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士村”傳承“勤耕重讀”家風 以文促產育產業
中新網長沙8月3日電 題:湖南“博士村”傳(chuan) 承“勤耕重讀”家風 以文促產(chan) 育產(chan) 業(ye)
記者 唐小晴
從(cong) 湖南長沙驅車一個(ge) 餘(yu) 小時抵達“中國煙花之鄉(xiang) ”長沙瀏陽市的沙市鎮。穿過鄉(xiang) 道上寫(xie) 有“鶴立雞群冠赤縣,源開流遠潤秧田”門聯的三層門樓,便進入一個(ge) 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沙市鎮秧田村。
勤耕重讀是秧田村盛傳(chuan) 的家風。恢複高考至今,該村已走出28位博士、176位碩士研究生和上千名大學生,是湖南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如今,數百年流傳(chuan) 下來的耕讀文化成為(wei) 當地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重要資源。通過以文促產(chan) ,秧田村的治理者推動生態農(nong) 業(ye) 、休閑觀光、研學旅行融合發展,打造出“博士村特色研學”品牌,不僅(jin) 盤活農(nong) 村資源,也帶動了農(nong) 民增收。
“博士村”興(xing) 起研學熱:特色文化育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展示“耕讀文化”,激勵學生讀書(shu) ,秧田村在村裏打造了一麵兩(liang) 層樓高的“博士牆”,展示村裏28位博士的照片和信息。牆上有一行蒼勁有力的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牆前立著一尊孔子像。
另一方麵,秧田村將耕讀文化創新融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和屋場建設,修複了有數百年曆史的老龍井、羅氏老槽門等充滿農(nong) 耕文化氣息的老建築。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耕讀文化館也拔地而起。這座仿古四合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村級文化館,用2000多件實物、圖片、雕塑等展示秧田村耕讀文化與(yu) 發展變遷。
前來參觀遊覽的人多了起來,但大部分是走馬觀花,難以帶動消費。於(yu) 是,秧田村決(jue) 定將耕讀文化融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打造博士村研學實踐基地,推動生態農(nong) 業(ye) 、休閑觀光、研學旅行融合發展。
“采取‘村集體(ti) +公司+農(nong) 戶’的眾(zhong) 籌共建模式,村集體(ti) 入股10%,91戶民眾(zhong) 籌100多萬(wan) 元,將基地10%的效益作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入股村民均享受分紅。”秧田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羅碧儒說,青少年在秧田村可通過參觀耕讀文化館接受勤耕苦讀、崇文尚教、詩禮傳(chuan) 家等家風故事和博士求學事跡的熏陶,還能體(ti) 驗插秧、打禾、種菜、抓魚等農(nong) 事活動,培養(yang) 吃苦耐勞精神。
特色研學遊帶來的紅利顯而易見。“今年上半年已接待五萬(wan) 學生研學,帶動了餐飲、民宿發展。”秧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鄧加長說,秧田村已初步形成“博士村”文旅特色產(chan) 業(ye) ,解決(jue) 了部分村民在家就業(ye) 、創業(ye) 問題,增加了村集體(ti) 經濟,促進了二次消費。
全國“最美農(nong) 家書(shu) 屋”:延續崇文重教習(xi) 俗
青磚土瓦、飛簷翹角,一座透著厚重年代感的老房屋緊鄰秧田村小學旁。這是秧田村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延續崇文重教、勤耕重讀的習(xi) 俗、家風,它功不可沒。
“放學、放假,這裏人氣最旺。村裏的文藝愛好者、退休教師在這裏看書(shu) ,農(nong) 民施肥、養(yang) 殖遇到問題,也會(hui) 來書(shu) 屋查找相關(guan) 資料。”鄧加長告訴記者。
秧田村農(nong) 家書(shu) 屋早期隻是一個(ge) 簡易讀書(shu) 角。隨著村民們(men) 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村幹部開始四處尋覓,為(wei) 讀書(shu) 角找一個(ge) “新家”。聽說村裏有需求,1929年出生的張秋香老人毫不猶豫地捐出自己的老宅,並自費翻新。
經村裏提質改造,農(nong) 家書(shu) 屋設兒(er) 童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學習(xi) 交流室、書(shu) 法室等多個(ge) 功能室,幾萬(wan) 餘(yu) 冊(ce) 藏書(shu) 全部由政府配送和愛心人士捐贈。
張秋香老人也經常來書(shu) 屋學認字、看書(shu) 讀報。“母親(qin) 認識4000多個(ge) 字,經常給子孫講做人做事的道理,灌輸愛國愛家理念。”張秋香的兒(er) 子羅碧儒說,因重知識的家風一代傳(chuan) 一代,家中共走出了12名大學生、2名博士。
在秧田村,每家父母還跟子女約定,父母不打牌,孩子不玩手機。鄰裏之間也不比誰家富裕,就比誰家孩子會(hui) 讀書(shu) ,父母和孩子要共同學習(xi) 、共同進步。
秧田村農(nong) 家書(shu) 屋入選了全國“最美農(nong) 家書(shu) 屋”。“書(shu) 屋不僅(jin) 成為(wei) 村民學習(xi) 致富技能的‘加油站’、青少年提升文化素養(yang) 的‘充電站’,也是老年人閱讀休閑的‘保健站’。”鄧加長說,秧田村將進一步發揮好國家級農(nong) 家書(shu) 屋的優(you) 勢,打造全村一戶一書(shu) 角的書(shu) 香氣息。
“借助農(nong) 家書(shu) 屋平台,定期開展文學作品、詩歌創作、健康養(yang) 生等文化沙龍或主題講座,舉(ju) 辦耕讀傳(chuan) 家係列主題活動,邀請博士為(wei) 青少年講述家風家訓故事和求學經曆,讓農(nong) 家書(shu) 屋成為(wei) 村民的精神食糧。”鄧加長表示,秧田村還成立農(nong) 家書(shu) 屋教育基金,獎勵考取大學及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村民家庭,並授予“書(shu) 香家庭”牌匾。
擦亮“博士”金字招牌:放大秧田文旅新優(you) 勢
以博士村研學實踐基地為(wei) 中心,秧田村集中研學課堂、鄉(xiang) 村民宿、特色餐飲、農(nong) 創文創等,開展三期開發工程。其中,一期設研學服務帶、田園觀光帶、文化休閑帶三大片區,承擔教學、會(hui) 務、接待、作坊、住宿、餐飲、體(ti) 驗等配套功能,麵向湖南和周邊省份市場試運營,打造教學體(ti) 驗、自然教育、休閑娛樂(le) 、農(nong) 田觀光、野奢度假的一站式服務研學旅遊綜合體(ti) 。
“還要圍繞美麗(li) 鄉(xiang) 村遊、紅色記憶遊、曆史文化體(ti) 驗、非遺文化體(ti) 驗等研學主題,推出係列精品研學旅遊線路和課程,實現秧田研學旅行差異化、特色化、主題化。”鄧加長說。
秧田村勤耕苦讀、家國受益、詩禮傳(chuan) 家等家風祖訓文化,也成為(wei) 秧田新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有元素。透過該村各家族族譜裏相關(guan) 的家族風範和家族規誡,可歸納出它們(men) 的諸多共同點。比如,“忠君愛國”“身正為(wei) 範”“耕讀不輟”“和睦鄉(xiang) 閭”等,都是用“善美”來勸諭族人鄉(xiang) 親(qin) 。
如今的秧田村,盡管生活條件優(you) 越,但村民依舊在大門兩(liang) 側(ce) 貼著“勤儉(jian) 傳(chuan) 家訓、耕讀裕民生”“勤耕苦讀,家國受益”的家風祖訓。鄧加長表示,秧田村把家風祖訓融入新農(nong) 村建設,對鞏固愛國精神、淨化社會(hui) 風氣、推進文化建設、促進社會(hui) 溝通、發展和諧關(guan) 係具有重要作用。
“力爭(zheng) 打造成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旺村,彰顯文化特色的亮村,讓更多人返鄉(xiang) 創業(ye) 。也希望在有誌之士的群策群力之下,打造出更多博士農(nong) 副產(chan) 品、博士文創產(chan) 品。”鄧加長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