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金鄉縣大蒜去年市場交易額逾160億元,帶動蒜農戶均增收約3000元 小蒜頭成為致富大產業
引 子
“無蒜不成席!”酒菜上齊,韓允其抓起一把生蒜,利落地一一剝好,擱在自己麵前。小酌一盅,吃口熱菜,咬口蒜瓣,“一日三餐,頓頓有蒜。”
山東(dong) 省濟寧市金鄉(xiang) 縣魚山街道崔口村,因蒜而興(xing) 、因蒜而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萬(wan) 元。韓允其對大蒜格外偏愛,既因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也因小蒜頭拓寬了村民致富路:過去,崔口村產(chan) 業(ye) 弱、底子薄。後來,正是當過30多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韓允其領著大夥(huo) 兒(er) 種大蒜、賣大蒜,這才脫了貧致了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xing) 業(ye) 態、樹品牌,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近年來,金鄉(xiang) 縣持續推廣崔口村大蒜種植經驗,打好致富“金蒜盤”:實施規模化種植,著力提升大蒜品質,興(xing) 建大蒜交易市場,打造形成集科技研發、保鮮貯藏、精深加工、貿易流通等於(yu)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格局。去年全縣大蒜線上線下市場交易額逾160億(yi) 元,帶動蒜農(nong) 戶均增收約3000元。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介2022年農(nong) 業(ye) 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中,“金鄉(xiang) 大蒜”榜上有名。
小蒜頭,何以成為(wei) 致富大產(chan) 業(ye) ?近日,記者走進金鄉(xiang) 縣調研采訪。
大蒜新種法
種植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
夏日,正是大蒜收獲、交易的忙碌季節。待到日頭偏西,稍感涼爽,崔口村村民趙方斌提上幾樣涼菜、一瓶白酒,出了家門,徑直向韓允其家走去。這些年,有事沒事,他總愛找韓允其嘮一嘮。
“今年收成不錯,新蒜價(jia) 格也好。”趙方斌說。
“是啊,去年咱村每人分紅3萬(wan) 元,今年也不會(hui) 少。”韓允其說,“方斌,你家7口人,光這一項,一年收入20多萬(wan) 元。這日子過得美!”
“這話不假,開上小汽車、住上大房子,全靠蒜頭子。”趙方斌扔一瓣蒜入嘴,邊嚼邊笑,“當然,這少不了您老書(shu) 記的功勞。”
1978年底,韓允其當選崔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當時,個(ge) 別村民在自留地零星種大蒜,引起他的注意:村裏沙壤土多,適合種蒜,算下來一畝(mu) 地能產(chan) 3000斤。於(yu) 是,在一次村民大會(hui) 上,他鼓勵村民多種蒜。
哪知,不少村民聽後信心不足:“就咱這土地條件,收成向來很低,種蒜難道就能行?”
韓允其轉而引導村裏黨(dang) 員帶頭,趙方斌便是其中之一。他試著在自家6畝(mu) 地裏種上大蒜,當年畝(mu) 產(chan) 便達3000斤,賺了6000元。
眼見成效不錯,很多村民動了心。韓允其趁熱打鐵,采取黨(dang) 員帶頭、分片包戶的形式,在全村推廣大蒜種植。
本世紀初,崔口村成立山東(dong) 省金鄉(xiang) 縣東(dong) 運集團,建冷庫、擴規模,變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為(wei) 集約化規模種植;建立“企業(ye) +村集體(ti) +農(nong) 戶”利益聯結機製,村集體(ti) 和村民分別以集體(ti) 土地和承包土地入股,人人持股,集團公司每年拿出不低於(yu) 三成的盈利用於(yu) 分紅。
去年,崔口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1000萬(wan) 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萬(wan) 元。村裏蓋新房、建學校、開展環境整治,村容村貌變了樣。趙方斌感慨:“靠著小蒜頭,生活變化大。”
崔口村種蒜致富的消息傳(chuan) 開,周邊村莊紛紛效仿。金鄉(xiang) 縣順勢推廣規模化種植,大蒜種植麵積迅速擴大。截至目前,全縣常年種植大蒜70萬(wan) 畝(mu) ,帶動周邊區域種植大蒜超過200萬(wan) 畝(mu) 。
擴大規模,靠示範帶動,也靠機械“開路”。“大蒜錢,不好拿,不是跪著就是爬。”趙方斌說,“過去,種蒜是個(ge) 苦力活。”
為(wei) 啥這麽(me) 說?趙方斌比畫著介紹:“種蒜常要貓著腰,弓著背,拿個(ge) 鐵耙刨蒜溝,把蒜瓣一粒粒栽進溝裏,再埋上土。一畝(mu) 地要栽2萬(wan) 多粒蒜瓣,長時間蹲著,腿受不了。我們(men) 要麽(me) 把小馬紮綁在身上,要麽(me) 不停地換姿勢,跪著、爬著向前挪。一天下來,腿關(guan) 節直疼。”
如何讓農(nong) 民輕鬆種蒜?近年來,金鄉(xiang) 縣聯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南京農(nong) 業(ye) 機械化研究所、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發適用於(yu) 大蒜耕種的機械設備,為(wei) 大蒜種植和收獲環節提供全程機械化解決(jue) 方案。經過不斷試驗,研發的機械設備達到推廣要求。
2019年10月,金鄉(xiang) 縣推出大蒜機械免費播種計劃,一台台大蒜播種機開進村,供村民免費試用。望著這個(ge) “大塊頭”,有些村民猶豫:雖說機械免費用,可萬(wan) 一種歪了,種子不就浪費了?
“大蒜播種期有半個(ge) 多月,為(wei) 打消群眾(zhong) 顧慮,前期還是黨(dang) 員帶頭用。後來,大夥(huo) 兒(er) 瞧著機播的苗情好,都轉變了態度,爭(zheng) 著用。”趙方斌說,“一台機械每天可播種50多畝(mu) 地,不僅(jin) 極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還讓種蒜變得輕鬆起來。”
金鄉(xiang) 縣副縣長趙仕福介紹,如今在金鄉(xiang) 縣大蒜主產(chan) 區,大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1.35%。
不光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也在提升。2018年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財政部公布首批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名單,山東(dong) 省金鄉(xiang) 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名列其中。走進產(chan) 業(ye) 園,大蒜覆膜機、收獲機、植保無人機和水肥一體(ti) 化等先進裝備已在園區大麵積推廣。田間地頭,不時可見光伏板、攝像頭、感應器等,還有黑色的風向標不停轉動。
“設備連接手機,打開手機就能查看風向、溫度、土壤濕度等指標,田間有異常也能第一時間掌握。”金鄉(xiang) 縣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建設服務中心主任代彥濤介紹,全縣已有10餘(yu) 處大蒜生產(chan) 基地用上了這樣的智能設備。
品質新提升
政企研攜手,打通科技到地頭“最後一公裏”
站在崔口村遠眺,田塊連片,阡陌交錯。兩(liang) 個(ge) 多月前,這裏叉車隆隆響,一袋袋大蒜被從(cong) 田間地頭運至曬場,成排堆放。
大蒜品質如何?“哢嚓”一聲,韓允其剪掉蒜須,剝開蒜皮,一顆顆蒜粒滾落掌心:蒜瓣兒(er) 飽滿,蒜頭兒(er) 圓潤。“過去可沒這麽(me) 好的蒜。”韓允其回憶,村民們(men) 常年在一塊地上種大蒜,施肥打藥,地越種越薄;大蒜品種退化,品質提不上去,“客戶越來越少,蒜農(nong) 們(men) 著急。”
品質怎麽(me) 提?早在2014年,金鄉(xiang) 縣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金鄉(xiang) 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的前身),探索良種選育、土壤改良等,但效果不太理想。金鄉(xiang) 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縣科技局高級工程師馬龍傳(chuan) 解釋:“像育種,技術較為(wei) 複雜,而我們(men) 科研力量有限。”
大蒜提質,多方參與(yu) 。2017年3月,依托金鄉(xiang) 縣東(dong) 運集團,山東(dong) 省東(dong) 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崔口村成立,並與(yu)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金鄉(xiang) 縣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搭建大蒜產(chan) 業(ye) 創新平台,開展政企研合作。
走進東(dong) 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樓展廳陳列著一排排竹籃,籃內(nei) 大蒜品相不一,有的渾圓似球、有的扁中帶尖,蒜皮有紫有白。
“目前,我們(men) 共收集大蒜品種280多個(ge) 。”東(dong) 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劉世琦介紹,收集品種不易,就像“田裏淘金”。太陽剛探出頭,大夥(huo) 兒(er) 便出發了,日落才歸。看到品相拔尖的蒜苗,便係上紅繩,記錄葉寬、葉厚、葉長等信息,再挨家挨戶敲門,打聽是誰家的,是否願意賣。
“經過一輪輪試種、對比實驗,科研人員選出部分優(you) 秀的‘種子選手’向蒜農(nong) 推廣。”劉世琦說,“政企研攜手,我們(men) 的育種技術提升了,品種選育更見成效,目前研究中心已有4個(ge) 新品種在全縣推廣。”
崔口村探路,這些年多個(ge) 政企研合作項目落地金鄉(xiang) 縣。
“縣裏在各鎮街布局建設鎮級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配備專(zhuan) 業(ye) 農(nong) 機和農(nong) 技人員,把選育的良種和試驗成功的土壤改良、栽培管理技術等推廣給當地蒜農(nong) ,打通科技到地頭‘最後一公裏’。”金鄉(xiang)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孟新霞介紹,依托大蒜企業(ye) 、合作社等主體(ti) 力量,至今全縣已建立5個(ge) 致力大蒜品種選育、土壤改良等的政企研合作項目,建成18處鎮級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實現所有鄉(xiang) 鎮全覆蓋。
銷路新開拓
線下建市場,線上搭平台
7月上旬,崔口村南,省道兩(liang) 側(ce) 卡車排成長龍。車貨廂內(nei) 碼放著一袋袋鮮蒜,待人收購。不遠處,便是金鄉(xiang) 縣大蒜專(zhuan) 業(ye) 批發市場,這也是縣裏最早發展起來的大蒜交易市場。走進去,蒜農(nong) 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蒜商們(men) 頭頂草帽,三五成群,談價(jia) 議價(jia) 。
“你這蒜咋賣?”
“這個(ge) 數。”蒜農(nong) 伸手比畫幾下,“這蒜好得很,來點兒(er) ?”
…………
韓允其說:“6月中下旬是大蒜收獲季節。之後,全國各地的客商就來金鄉(xiang) 收購新鮮大蒜了。”
早些年,金鄉(xiang) 人賣蒜得“看人臉色”。“豐(feng) 收時把大蒜編成串兒(er) ,趕幾十公裏路到別處賣,被客商壓價(jia) 是常事。”趙方斌說。
“把市場建在村裏,贏得價(jia) 格主動權。”韓允其回憶,上世紀80年代,村裏爭(zheng) 取縣鄉(xiang) 支持,建起了全縣第一個(ge) 大蒜專(zhuan) 業(ye) 批發市場,並將村裏黨(dang) 員、村民代表分成小組,到全國各地跑銷路,低價(jia) 讓利吸引客戶,誠信經營留住客戶。
後來,周邊村子也向崔口村學習(xi) ,建市場,跑銷路,引客商。這些年,金鄉(xiang) 縣建設了16處大蒜批發市場,並對來金鄉(xiang) 的客商出台了補貼交通費用、全程幫辦服務等多項優(you) 惠政策。“我們(men) 從(cong) 注重大蒜生產(chan) 轉為(wei) 生產(chan) 、交易、流通並重,持續擴大金鄉(xiang) 大蒜影響力,推動大蒜市場發展,帶動蒜農(nong) 增收。”孟新霞說,去年全縣大蒜批發市場總交易額達到150億(yi) 元。
線下市場,人頭攢動。線上小店,生意火爆。在位於(yu) 雞黍鎮的金鄉(xiang) 縣華能經貿有限公司廠房內(nei) ,風扇呼呼轉著,工人們(men) 埋頭忙碌,將蒜分裝進袋,發往全國各地。
“去年,我們(men) 在線上銷售了2萬(wan) 噸大蒜。”公司總經理劉國賽笑道,“今年生意更好,訂單最多時,一天能發五六萬(wan) 件快遞。”
2013年7月,劉國賽大學畢業(ye) ,回到家鄉(xiang) 做起大蒜生意。這幾年,他把重點放在電商銷售上。“起步不太順利,那時每天盯著屏幕,銷售量始終徘徊在十幾、二十幾單。後來上了縣裏組織的培訓班,聽了幾堂課,總算開了竅。”劉國賽說,他按照培訓時教的方法,主打產(chan) 地直銷,突出薄利多銷,銷量很快漲了上去。
近年來,金鄉(xiang) 縣每年拿出10萬(wan) 元財政專(zhuan) 項資金,與(yu) 電商平台簽訂合作協議,采取多種形式,對有意向從(cong) 事電商業(ye) 務的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複轉軍(jun) 人、農(nong) 民等開展培訓。同時通過與(yu) 高校合作,為(wei) 村裏請來大學生“電商專(zhuan) 員”,負責政策解釋、網店建設、運營維護等,培育一批電商“領頭羊”。
銷量漲了,如何把大蒜快速送到百姓餐桌?“前些年,村裏沒快遞點,發貨要到城裏去,成本高,時效慢。”劉國賽說,“客戶吃蒜圖個(ge) 新鮮。晚發幾天,影響口感,客戶很難給好評。”
2020年8月,金鄉(xiang) 縣入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幾年下來,逐步構建起“縣物流分撥中心+鎮街物流配送站+農(nong) 村物流網點”三級物流體(ti) 係,鎮街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100%,暢通了大蒜出村通道。
“快遞村村通,家門口就能寄,節省了運輸成本,提升了運輸效率。客戶好評多了,回頭客也增加了。”劉國賽提高嗓門,“最近幾年,訂單量幾乎是翻倍增長!現在,我們(men) 光加工打包車間就有約200人,加上分揀、倉(cang) 儲(chu) 、運輸等環節,共帶動周邊近300人就業(ye) 。”
借力互聯網,金鄉(xiang) 縣打開市場新風口。去年,全縣大蒜網絡零售額達到8億(yi) 元,同比增長63.8%。跨境電商經營主體(ti) 突破4000家,推動金鄉(xiang) 大蒜走出國門,銷往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銷路拓寬,客戶倍增,可蒜農(nong) 仍有擔憂。
“大蒜價(jia) 格容易波動,有時就像坐過山車,忽上忽下。”韓允其說,“有一年,大蒜市場不景氣,價(jia) 格降到1角錢一斤,有的還賣不出去,隻能眼看著生芽,蒜農(nong) 心疼得直掉淚。”
“為(wei) 防止‘蒜賤傷(shang) 農(nong) ’,2015年起縣裏推出‘大蒜目標價(jia) 格保險’。蒜農(nong) 通過參保實現風險分擔,減輕了由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等帶來的損失。”孟新霞說。
大數據助力蒜農(nong) 權益保障。輕戳屏幕,劉國賽點開“凱盛農(nong) 產(chan) 品大數據”微信公眾(zhong) 號,這段時間的大蒜行情走勢圖映入眼簾。進入“語音”選項,還能耳聽金鄉(xiang) 縣新蒜產(chan) 區的當日市場行情。
近年來,金鄉(xiang) 縣搭建了“中國·金鄉(xiang) 大蒜指數”“凱盛農(nong) 產(chan) 品大數據”等線上信息發布平台,定時發布大蒜行情走勢。蒜農(nong) 足不出戶,即可實時掌握全國大蒜市場信息。
“觀察走勢,預測行情,大蒜啥時賣、咋定價(jia) ,線上信息平台讓我們(men) 心裏更有底。”劉國賽說,“如果蒜商壓價(jia) 低就放回冷庫儲(chu) 存,等價(jia) 好的時候再出售。來年還能提前規劃大蒜種多少、收多少,降低市場風險。”
增值新路徑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
崔口村東(dong) ,聚集了一批大蒜加工企業(ye) 。進入一家公司的無菌車間,操作台上放有幾盤大蒜,蒜瓣粘連,烏(wu) 黑透亮,咬上一口,香鬱軟糯。
“精選獨頭蒜,經過60至90天發酵,便可製成這樣的黑蒜。”現任崔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韓金龍說,“它沒有蒜的辛辣,但保留了蒜的保健功效,身價(jia) 倍增,一頭蒜能賣四五元。”
多年前,崔口村陸續成立一批大蒜加工企業(ye) ,多以初加工為(wei) 主,工序簡單,清理蒜杆、蒜須後,將大蒜裝入網兜,發往市場。“後來,企業(ye) 數量增加,市場趨於(yu) 飽和,加之各項成本逐年上升,企業(ye) 利潤不斷下滑。”韓金龍說,他們(men) 決(jue) 心改變思路,依托東(dong) 運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聚力發展大蒜加工新技術,不斷推出新產(chan) 品,提升大蒜附加值。
幾年間,黑蒜、蒜粉、大蒜膠囊等新產(chan) 品應運而生。目前,崔口村研發出深加工產(chan) 品40餘(yu) 種,申報國家專(zhuan) 利10項,拉長了大蒜產(chan) 業(ye) 鏈條。崔口村的企業(ye) 紛紛轉型,做起精深加工生意。
借鑒崔口村的經驗,金鄉(xiang) 縣持續在提升大蒜產(chan) 品附加值上求創新、尋突破。許多村子有樣學樣,不少企業(ye) 負責人躍躍欲試,金鄉(xiang) 縣和福隆水發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雙雷便是其一。
“以前我們(men) 做蒜米初加工,附加值低。企業(ye) 想轉型,但廠房有限,實驗室、車間沒地兒(er) 建。企業(ye) 建在村裏,招工困難,更別提引進人才了。”李雙雷說。
2009年5月,金鄉(xiang) 縣規劃建設金鄉(xiang) 經濟開發區食品產(chan) 業(ye) 園,園區總規劃麵積43平方公裏,其中國際大蒜產(chan) 業(ye) 園、生物技術產(chan) 業(ye) 園等是重要板塊。不久,李雙雷的企業(ye) 在食品產(chan) 業(ye) 園區安了家,主打黑蒜、蒜汁生產(chan) 等。“政府部門在園區給我們(men) 批了200多畝(mu) 地,硬件齊全。相關(guan) 事項全程幫辦,靠前服務。很快,實驗室、冷庫都建起來了。園區還出台人才政策,幫我們(men) 招攬人才。”李雙雷說。
走進企業(ye) ,李雙雷向記者展示一款黑蒜保健飲料,瓶如掌大,蒜汁稠濃。品嚐一口,一股黑蒜的味道在舌尖流淌,酸中泛著淡淡的甜。“這是我們(men) 開發的黑蒜蒜汁,產(chan) 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場青睞。”李雙雷說,“以前做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毛利潤在3%至5%,如今做大蒜深加工產(chan) 品,毛利潤在15%至30%。”
企業(ye) 研發產(chan) 品,政府政策助力。金鄉(xiang) 縣鼓勵大蒜加工企業(ye) 創新研發,這些年陸續組織企業(ye) 負責人外出調研。李雙雷跟著到過不少地方的食品加工企業(ye) 參觀,一家企業(ye) 把相關(guan) 農(nong) 產(chan) 品濃縮製漿的做法讓他來了靈感,“能不能嚐試製作黑蒜保健飲料?”
調研回來後,李雙雷帶著團隊邊試驗、邊總結,試了10多款口味,最終有了現在的產(chan) 品。“縣裏幫我們(men) 申請貸款融資支持政策,對接科研院所技術人才,幫了我們(men) 大忙。”李雙雷感慨。
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我們(men) 將持續做優(you) 綠色優(you) 質大蒜種植業(ye) ,做大大蒜特色產(chan) 品加工業(ye) ,做強現代農(nong) 產(chan) 品商貿物流業(ye) ,讓金鄉(xiang) 大蒜產(chan) 業(ye) 邁向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金鄉(xiang) 縣委書(shu) 記鄭士民表示。
目前,金鄉(xiang) 縣規模以上大蒜加工企業(ye) 已有128家,年加工能力達110萬(wan) 噸,研發推出黑蒜製品、硒蒜膠囊、大蒜多糖等40多種深加工產(chan) 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