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次北冰洋科考科普:從理論到現場——海冰研究一線什麽樣
新華社“雪龍2”號8月21日電 科普:從(cong) 理論到現場——海冰研究一線什麽(me) 樣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
船行北緯80度以北,炫目的白色海冰隨處可見。
海冰的作用有哪些?海冰研究學者關(guan) 注哪些問題?海冰研究現場又是怎樣的?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已經開始海冰綜合調查作業(ye) 。從(cong) 理論到現場,一起聽那些親(qin) 曆科考一線的海冰研究專(zhuan) 家講述海冰研究的那些事。
海冰融化:影響氣候與(yu) 生態係統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副研究員、大洋隊海冰組組長林龍先向記者展示的數據表明,海水可吸收90%以上的太陽短波輻射,海冰冰麵卻能反射70%左右的太陽短波輻射,雪麵則可反射90%左右;而衛星數據顯示,從(cong) 1984年到2022年,北極海冰消融了三分之二。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是全球升溫最快的區域之一。這一現象與(yu) 海冰本身的作用和其大麵積融化息息相關(guan) 。”林龍介紹,地球如果保持長期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其溫度必須相對恒定,需要地球以某種形式將太陽“給”到地球的熱量“還回去”,這很大程度要依靠北極海冰反射太陽短波輻射。因此,極地的冷卻作用在地球氣候係統中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
而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海冰融化,海麵比例就會(hui) 增加,這時北極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成比例減弱,海麵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成比例增強,北極得到的太陽輻射更多,進而使得海冰融化加速,這就是“冰雪正反饋機製”。林龍表示,“冰雪正反饋機製”削弱了北極對於(yu) 地球的冷卻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海冰能夠在極地氣候變化中對海洋生態係統起到保護作用。如果氣候變暖,海冰就多化一點,海水的升溫就不會(hui) 那麽(me) 劇烈;如果氣候變冷,海冰就增加一些,同樣能避免海水溫度的急劇下降。有了海冰這道‘屏障’,北極的生態係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就會(hui) 更加從(cong) 容。”林龍說。
研究視角:物理學與(yu) 工程學
海冰綜合調查作業(ye) 現場,科考隊員正在用專(zhuan) 業(ye) 設備在冰麵打洞。他們(men) 的下一個(ge) 工序,是布放海冰物質平衡浮標,用來監測海冰的溫度和冰厚、表麵雪厚等參數。
“本次科考海冰綜合調查作業(ye) 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研究海冰物質和能量的季節性演變過程及其與(yu) 大氣和海洋的相互作用,進而揭開更多關(guan) 於(yu) 北極氣候變化的奧秘。”林龍說,“冬季的現場海冰觀測難度極大,布放無人值守的海冰物質平衡浮標,是獲取全季節海冰物理數據的重要手段。”
除了物理學視角,海冰研究也是工程領域的重要內(nei) 容。
每到一個(ge) 海冰綜合作業(ye) 站位,大連理工大學高級實驗師陳曉東(dong) 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舷側(ce) 尋找合適的海冰來切割、采樣,並統計每塊冰的溫度、密度、鹽度、強度等參數。
“對海冰開展研究,是設計‘雪龍2’號的重要前提之一。目標海域的海冰物理性能與(yu) 船舶破冰性能息息相關(guan) 。”陳曉東(dong) 告訴記者。
陳曉東(dong) 介紹,船舶與(yu) 海冰碰撞時產(chan) 生的瞬間衝(chong) 擊力要遠遠大於(yu) 開闊海域航行時的水阻力,這對船舶的航行和結構設計是巨大挑戰。對於(yu) 一艘破冰船,需要掌握航行海域海冰的相應物理參數,為(wei) 船舶設計提供參考。
作業(ye) 一線:腦力與(yu) 體(ti) 力的雙重考驗
在海冰綜合作業(ye) 現場,記者親(qin) 身體(ti) 驗了冰芯取樣的艱辛。
冰芯取樣裝置,由1米多長的圓筒形鑽頭與(yu) 手持汽油機組成。工作時,需要啟動汽油機,雙手將鑽頭“按”進冰層,再將機器“拔”出冰麵,取出鑽頭中的柱形冰芯樣本。
在這一過程中,啟動機器需要人工拉栓,打洞時需要人工“把正”機器,還要將冰芯裝袋標記……獨自取完5個(ge) 冰芯後,記者體(ti) 力基本耗盡。即使戴著手套,雙手也已經因寒冷而難以彎曲自如。
一個(ge) 上午,陳曉東(dong) 取了30個(ge) 冰芯。“習(xi) 慣了。”他說。
在海冰作業(ye) 現場,部分精密儀(yi) 器需要裸手操作,數據的記錄需要錄入電腦甚至手寫(xie) 。頂著寒風、踩著積雪,科考隊員不僅(jin) 要保持充足的體(ti) 力,更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誌。
“在寒冷的環境下,人體(ti) 機能會(hui) 下降,人的思維也會(hui) 變得緩慢,一定程度上會(hui) 導致試驗效率和試驗成功率明顯降低。”陳曉東(dong) 說。
“從(cong) 宏觀角度看,海冰研究周期長、消耗大。”林龍說,以北極為(wei) 例,船舶隻能在夏季航行,冬季難以抵達。即使有無人值守設備,也麵臨(lin) 潛在的海冰融化導致設備故障等風險,故海冰研究對人力依然有較強依賴性。此外,船舶的航行、科考設備的運輸及消耗,也客觀上為(wei) 海冰研究增加了成本。
排除萬(wan) 難,在天寒地凍的冰原,他們(men) 仍在年複一年地堅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