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險救援中的“國家隊”:央企青年合作接力、配合默契
全國降雨重心仍在轉移,一群身穿不同顏色製服的青年多次與(yu) 汛情過招兒(er) 。他們(men) 循著受損路線,開著發電車、油罐車、通信保障車前去支援。有的地方路斷了,他們(men) 就背著設備進入。他們(men) 是防汛救援、救災保障中的央企青年。
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電力、通信、建築施工等重點領域中央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等受災嚴(yan) 重地區的搶險救災工作,已累計投入8.5萬(wan) 人次、2.6萬(wan) 台次設備車輛。
共享與(yu) 合作是這些“國家隊”的共同選擇。一名趕去支援河北涿州的山東(dong) 應急保電人員說,發電車為(wei) 當地居民樓“充電”時,中石油的工作人員在旁待命,“確保發電車不停電”。
應對汛情,多名參與(yu) 防汛救援的央企青年告訴記者,這場接力賽還未結束,這場硬仗還沒有打完。
“先搶通再搶修”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房山分公司網絡部副經理崔桐一周沒好好睡過覺了。7月29日,他和同事開始48小時值班製,並備好了汛情應急物品。
但暴雨的威力還是超出了預估。7月30日晚,各通信基站信號的實時監控界麵上顯示,灰色和紅色區域開始變大,“這意味著有基站受損,信號中斷”。後來進山勘察的同事驗證了判斷:一些大的電力鐵塔倒了,很多沿著河畔放的光纜杆找不到了,一些通信基站的機房被衝(chong) 毀,一些機箱也不知去向。
大麵積電力中斷、設備大量受損,讓快速恢複電力、通信網絡的難度增加。崔桐記得,7月30日14時許,雨勢突然變大。“如果雨小一點我們(men) 就能把受損設備修複,但從(cong) 下午4點開始,雨再也沒小過,到晚上,發源於(yu) 房山區霞雲(yun) 嶺鄉(xiang) 的大石河水位急劇上漲。”
災情中,通信信號往往就是平安信號。崔桐記得,山上的通信基站恢複後,一位老婆婆流著淚和孩子報平安。“當時我們(men) 用發電機給老婆婆的手機充了電,她已有5天沒聯係上自己的孩子了。”
在30多公裏外,另一支通信保障“國家隊”也在向北京門頭溝的村鎮挺進。中國聯通北京門頭溝分公司網絡部經理鄭錚告訴記者,受此次強降雨影響,門頭溝深山區域受災嚴(yan) 重,需要以通往多個(ge) 鄉(xiang) 鎮的109國道為(wei) 基礎,“先打通鎮街政府的通信,再恢複沿線屬地局所設備,繼而逐步深入鄉(xiang) 村”。
他說,目前北京聯通已恢複門頭溝9鎮4街的政務網,以及受災山區鎮街政府周邊區域的固網、移動通信,“下一步要對下轄120多個(ge) 鄉(xiang) 村進行道路探查與(yu) 通信搶修”。
截至記者發稿時,針對北京房山區與(yu) 門頭溝區,3支通信保障“國家隊”仍每天各派出近30組應急保障人員,快速搶通、搶修更多受災村的信號,讓“路通到哪裏,通信就恢複到哪裏”。
早一點 快一點
8月1日接到應急檢測任務後,中谘公路養(yang) 護檢測公司橋梁工程事業(ye) 部副總經理郭建明和同事分了下工就出發了,他們(men) 的目的地是北京部分受暴雨衝(chong) 擊嚴(yan) 重的橋梁。
“當時不清楚現場情況,也不確定要帶哪些設備,就把緊急調配的30多台公司最精密的檢測設備全帶過來了。”一小時後,他們(men) 攜設備率先到達現場,看到受損橋兩(liang) 岸平房的大部分居民已轉移,有近50名武警官兵在填沙袋、築堤壩。小雨中,塌陷的橋麵被水淹沒,“人上不去,也無法做細致檢測”。
郭建明和同事要對橋麵、橋墩、鋼筋保護層的受損情況做全麵的專(zhuan) 業(ye) 檢測,作為(wei) 後期維修的依據。8月3日上午,他們(men) 在泥濘中逐一檢查每座橋梁的橋下水位、空間、橋麵淤泥堆積等情況,用15種專(zhuan) 業(ye) 設備全麵檢測橋梁的損毀情況,“一直工作到天黑”。
他們(men) 想跑贏時間。當晚收工後,檢測組成員繼續整理內(nei) 業(ye) 資料,次日3時許,一份檢測報告被提交給路橋業(ye) 主和專(zhuan) 家評審團。
“報告早一天簽字通過,就意味著養(yang) 護維修能早一天開始。”郭建明告訴記者,參與(yu) 此次應急檢測的同事都是從(cong) 各個(ge) 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趕來的,“大家爭(zheng) 分奪秒,就是為(wei) 了在確保檢測質量的前提下,早一點推動維修項目啟動,讓當地居民更快地平安出行”。
“早一點、快一點”是應急保障人員的共同心願。8月4日2時到達河北涿州瑞卓天倫(lun) 灣小區後,國網山東(dong) 電力公司濰坊市寒亭區供電公司的95後領隊丁心就一直盯著抽水排澇的進度。“當時小區積水較深,車沒法進去,電纜也沒法拉出來,暫時不具備恢複供電的條件。”他穿著工服在小區門口待命,心裏有點著急:“我們(men) 多等一分鍾,(居民樓)裏邊就晚送一分鍾電。”
8月6日,該小區地庫的積水仍有1米多深,但已經實現連續用電,共有3台來自山東(dong) 的發電車為(wei) 這個(ge) 小區7幢樓的1000戶住戶臨(lin) 時供電,“就像3個(ge) 巨大的充電寶”。搶修供電設備的隊伍也陸續趕來。“當供電設備、線路搶修完成,現場恢複用電網方式供電後,我們(men) 應急保電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丁心說。
配合越來越默契
新的一周開始了,“國家隊”的搶險救援仍在繼續。崔桐和鄭錚依舊每天與(yu) 地圖為(wei) 伴,這是他們(men) 各自團隊的“作戰圖”,上麵標有房山與(yu) 門頭溝受災村的交通和通信恢複情況。
與(yu) 他們(men) 一同奮戰的還有來自各地的“國家隊”同事。鄭錚記得,來門頭溝區支援防汛通信保障的有河南、陝西、湖北等地中國聯通分公司的同事。“河南的同事一來就說,你們(men) 前年支撐了我們(men) ,今年我們(men) 也要把你們(men) 支撐到位。”
崔桐也遇到過來自上海、安徽、河南、湖北等地中國移動分公司的同事,還有中國移動集團的技術專(zhuan) 家也在為(wei) 搶修工作提供支持。
合作是加快救援進程的關(guan) 鍵。北京市通信管理局8月5日發布的信息稱,搶修通信過程中,京冀合作發揮重要作用。在最難進入的門頭溝區清水鎮、齋堂鎮、雁翅鎮,北京通信業(ye) 3支突擊隊繞道河北,采取先徒步開通單兵基站設備、後應急車跟進的方式解決(jue) 信號複通問題。在房山區南溝地區,河北運營商增強河北界內(nei) 信號強度,使之覆蓋到北京區域,有效提高北京受災地區的通信效果。
合作與(yu) 共享帶來效率提升。崔桐告訴記者,經過這些天的磨合,大家配合得越來越默契,“原來一兩(liang) 天的工作流程,現在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員與(yu) 專(zhuan) 家的加入,可以壓縮到半小時”。
眼下,電力、通信、建築施工等重點領域的央企青年仍在與(yu) 時間賽跑。鄭錚告訴記者,按照要求,會(hui) 在搶修完成後的3-6個(ge) 月,對一些受損設施複檢複查,之後進入規劃與(yu) 重建階段。“未來仍舊需要長期的恢複與(yu) 建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