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鄉土深處“知中國服務中國” 南開大學計劃3年建200個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
嵌在黃土高原溝壑丘陵深處的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幾代人向黃土討生活,把貧困趕出了大山。如今,這個(ge) 被評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的小村又迎來新挑戰。綏德縣張家砭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王騰龍一直在思考,“要擺脫靠天吃飯的老傳(chuan) 統,走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該怎麽(me) 走?”
郝家橋村的發展之問,也是時代之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用“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來強調“三農(nong) ”,深刻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難點所在。今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南開大學將目光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最難啃的骨頭”,決(jue) 定在全國範圍內(nei) 建立一批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工作站。
7月29日,首批鄉(xiang) 村工作站在郝家橋村集中授牌。“南開師生始終是與(yu) 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在授牌儀(yi) 式上談起學校的愛國傳(chuan) 統,他希望通過建設好鄉(xiang) 村工作站,讓廣大師生近距離了解中國鄉(xiang) 村,用己所學找到真需求、解決(jue) 真問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實際招法的“南開方案”。
到鄉(xiang) 土深處找“最難啃的骨頭”
郝家橋村的困惑也擺在河南蘭(lan) 考麵前。蘭(lan) 考縣張莊村是當地最早甩掉貧困帽子的小村。那裏位於(yu) 九曲黃河的最後一彎,曾是有名的“大沙窩”,60年前焦裕祿帶著工作隊在張莊找到了治沙辦法,留下了焦裕祿精神。
“戰天鬥地”的焦裕祿精神鼓舞著當地群眾(zhong) 拚出了一番新景象:村集體(ti) 經濟實現了從(cong) 0到100多萬(wan) 元的飛躍,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從(cong) 2013年的3000元增至如今的兩(liang) 萬(wan) 多元。
在授牌儀(yi) 式後舉(ju) 行的南開大學“知中國服務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討會(hui) 上,蘭(lan) 考縣政協副主席郭淵坦言,經過10年快速發展,如今蘭(lan) 考發展碰到了“瓶頸”,“大家日子都比以前好過了,幸福感很高。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需要大踏步往前走,怎麽(me) 激發大家持續奮鬥的動力?”
“盡管中國已經擺脫了絕對貧困,但要解決(jue) 相對貧困問題,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南開大學旅遊與(yu) 服務學院院長徐虹走訪了全國各地的一些鄉(xiang) 村,她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首先要解決(jue) 的是人的內(nei) 生動力問題,“一些地方存在‘政府幹、農(nong) 民看’的現象”。
蔡孟陽是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派駐貴州省雷山縣南猛村第一書(shu) 記。過去他一直帶著大家探索在民族地區民族村寨,依托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的資源稟賦走出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我們(men) 現在發展勢頭不錯,但因為(wei) 起步比較晚,辦法不是很多,迫切需要高校智庫資源給予指導”。
這一次,蔡孟陽又多了一個(ge) 身份——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工作站校友站長。為(wei) 了讓工作站真正服務好當地發展,每個(ge) 工作站配有3名站長,包括校內(nei) 站長、當地站長和校友站長,大家協同整合資源,合力推動工作。
畢業(ye) 多年,聽到母校“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召喚,出生於(yu) 陝西安康一個(ge) 國家級貧困縣的蔡孟陽覺得義(yi) 不容辭,“我從(cong) 深度貧困山區走出來,現在回到鄉(xiang) 土中國最深處工作,南開培養(yang) 了我,我願盡一點微薄之力”。
今年暑期,首批70個(ge) 工作站將建成,遍布全國22個(ge) 省份。按照計劃,南開大學要用3年時間在全國建立200個(ge) 工作站;未來5年,上萬(wan) 師生將奔赴各地工作站,持續開展實踐服務。
在基層實踐中小我融入大我
這幾天,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肖光文帶著學生在郝家橋村開展實地調研,為(wei) 當地發展紅色旅遊尋找新的增長點。
南開大學團委書(shu) 記賀文霞告訴記者,今年暑假,依托首批建成的70個(ge) 工作站,師生已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摸底調研,第一步就是要初步摸清各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家底”,再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過去幾年,南開大學創新建立了師生“同學、同研、同講、同行”的“四同”實踐育人模式,讓第一課堂與(yu) 第二課堂有機融合,成立實踐隊赴祖國各地鄉(xiang) 村一線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開展實踐活動。
賀文霞說,通過多年實踐探索,也發現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幫扶點位分散、持續性不強,且單一實踐隊可調動的資源不足等,“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工作站建立起更大的平台和長效的機製,調動全校資源多學科、組織化幫扶,服務國之大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指出,“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賀文霞說,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工作站正是把知識課堂延伸到基層鄉(xiang) 村,把育人空間拓展到祖國各地,為(wei) 高校深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機製改革提供了更多探索空間。
感知時代脈搏的“傳(chuan) 感器”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海鵬長期關(guan) 注“三農(nong) ”問題,過去幾年,他每年帶領本科生社會(hui) 實踐隊開展鄉(xiang) 村調研,走訪了全國16個(ge) 省份30多地市的鄉(xiang) 村。
他認為(wei) 工作站應建成一個(ge) 各方共贏的平台,既可以“信息共享”,讓各地經驗模式互享、難點痛點互助,又能“產(chan) 業(ye) 共建”,讓各地資源要素互通互用,還可以發揮“人才共育”“谘政共促”等作用。
在全國範圍內(nei) 布局的200個(ge) 鄉(xiang) 村工作站,也將成為(wei) 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常態化觀測點,是真實感知時代脈搏跳動的“傳(chuan) 感器”。
與(yu) 此同時,南開大學發揮該校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端智庫的作用,力求將工作站打造成校地深入合作的“試驗田”。此次,張海鵬、徐虹等南開大學的專(zhuan) 家學者受聘於(yu) 首批專(zhuan) 家智庫,他們(men) 將帶著課題紮根基層開展實地調研,梳理總結先進經驗和規律性做法,建立案例資源庫,形成係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高質量谘政報告,為(wei) 解決(jue) 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痛點堵點問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解決(jue) 方案。
“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業(ye) ,但‘犯其至難而圖其致遠’。”陳雨露說,當代的年輕人要敢於(yu) 向最難處進軍(jun)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