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瞭望丨黃金水道撐起黃金經濟帶

發布時間:2023-08-01 11:22:00來源: 《瞭望》

  ◇長江幹線擁有億(yi) 噸大港15個(ge) ,占全國億(yi) 噸大港的1/3。萬(wan) 噸級及以上泊位從(cong) 2012年360個(ge) 增加到2022年約450個(ge) 。2022年,長江幹線貨物吞吐量達35.9億(yi) 噸,是10年前的1.87倍,連續18年穩居世界內(nei) 河第一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惠小勇 李鵬翔 徐海波 李思遠

  長江是連接我國西南、華中、華東(dong) 三大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長江幹線年貨運量達到35億(yi) 噸左右,連續十八年穩居世界內(nei) 河第一。長江已成為(wei) 全球內(nei) 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不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聚集世界最大內(nei) 河港口群

  6月30日,武漢陽邏港。龍門吊、橋吊起落不停,數千個(ge) 集裝箱堆垛成“山”,重型貨櫃車與(yu) 碼頭工人穿梭其間。一輛滿載汽車零配件等貨物的班輪準備啟航,向東(dong) 駛往韓國釜山。不遠處的鐵水聯運場站,裝滿電子產(chan) 品的“漢新歐”班列鳴笛啟程,向西開行,銷往歐洲。武漢陽邏港已實現“航運向東(dong) 入海、班列向西入歐”。

  2022年,武漢陽邏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wan) 標準箱,這是繼2014年突破100萬(wan) 標準箱後,再次實現裏程碑式跨越,成為(wei) 長江中上遊最大水鐵聯運樞紐。

  包括武漢陽邏港,長江幹線擁有億(yi) 噸大港15個(ge) ,占全國億(yi) 噸大港的1/3。萬(wan) 噸級及以上泊位從(cong) 2012年360個(ge) 增加到2022年約450個(ge) 。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劉亮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長江航運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江航運基礎設施能力、運輸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始終保持國內(nei) 國際內(nei) 河航運領先地位。

  港口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潛能的主骨架,航運中心是建設現代航運體(ti) 係的助推器。

  劉亮介紹,隨著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形成彼此協調呼應、互為(wei) 支撐,實現了“龍頭牽引”“龍腰支撐”“龍尾擺動”的協同、融合發展格局。以三大航運中心和24個(ge) 一類水運開放口岸為(wei) 依托的開放市場體(ti) 係,實現與(yu) 100多個(ge) 國家通航通商,成為(wei) 引領長江水運發展、提升黃金水道功能的重要支撐。

  長江是世界上運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數據顯示,長江航運承擔了沿江80%以上的鐵礦石、電煤和外貿貨物運輸量(中上遊地區達90%以上)。2022年,長江幹線貨物吞吐量達35.9億(yi) 噸,是10年前的1.87倍。

  今年上半年,長江航運運輸生產(chan) 穩中有進,“黃金效應”持續發揮。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數據顯示:1至6月,長江幹線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8.3億(yi) 噸,同比增長6.1%;集裝箱吞吐量1236萬(wan) 標準箱,同比增長6.4%。上半年,煤炭、石油天然氣及製品、糧食的吞吐量將分別達到3.9億(yi) 噸、6800萬(wan) 噸和4930萬(wan) 噸,同比分別增長6.6%、14.8%、10.3%。

  消費複蘇拉動長江郵輪市場快速增長。在長江沿岸,“長江夜遊”近乎一票難求。作為(wei) 國內(nei) 江海聯運和郵輪旅遊的綜合服務企業(ye) ,長江航運集團搶抓市場複蘇機遇,推出係列特色文旅融合產(chan) 品。

  長江航運集團董事長張翼說,上半年,集團接待遊客96.6萬(wan) 人次,呈現井噴之勢。其中,長江係列三峽郵輪接待遊客3.04萬(wan) 人次,重慶、武漢、上海等地區城市濱江遊船接待遊客93.6萬(wan) 餘(yu) 人次,遊客接待量均好於(yu) 2019年同期。

  形成世界最大天然水運網絡體(ti) 係

  三峽通,則長江暢。

  三峽船閘是長江船舶向上遊航行的必經節點。自2003年向社會(hui) 船舶開放以來,20年累計通過超99萬(wan) 艘次船舶、19.1億(yi) 噸貨物、1200多萬(wan) 人次旅客。將19.1億(yi) 噸貨物裝滿40尺集裝箱貨櫃,首尾相連可繞地球赤道22.4圈。

  往來船隻川流不息,三峽船閘繁忙有序,得益於(yu) 長江幹線航道整治。劉亮介紹,過去十年,交通部門先後改善航道2600多公裏,高等級、標準化航道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2022年底,長江水係內(nei) 河高等級航道達到1.11萬(wan) 公裏,與(yu) 2012年相比增長75.5%,基本形成以長江幹線為(wei) 主軸,以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和岷江、嘉陵江、烏(wu) 江、沅水、湘江、漢江、江漢運河、贛江、信江、合裕線等支流及運河高等級航道為(wei) 主脈,幹支銜接、局部成網的總體(ti) 格局。

  “長江幹線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武漢至安慶6米水深航道貫通運行,實現5萬(wan) 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wan) 噸級船舶直達武漢,武漢以下航道區段標準基本統一。”劉亮說。

  一條“聯通川渝湘、暢行鄂贛皖、通達蘇浙滬”的水上高速路,帶動沿線港口加速發展。

  “因港而城”的湖北省黃石市,曾一度出現港口“雜亂(luan) 差”。為(wei) 讓“黃金岸線”得到“黃金收益”,黃石整合設立“黃石新港”,跳出單一港口模式,通過整合區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優(you) 勢,積極構建綜合交通樞紐。2022年創下吞吐量2930萬(wan) 噸的曆史新高。

  嚐到甜頭後,黃石新港又在下遊建設8個(ge) 2萬(wan) 噸級的泊位,將具備8000萬(wan) 噸設計吞吐能力。黃石新港(物流)工業(ye) 園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程豔民說,“今年底,黃石新港將成為(wei) 長江中上遊最大單體(ti) 港。”

  與(yu) 黃石新港一樣,越來越多的鐵路、公路與(yu) 港口“牽手”。據統計,宜賓、瀘州、重慶、宜昌、荊州、嶽陽、武漢、黃石、九江、安慶、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南通等沿江15個(ge) 主要港口已實現鐵路進港。江海聯運、鐵水聯運,長江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正在形成。

  暢通“大動脈”與(yu) 疏通“毛細血管”同步推進,大中小港口有機銜接,拓展長江“寬度”。據統計,長江水係通航裏程約7萬(wan) 公裏,占全國內(nei) 河通航裏程的70%,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天然水運網絡體(ti) 係。

  在貨運量提升的同時,綠色航運也穩步推進。登上“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遊輪,即使在行駛中也聞不到刺鼻的柴油味,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聲。遊輪攻克多項技術難題,一次充電可續航150公裏。去年3月首航以來,這艘遊輪總用電約百萬(wan) 千瓦時,對比同型常規燃油動力船舶,相當於(yu) 減少超過75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遊輪停靠碼頭後,工作人員手機輕輕一點,就有船來接收垃圾廢水。垃圾再通過垃圾車轉運至垃圾處理站,生活汙水通過接收管道與(yu) 接收船無縫對接,實現船舶汙染物零入江。

  “2022年,長江幹線常年航行的3.3萬(wan) 艘船舶基本實現‘零排放’。目前船舶水汙染物聯合監管與(yu) 服務信息係統已有注冊(ce) 用戶29萬(wan) 、船舶9.1萬(wan) 艘。”劉亮說。

  串起世界最大內(nei) 河經濟走廊

  場橋、岸橋一字排開,運輸車輛往複穿梭,一個(ge) 個(ge) 集裝箱起起落落,高大的龍門吊“四平八穩”;江上各色郵輪“千舟競渡”,長江“黃金水道”一派繁忙,宛如江南大地正在演奏一首激昂的樂(le) 曲。

  蕪湖港,素有“皖南門戶”“長江巨埠”之稱。乘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ti) 化等戰略的春風,蕪湖港成為(wei) 皖江港口群的核心港,也是上海港的喂給港。2022年蕪湖港有125萬(wan) 個(ge) 集裝箱進出,開往上海港的航次多達700餘(yu) 次。

  作為(wei) 安徽最大的貨運、外貿、集裝箱中轉港,蕪湖港已成為(wei) “皖貨出海”的重要大通道,成為(wei) 安徽向東(dong) 融入長三角、向西連結中西部的前沿陣地,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ju) 足輕重的角色。

  水運通,產(chan) 業(ye) 興(xing) 。

  “黃金水道”讓長江航運發生了巨大改變,更串起了世界最大內(nei) 河經濟走廊。

  2016年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長江經濟帶“一軸、兩(liang) 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7年多來,以長江黃金水道為(wei) 依托,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在形成長江經濟帶重要增長極,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016年至2022年,中上遊地區與(yu) 下遊地區生產(chan) 總值之比從(cong) 89.6%提高到92.8%。

  長三角製度型開放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中歐班列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陸海內(nei) 外聯動、東(dong) 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從(cong) 加速一體(ti) 化的長三角溯流而上,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動能持續增強,長江上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入“加速期”,沿線生動的發展麵貌見證“黃金水道”正成為(wei) “黃金經濟帶”,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