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寨村:梯田山間繞 四季美如畫
【走進美麗(li) 鄉(xiang) 村】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秦榛
層層梯田攀入白雲(yun) 繚繞的山巔,木質吊腳樓群臨(lin) 水而立、依山而建,石板小道縱橫於(yu) 山間,身著傳(chuan) 統民族服飾的紅瑤居民穿梭在田間……走進位於(yu) 廣西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核心地帶的大寨村,一股返璞歸真、古樸清雅之感撲麵而來,淳樸的紅瑤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千年,村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開墾水田,日積月累,形成了氣勢恢宏的梯田群。
大寨村四麵群山環繞,下至潺潺流水的溪邊,上至高聳入雲(yun) 的山巔,但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辟了梯田,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就是“從(cong) 前田地少,恨不得‘巴掌’一樣大的地方都開墾成了農(nong) 田”。然而就是這“陰差陽錯”之舉(ju) ,竟無意間造就了渾然天成的震撼美景。
從(cong) 山底往上望,梯田雄偉(wei) 壯闊,氣勢磅礴,層層疊疊伸入雲(yun) 端。近看梯田線條婉轉,韻律優(you) 美,沿山體(ti) 盤旋,竟有一絲(si) 清秀之感。
受氣候影響,梯田景觀隨著不同季節、天氣狀況呈現多姿多彩的景象。春季梯田注水時節,層層梯田猶如麵麵明鏡,波光粼粼,以梯田為(wei) 紙,以雲(yun) 彩、陽光、晚霞為(wei) 筆,將自然之美映射在梯田上;夏季綠色漫山遍野,清風徐來,綠浪滾滾,仿佛在吟唱生命之歌;秋季稻穀成熟,粒粒麥穗把稻子壓彎了腰,在陽光的照耀下,大地金光燦爛,如座座金塔,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現在看著梯田的風景多美啊,四麵環山,雄偉(wei) 壯闊,但放在以前,這卻是限製我們(men) 發展的最大難題。”想起以前的日子,村民潘保玉不禁感歎。大寨村四麵環山,不通路、不通電,切斷了大寨村與(yu) 外界的大部分聯係。“光是到鎮上來回就要走60公裏,淩晨出發去鎮上,晚上才能回到家。”潘保玉回憶,以前沒通路,出去都靠雙腿走,大寨村的村民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家戶戶靠著種水稻、種藥材過活。
大寨村的生活,因一部紀錄片慢慢發生了改變。“1993年陳曉卿導演發現了我們(men) 這裏的美景,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作品一經發表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大寨村,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從(cong) 這時起,千層梯田慢慢地被賦予了另一層意義(yi) 。
“2002年沙石路通到了家門口,2003年開寨接待遊客,同年村裏有了第一家民宿,現在村裏一共有231家民宿……”家鄉(xiang) 的每個(ge) 變化,潘保玉都默默記在了心裏。
大寨村漸漸找到依靠梯田農(nong) 耕文明和紅瑤民族文化傳(chuan) 統等特色資源的旅遊發展之路,吃上了“香噴噴”的旅遊飯。2019年,全村總收入達到720萬(wan) 元,其中村集體(ti) 收入22萬(wan) 元。旅遊開發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2019年的人均年收入達34523元。2021年大寨村遊客接待量超過60萬(wan) 人,實現旅遊營業(ye) 收入5.28億(yi) 元,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如今,大寨村村民把“種田就是種風景”的理念牢記在心。村民們(men) 深知,眼前這片梯田就是“金飯碗”,保護梯田的意識也日益增強。為(wei) 涵養(yang) 水源、保護生態,2008年,大寨村發動200多戶村民,用1個(ge) 多月的時間將龍勝縣政府送來的40萬(wan) 棵杉樹苗種滿村裏的各個(ge) 山頭,現在最粗的一棵已有15厘米。
登上金佛頂、千層天梯、西山韶月等觀景台,或乘坐空中索道,把壯觀的梯田景色盡收眼底;感受曬紅衣、紅瑤長發、紅瑤止步技藝等紅瑤傳(chuan) 統文化;品嚐著名的龍脊四寶——龍脊茶、龍脊辣椒、龍脊香糯、龍脊水酒……在大寨村,厚重的文化與(yu) 壯麗(li) 的梯田風光交相輝映,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xiang) 村”不負盛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