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暴雨中的挺膺擔當

發布時間:2023-08-08 11:1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有儀(yi) 器記錄140年來的最強暴雨,猝不及防地砸亂(luan) 了人們(men) 的生活。大雨傾(qing) 落,首都青年挺膺擔當,奔跑在防汛救災一線,毫不退卻。身處的崗位不同,但扛起責任的信念相同。

  選擇“墊後”:成為(wei) 守村的最後一道防線

  不到10分鍾,趙曉傑巡查雨勢回來還沒在村部坐穩,北京昌平區陽坊鎮四家莊村後的“後河”便決(jue) 了堤。從(cong) 他手機裏彈出的救援消息也如潮水般湧來,趙曉傑顧不上穿雨披就衝(chong) 進了雨幕裏。在離河堤不到100米的民房裏,還有村民沒來得及撤離。

  他這一路上蹚著水跑,水流沒過了鞋麵,漲到了小腿。看到有些村民家裏大門緊閉,他抓緊上前拍門叫人,見無人回應,便爬上牆頭高聲呼喊。最驚險的一次,他找人合力從(cong) 低矮的牆垣中及時救出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

  走在地勢低窪的地帶,渾濁的洪水裹挾著泥沙、樹枝、雜物翻湧而來。

  趙曉傑四家莊村團支部書(shu) 記和誌願服務隊負責人,打小在這裏長大。“後河”實則是條泄水渠,平時河道是幹的,汛期也會(hui) 有水,“但是從(cong) 來沒見過這麽(me) 大的水,不僅(jin) 我沒見過,父輩祖輩也沒見過”,村口橋上的護欄沒了蹤影,有位村民甚至拿出了自家的皮筏子救人。

  趙曉傑說,7月29日北京市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以後,村鎮幹部一直保持著對河道的巡查。7月31日中午12:30左右,“後河”(高崖口溝)洪水出槽,在四家莊村東(dong) 大棚、複耕地塊和平原綠化地塊形成行滯洪區,威脅群眾(zhong) 房屋安全。

  此時,消防救援力量已從(cong) 鎮上趕來。趙曉傑和另外一名村幹部隨著消防官兵往裏走,在受災最重的民房裏救出一位80歲的老人。水勢瞬間猛漲,消防官兵緊緊擁護住坐在船裏的老人,趙曉傑握牢皮筏子上的鉤子,大家摸索著探路。突然連續幾腳踩空,趙曉傑才意識到,洪水已淹沒了胸口。

  7月31日當天,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山區遭遇不同程度的災情。7月29日至31日,十三陵鎮果莊村最高降雨量達到485毫米,是整個(ge) 鎮受災最嚴(yan) 重的區域。為(wei) 應對汛情,團昌平區委號召廣大團員青年就地轉化為(wei) 誌願者,成立突擊隊,參與(yu) 防汛救災各項工作。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果莊村的防汛工作早在5月就開始了。果莊村四麵環山,由七個(ge) 自然村和一個(ge) 小區構成,其中北溝、上頭苑和黃花峪三條溝是泥石流易發區。今年的北京市防汛演練就選在果莊村進行。5月底,村委會(hui) 後院便搭建起臨(lin) 時的避險點,以備不時之需。

  暴雨來臨(lin) 的前3天,果莊村青年誌願服務隊負責人國傲便與(yu) 20餘(yu) 名同事,分成四個(ge) 小組,沿著三條溝走訪200餘(yu) 戶村民,提醒村民如遇大雨,做好準備,迅速轉移。

  7月30日,大雨臨(lin) 境橫掃了果莊村。經過對汛情的研判,之前建好的避險點無力抵擋洪水的迅猛攻勢,村民將被轉移到離村8公裏以外的避險點。國傲頂雨三番五次登門勸導,在7月31日,她連夜將最後的49戶村民安全送上了轉運車輛。

  幸虧(kui) 轉移及時,那天的暴雨把村委會(hui) 門前的漫水橋都衝(chong) 斷了、村委會(hui) 至周邊河道 的1200米石砌擋牆和3000米道路被衝(chong) 毀。

  “村民安全撤離了,但是不能讓他們(men) 回來沒有家”,國傲回憶,“雨勢稍小一點,我們(men) 就出來搶修路麵”,大家調用村裏的鏟車、挖掘機,用泥土砂石沿著衝(chong) 毀的橋麵搭建簡易的堤壩,再開鑿出一條河道引流積水,防止洪水漫灌村田。

  那一天說是“守村保衛戰”也不為(wei) 過。村幹部、護林員、養(yang) 路員、有力氣的村民幾乎都在場,清淤道路,排查汙水井蓋、配電裝置,為(wei) 安置點的村民拿取藥物等必需品,“每個(ge) 人都在努力”,國傲說。

  選擇“公益”:全情保障受災群眾(zhong)

  8月3日早上,身著藍色工服的“電動車大軍(jun) ”向良鄉(xiang) 體(ti) 育館駛來。這是由20名外賣騎手組成誌願服務隊,來安置點提供誌願服務。

  “阿姨,您有需要都可以呼叫我們(men) ”,外賣騎手李雪貞熱情地和安置點的居民打招呼,他特地從(cong) 朝陽區趕來房山區參與(yu) 誌願服務。剛到的那天,他負責安置點的物資搬運和發放。

  7月29日以來,房山區連續遭受強降雨。為(wei) 了保證房山琉璃河沿岸村莊居民的安全,琉璃河鎮六個(ge) 村的3600餘(yu) 名村民及700餘(yu) 名民工被陸續轉移。房山良鄉(xiang) 體(ti) 育館安置了其中400餘(yu) 名群眾(zhong) ,大多數為(wei) 老年人及未成年人。

  麵對汛情,團房山區委引導青年誌願服務組織、兩(liang) 新團組織,共同構築“青春堤壩”。8月2日,在安置點起用的第一天,團房山區委即組織青年誌願者招募工作。

  不少外賣騎手得知招募後第一時間報名, 90後騎手杜彥剛就是其中一員。他說,平時都想多跑單,少請假,但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頂上來,就能給城市多一份支持。

  外賣騎手在訂單高峰期每天大概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來做誌願服務就意味著當天沒有任何收入。可杜彥剛果斷報名,“因為(wei) 名額限製所以隻來了20個(ge) 人,不然我們(men) 能來更多”。

  團房山區委幹部田子旺與(yu) 20名房山社工一起參與(yu) 服務。“我們(men) 尤其關(guan) 注受災群眾(zhong) 的生活狀態和健康情況,他們(men) 剛來的時候特別疲憊”,這兩(liang) 天,田子旺在安置點要工作至少12個(ge) 小時以上,“除了分餐、收餐、垃圾處理等常規操作外,我們(men) 盡力為(wei) 大家提供周到的個(ge) 性化服務。”

  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奶奶從(cong) 床位到衛生間,田子旺甚至都一路抱著。看似外表粗獷的杜彥剛照顧一位視障群眾(zhong) ,將分發的午飯遞到她手裏再打開,反複叮囑她小心燙傷(shang) ,並將酸奶、吸管放依次放在她的手邊,每一餐飯都是如此。

  選擇“出戰”:全力保障供給

  王宇萱“失聯”在門頭溝的深山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再次聯係上他時,是下午5點,他剛剛完成8月5日全天的郵政物資保障運送任務。這距他首次出車救災隻間隔了大概24小時。

  8月3日,接到門頭溝區防汛搶險救災工作物資保障的調令,北京市郵政分公司門頭溝分公司臨(lin) 時成立了運送小組,26歲的年輕人王宇萱“申請出戰”,一路同行的,是兩(liang) 位駕齡長且有多年山區郵路駕駛經驗的司機。

  8月3日下午4點,裝有900提礦泉水、140箱麵包以及其它保障物資的兩(liang) 輛郵車向雁翅鎮駛去。受暴雨影響,門頭溝域內(nei) 多條要道被衝(chong) 毀,發生山體(ti) 塌方。

  這注定是條艱難的郵路。郵車改道從(cong) 北京繞行至河北,一路途徑京禮高速、京張高速向目的地迂回,下高速後進入門頭溝的山道。隻有翻越過中間的一座山梁,才能抵達終點。

  8月3日晚上6點,車隊駛達芹峪口後,陸續出現堵點。有的地方雙向車道被滾落的山石占據一大半,唯一的生命通道特別狹窄。沿途的幾處電線杆被山洪衝(chong) 倒從(cong) 樹冠中探出“半個(ge) 身子”,電線懸在道路中間,擋住了往來的去路。王宇萱爬上車頂,將纏在車身上的電線取下。

  夜幕降臨(lin) 。此時,過路的村莊仍處於(yu) 斷電狀態,溝澗四周一片漆黑。車燈將前路照亮,綠色郵車緩慢且穩妥地穿行過黑夜層層霧靄。

  4個(ge) 小時,單程近160公裏,車隊於(yu) 8月3日20時,順利抵達雁翅鎮政府。次日淩晨才驅車返回市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