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能源換“新” 彎道超“車”

發布時間:2023-08-04 14:09: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業(ye) 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從(cong) 跟跑到領跑全球的飛躍。從(cong) 今天開始,《焦點訪談》推出“奔跑新賽道”係列節目,聚焦中國製造業(ye) 的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相比於(yu) 服裝、家具、家電老三樣,新三樣出口動能強勁。這新三樣就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生產(chan) 線繁忙異常,不久前,我國第兩(liang) 千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下線。新能源車從(cong) 零到一千萬(wan) 輛,我國用了15年時間,而達到第二個(ge) 一千萬(wan) 輛,隻用了不到一年半時間,產(chan) 量爬坡迅猛。不僅(jin) 是產(chan) 量,銷量、市場占有率、保有量也都創曆史新高。再關(guan) 注港口,一排排國產(chan) 新能源汽車正等待出海,上半年,我國繼續保持新能源汽車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這種火爆勢頭從(cong) 何而來?

  剛剛閉幕的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hui) 是汽車產(chan) 業(ye) 的一大盛事。單獨開辟的新能源汽車展館,熱度不輸燃油車展館,兩(liang) 百多輛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車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自主品牌展台更是火爆。

  新能源汽車的火,並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長春車展上。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超過28%,也就是說,每賣出四輛汽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而就在三年前,這個(ge) 數字還一直無法突破6%。

  從(cong) 無到有再到優(you)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是如何做到異軍(jun) 突起的?如今的火爆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時間回到2003年。那時,我國傳(chuan) 統汽車產(chan) 業(ye) 一直處於(yu) 跟跑狀態。出於(yu) 對能源、環境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考慮,我國第十個(ge) 五年計劃對發展新能源汽車進行了研發布局,相關(guan) 技術已經開始攻關(guan) 。在這個(ge) 起步階段,大家遇到了一件足以摧毀信心的大事。

  中國科協常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 張進華:美國的全球的電動汽車的粉絲(si) ,在2003年7月,集聚在洛杉磯好萊塢公墓為(wei) 電動汽車舉(ju) 行了“葬禮”。這個(ge) 活動在全球影響巨大,特別在汽車產(chan) 業(ye) 界影響巨大。

  當時,全球電動汽車發展以美國為(wei) 主導,1996年,福特公司就推出了轟動業(ye) 界的電動汽車EV1。然而由於(yu) 種種原因,到了2002年,福特公司便決(jue) 定收回所有EV1,於(yu) 是就有了這場電動汽車的“葬禮”。

  張進華:產(chan) 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以這個(ge) 事件為(wei) 標誌結束了電動汽車發展的曆史。全球電動汽車以“葬禮”為(wei) 標誌,基本上放棄了電動汽車發展的路線。

  麵對這樣的前車之鑒,中國是否還要繼續既定的電動汽車研發攻關(guan) ,考驗著決(jue) 策者的判斷和定力。

  張進華:中國當時對堅持研發布局進行係統複盤、思考,我們(men) 認為(wei) ,隨著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電動汽車仍然是可期待的一個(ge) 發展方向,國家科技計劃仍然支持了新能源汽車科技攻關(guan) ,中國是當時唯一這麽(me) 做的,堅持這樣的路線。

  遵循這樣的路線,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上,第一批量產(chan) 新能源車規模亮相,拉開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化的序幕。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陷入持續低迷,新能源汽車的推進還是步履蹣跚。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戰略引領,是決(jue) 定我國之後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上汽集團時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cong) 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再次為(wei) 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發展指定了方向。

  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張永偉(wei) :這個(ge) 必由之路大家堅定了走新能源的決(jue) 心,因此整個(ge) 產(chan) 業(ye) 化最關(guan) 鍵的打基礎階段就是在2014到2015年,產(chan) 業(ye) 鏈開始完備。

  戰略舉(ju) 旗定向,但任何新事物被大眾(zhong) 接受都需要一個(ge) 過程。新能源汽車市場從(cong) 無到有這條路該如何鋪開?我國先後出台的七十多項產(chan) 業(ye) 、科技、財稅等政策成了產(chan) 業(ye) 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劑,在不同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進華: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及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以及2021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是我們(men) 國家新能源發展的頂層戰略性文件,係統規劃了我們(men) 國家從(cong) 2012年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產(chan) 業(ye) 發展的目標,以及技術攻關(guan) 的重點;其次就是從(cong) 2009年開始補貼再加上稅收的減免,是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規模化應用一個(ge) 重要的支撐措施。

  有了這些戰略、政策的支撐,企業(ye) 更加堅定了進入這個(ge) 賽道的信心,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逐步完善,市場開始升溫,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於(yu) 消費者來說,新能源汽車最大的痛點就是充電問題。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國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充電換電設施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超過660萬(wan) 台,累計建成換電站超過2200座。

  在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上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的流動,以北京牌照的新能源車為(wei) 例,跨省區到南方的痕跡很明顯。這說明充電這一痛點在不斷緩解。不過,電池續航裏程仍舊是製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guan) 鍵問題,這就必然要涉及另一個(ge) 新三樣:鋰電池。如何提高電池續航裏程、縮短充電時間,我們(men) 並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要想實現技術超車、產(chan) 品超車、產(chan) 業(ye) 鏈超車,還需要靠企業(ye) 的自主創新。

  在寧德時代最新啟用的創新實驗室內(nei) ,研發人員正在進一步測試新一代動力電池——鈉離子電池的各項性能指標。

  從(cong) 2011年創業(ye) 之初,寧德時代就一直走在動力電池研發的最前沿。自主創新就是其成功的密碼。僅(jin) 最新成立的創新實驗室裏就有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員是博士。研發投入也持續增加,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98.5億(yi) 。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 吳凱:當看到國家綠色發展的決(jue) 心以及交通電動化和能源清潔化的巨大市場潛力,團隊就立誌要做出世界一流的動力和儲(chu) 能電池。主要依靠的就是技術性能優(you) 勢以及精益求精的製造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在像寧德時代這樣的龍頭企業(ye) 不斷技術創新的帶領下,我國動力電池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中國電池企業(ye) 在全球市場份額總和多年位居第一。與(yu) 此同時,圍繞寧德時代這樣的龍頭企業(ye) ,上下遊的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建立起來。僅(jin) 寧德市就累計引進建設80多個(ge) 鋰電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項目,形成了超兩(liang) 千億(yi) 的鋰電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不斷推動行業(ye) 向前發展。

  創新驅動、集群發展,使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ye) 不斷突破,在電池、電動車平台等多個(ge) 領域完成了從(cong) 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過程。與(yu) 此同時,政策培育出的需求市場逐漸開始變大,需求、市場、企業(ye) 互相促進,形成了一個(ge) 相輔相成的正循環。

  張永偉(wei) :到2019年、2020年這幾年,產(chan) 業(ye) 和市場倒逼著或驅動著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走到了自主創新比例比較重的軌道上來。

  進入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從(cong) 政策扶持階段步入了市場競爭(zheng) 階段,電氣化的同時,智能網聯成了自主品牌主攻的方向。

  張永偉(wei) :中國的新一代汽車消費群體(ti) ,他們(men) 對汽車的定義(yi) 發生改變了,也不再追求汽車必須是以交通工具為(wei) 主的屬性,他在乎的是能不能凝聚更多新的科技,能不能帶來更多樂(le) 趣。

  高速上變道、超車,這類複雜的操作,如今已經可以由很多新能源汽車自主完成,平穩順暢,如同老司機。就算遇到暴雨天氣,車機的輔助係統,也能為(wei) 駕駛提供安全護航。

  據了解,2022年,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新車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輔助駕駛。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創新企業(ye) 跨界進入智能網聯領域,讓整個(ge) 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程度飛速發展。與(yu) 此同時,我國也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裏程超過15000公裏,各種無人駕駛場景開始示範應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各類測試在不斷進行,力求更智能、更安全、更規範,達到車路雲(yun) 高度協同。

  通過非凡的戰略定力,全麵的政策支撐、企業(ye) 的創新驅動、敏銳的市場捕捉,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在產(chan) 業(ye) 規模還是技術發展上都取得了先發優(you) 勢。這樣的經驗值得總結。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進一步發揮體(ti) 製優(you) 勢,搶占技術高地,創造良好環境,我們(men) 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加速奔跑。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