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七夕】廣繡“花王”指尖上“繡”幸福
【我的中國節·七夕“繡”巧時】
導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si) 幾萬(wan) 條。”今年8月22日是我國傳(chuan) 統節日七夕,穿針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xi) 俗。古時,女子們(men) 在月光下穿針引線,乞求巧藝。如今,有這樣一群“織女”將傳(chuan) 統手藝傳(chuan) 承創新,各展所長,各顯其巧。
講述人:廣繡傳(chuan) 承人 陸柳卿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曆史中的浪漫遇上舌尖上的美味,這股濃濃暖意便如絲(si) 線搬纏繞在人們(men) 的心頭。七夕時節,嶺南的夏末處處洋溢著果滿枝頭的喜悅,就像這幅廣繡作品《雀躍枝頭紅荔熟》描繪的那樣,要說最引人注目的,還數枝頭那兩(liang) 隻栩栩如生,正在嘻戲、追逐的小鳥。四季常綠的荔枝樹象征著長盛不衰、美好富裕的生活,明豔甜美的果實和相互依偎的小鳥,正應著七夕美麗(li) 的愛情傳(chuan) 說。
要問廣繡怎樣能保持色澤鮮麗(li) ,這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光和影的變化。我十幾歲就被人叫“花王”了,不是說我長相有多靚,而是誇我的手藝好。拿繡荔枝來說,這幅作品從(cong) 廣繡特有的“留水路”的刺繡針法著手,紅果綠葉之間要繡出來:枝有姿態、葉有脈絡、果有紋路,層次有序、精細有致的作品才出神韻。舊時廣東(dong) 地區稱刺繡為(wei) “做花”,釘、墊、拚、綴,這些技法不難學,但背後的奧妙,我悟了六十多年,都不敢說全弄明白了。
成名好幾百年了的廣繡,一直在跟著時代變化。比方說,曆史上因為(wei) 大量出口海外,廣繡有了西洋油畫的影子,講究留白和光影變化,中西兼容,成就了它的與(yu) 眾(zhong) 不同。又比方,我們(men) 學習(xi) 蘇繡的亂(luan) 針繡、雙麵繡技法,又讓廣繡融進了“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的優(you) 點。眼前這幅《荷花鴛鴦》正是體(ti) 現出了廣繡豔麗(li) 色彩、層次感和立體(ti) 感比較強的特點,荷花象征著純潔、高潔、清白,鴛鴦被看成愛情的象征,是夫妻永遠和好之意。
我這輩子最自豪的,就是手指沒停下過,花針沒放下過。從(cong) 拜師學藝到開工作室,帶徒弟,搞公益教學,做文創......這些與(yu) 廣繡一起度過的歲月,磨礪“十指五甲”的苦功夫,我體(ti) 會(hui) 到的都是福。
總策劃:張寧
監製:廖慧 李方舟
策劃:張倩
采訪整理:王蕾
協調: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王忠耀 吳春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