師資力量——

  大學畢業(ye) 生走上鄉(xiang) 村中小學講台

  “希望大山裏隆起教育高地,山裏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我願意紮根鄉(xiang) 村教育,做大山深處孩子們(men) 的‘守夢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劉秀祥說。2012年高考中,望謨縣隻有70人考上大學,到2022年,1300多人超過了本科線。在貴州,越來越多孩子通過讀書(shu) 改變命運,不少當地人大學畢業(ye) 後選擇返回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

  為(wei) 進一步充實基層教育師資力量,貴州通過特崗計劃,持續吸納投身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的優(you) 秀青年。2015年,在教育部支持下,特崗計劃政策實現全省覆蓋。2023年,特崗計劃進一步向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傾(qing) 斜,補充安置點學校緊缺薄弱學科教師。

  2018年9月,楊通鴻通過特崗計劃來到望謨縣實驗高中,負責兩(liang) 個(ge) 班的語文課。“學校設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開始缺老師,現在全校有230多名教師,特崗教師占了一半。”他說。

  今年,貴州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wei) 基礎、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目標,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推動農(nong) 村學校師資問題破題、解題。今年秋季,5571名通過特崗計劃招錄的大學畢業(ye) 生將走上貴州鄉(xiang) 村的中小學講台。

  著力營養(yang) 改善——

  從(cong) “吃得好”到“吃得營養(yang) 、科學”

  “食堂每天都有肉、蔬菜和水果。今天吃的是羊肉,我和同學們(men) 每天都吃得飽飽的,不剩飯。”遵義(yi) 市仁懷市三合鎮第一小學學生趙宇航說。

  2012年以來,貴州根據實際情況,全麵實施農(nong) 村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2017年實現全省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各地按照“公益性、非營利性”原則,由學校食堂自辦自管向學生供應營養(yang) 午餐,每年投入學生營養(yang) 膳食補助資金超過30億(yi) 元,惠及農(nong) 村中小學生380萬(wan) 人以上。2021年,為(wei) 持續改善農(nong) 村學生營養(yang) 健康狀況,貴州實施營養(yang) 改善計劃提質行動,通過定製營養(yang) 食譜、堅持校農(nong) 結合、強化協同監管等舉(ju) 措,推動學生營養(yang) 餐從(cong) “吃得好”向“吃得營養(yang) 、科學”轉型。

  在主題教育中,貴州針對營養(yang) 餐資金管理、組織保障、運行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項目化、清單化、具體(ti) 化整改,促進營養(yang) 改善計劃更加規範運行。

  2012年,三合鎮第一小學啟動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起初由於(yu) 缺乏經驗,隻能向周邊學校取經,再結合實際改造升級。“食材開始由學校自己采購,後來改為(wei) 統一招標,為(wei) 的是保證質量和安全。”三合鎮第一小學副校長趙明剛說,現在學校專(zhuan) 門成立膳食委員會(hui) ,對食堂進行監督管理,嚴(yan) 把食材驗收關(guan) 、質量關(guan) 和操作關(guan) ,定期組織廚師培訓,確保孩子們(men) 吃得開心、吃得放心。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營養(yang) 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全省農(nong) 村學生營養(yang) 健康狀況得到大幅改善。2013年至2021年,6—17歲學生平均身高增長4.39厘米,生長遲緩率、消瘦率、貧血率等體(ti) 質指數分別下降14.34%、5.68%、20.02%。營養(yang) 餐既減輕廣大農(nong) 村家庭負擔,又保障大量留守兒(er) 童的在校基本生活需要,學生輟學率也大幅下降。

  發展職業(ye) 教育——

  讓農(nong) 村學子擁有“一技之長”

  貴州裝備製造職業(ye) 學院學生陳虎,出生於(yu) 畢節市赫章縣安樂(le) 溪鄉(xiang) 青山村的一個(ge) 貧困家庭,2017年進入學校精準扶貧班就讀。畢業(ye) 不到兩(liang) 年,先後完成從(cong) 企業(ye) 實習(xi) 生到正式員工、技術骨幹、區域組組長的職業(ye) 生涯“四級跳”,現在月入過萬(wan) 。

  畢節市依托職業(ye) 院校和技能培訓機構,全力打造“畢節建築工、畢節苗繡、畢節帶崗主播”勞務品牌,解決(jue) 脫貧家庭就業(ye) 人員沒有“一技之長”問題。在七星關(guan) 區歸化街道易地搬遷安置點,電工技能培訓讓1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受益,拿到就業(ye) 的“金鑰匙”。

  “已經培訓10天,學習(xi) 了燈光的單控、雙控、多控接法,再培訓25天,通過考試就能拿到電工初級證和電工操作證了,找工作也會(hui) 更容易。”學員李義(yi) 剛說。

  近年來,貴州相繼實施教育“9+3計劃”、職教城建設、“中職強基”工程、職業(ye) 技能學曆雙提升工程等,不斷推動全省職業(ye) 教育擴容提質。目前全省職校生規模從(cong) 不到60萬(wan) 人增長至近100萬(wan) 人,高職、中職畢業(ye) 生平均初次就業(ye) 率分別達90%、94%,中高職畢業(ye) 生省內(nei) 就業(ye) 率由30%上升到70%,30餘(yu) 萬(wan) 貧困家庭學生通過職業(ye) 教育實現脫貧致富。

  今年以來,貴州省持續完善職業(ye) 技能學曆雙提升工程,按照“月調度、季督查”的形式,及時調度、監督、規範各地工作開展情況,預計8月底前參加人員累計將達30萬(wan) 人。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