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關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摘登)

發布時間:2023-08-22 15:01:00來源: 安徽日報

  據省委主要負責同誌要求,省政協調研組圍繞“加強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開展重大課題研究,調研組分赴黃山、宣城、池州、安慶、六安等地開展蹲點式、沉浸式調研,赴吉林省、浙江省學習(xi) 考察,向山西省、貴州省進行書(shu) 麵調研,組織全省各民主黨(dang) 派、工商聯及16個(ge) 省轄市政協開展聯動調研。同時,委托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開展問卷調查和座談走訪,形成統計分析報告。

  調研組認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傳(chuan) 承著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生產(chan) 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連接起傳(chuan) 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橋梁。當前,我省正處於(yu) 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wei) 的上升期、關(guan) 鍵期,省委省政府從(cong)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高度,狠抓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有利於(yu) 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複興(xing) ,有利於(yu)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有利於(yu) 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高品質生活,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從(cong) 全國看,我省傳(chuan) 統村落數量眾(zhong) 多、位次靠前。自2012年實施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工程以來,我國已有8155個(ge) 傳(chuan) 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nei) 容最豐(feng) 富、特色最鮮明、體(ti) 係最完整的農(nong) 耕文明遺產(chan) 保護群。

  我省共有傳(chuan) 統村落807個(ge) ,其中,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469個(ge) ,位居第七,占全國總量的5.75%;在長三角地區低於(yu) 浙江省的701個(ge) ,高於(yu) 江蘇省的79個(ge) 、上海市的5個(ge) ,位居第二。其中,黃山市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位居全國市級第二(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415個(ge) ,位居全國第一);歙縣位居全國縣級第一。

  從(cong) 全省看,我省傳(chuan) 統村落南多北少、分布集中。從(cong) 品質看,我省傳(chuan) 統村落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從(cong) 利用看,我省傳(chuan) 統村落基本實現了合理利用、有序展開。從(cong) 態勢看,我省傳(chuan) 統村落優(you) 勢明顯、潛力巨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保護為(wei) 先、利用為(wei) 基、傳(chuan) 承為(wei) 本”原則,錨定“留住鄉(xiang) 親(qin) 、護住鄉(xiang) 土、記住鄉(xiang) 愁”目標, 全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係統謀劃。省級層麵建立由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牽頭,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等10家部門共同參與(yu) 的工作協調機製,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意見》《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實施方案》等。市縣區跟進推動。尤其是黃山、宣城、池州、安慶、六安5市把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納入重要議程。黃山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wei) 雙組長,各縣區以及市直有關(guan) 單位主要負責同誌為(wei) 成員的領導小組,先後製定徽州古建築保護條例、古村落保護利用辦法等。宣城市將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納入市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組織架構,出台專(zhuan) 項地方性法規。

  二是規劃上點麵結合。全省編製整體(ti) 規劃。製定《安徽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總體(ti) 規劃》,明確總體(ti) 要求、保護體(ti) 係、重點任務等,製定分片引導的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措施。出台《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十四五”建設規劃》,將黃山、宣城、安慶、池州4市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納入“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及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市縣編製地方規劃。黃山市分別編製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總體(ti) 規劃和集中連片保護示範市規劃,推出傳(chuan) 統村落建設正負麵清單,編製310個(ge) 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宣城市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創新發展示範地”為(wei) 主題定位,編製完成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ti) 規劃、67個(ge) 傳(chuan) 統村落和11個(ge) 曆史文化名村保護利用規劃。黟縣一張圖謀劃,聘請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院編製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項目規劃。

  三是傳(chuan) 承上守正創新。探索一批“傳(chuan) 統村落+文化”模式。黃山市徽州區探索形成“開放式”“針灸式”“整體(ti) 式”“繡花式”等模式,成功打造以呈坎村、唐模村為(wei) 代表的古徽州文化傳(chuan) 承區村落。歙縣注重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依托安徽省行知學校組建全國首家非遺教育集團,培養(yang) 非遺特色人才,打造網紅打卡點賣花漁村,推動徽派盆景技藝傳(chuan) 承發展。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安慶市建設戲曲文化小鎮、組織鄉(xiang) 村戲曲協會(hui) 、舉(ju) 辦黃梅戲藝術節、開展戲曲展演,推動黃梅戲“唱起來、走下去、走出去”。績溪縣提煉“和諧、和美、和順、和鳴”的“和”品牌,積極推動“和”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精氣神”。

  四是利用上以用促保。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培育綠野仙蹤西溪南、皖浙天路、尚村曬秋等特色“微景區”275個(ge) 。全省民宿近4000家,其中七成集聚在傳(chuan) 統村落。黃山市通過“找出來、保起來、用起來、活起來”,持續十年、投資超百億(yi) 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和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打造不同場景“新安山居圖”。石台縣大山村依托獨有的“富硒負氧原生態”發展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帶動旅遊發展,開辦民宿近200家,推動村民持續穩定增收。培育特色農(nong) 業(ye) 。推動傳(chuan) 統村落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宣城市對傳(chuan) 統村落產(chan) 業(ye) 體(ti) 係整合重構,因地製宜發展茶葉、宣紙、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業(ye) ”,形成50餘(yu) 個(ge) 特色農(nong) 業(ye) 品牌。黃山市導入特色種養(yang) 等產(chan) 業(ye) 項目,湧現出一批以黟縣胡門村、汪村“五黑”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村。推動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是傳(chuan) 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徑。黟縣西遞村和徽州呈坎村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研學基地。歙縣今年3月下旬研學啟動以來,接待研學超15萬(wan) 人次,占全縣總遊客35%左右。

  五是運營上多方參與(yu) 。創新建設運營模式。黟縣強化村落整體(ti) 運營,出台鄉(xiang) 村運營機製創新試點實施方案,探索“兩(liang) 山平台”“委托管理”“產(chan) 權流轉”等方式,盤活傳(chuan) 統村落閑置資源,形成以宏村、西遞為(wei) 代表的旅遊運營村,以塔川、碧山為(wei) 代表的民宿特色村,以關(guan) 麓、潭口(自在穀)為(wei) 代表的項目帶動村。池州市貴池區石門高村采取“政府-企業(ye) -專(zhuan) 家-村民”共同參與(yu) 模式,推行“整合古民居產(chan) 權,統一保護利用”做法,協同推進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傳(chuan) 承項目實施。推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景域驢媽媽集團在黟縣關(guan) 麓村總投資約20億(yi) 元,以農(nong) 文旅融合和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為(wei) 抓手,打造國際化的度假旅遊目的地,促進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北大教授俞孔堅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打造“望山生活”項目,從(cong) 規劃設計入手,開展係列文化創意活動,喚醒沉睡的資源。攜程聯合地方政府共同投入金寨大灣店項目,通過合作培訓、營銷活動等方式實現“授人以漁”,帶動當地民宿業(ye) 發展。形成多元投入格局。黃山市以中央資金補助1.5億(yi) 元為(wei) 種子資金,以市級5.65億(yi) 元為(wei) 配套資金,撬動社會(hui) 資本投入14.07億(yi) 元,完成245個(ge) 傳(chuan) 統村落項目建設。積極推行基金村落試點建設,在自在穀和塔川書(shu) 院以“基金+基地+產(chan) 業(ye) ”模式打造“基金叢(cong) 林”。徽州區創新“村落徽州”綠色金融模式,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黃山市分行合作,一期授信3.8億(yi) 元,開展4個(ge) 傳(chuan) 統村落改造升級,帶動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農(nong) 民增收。

  六是示範上帶動有力。連片帶動。黃山市創造性開展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五微”行動,完成新安江百裏大畫廊及源頭片區、古徽州文化旅遊片區、世界文化遺產(chan) 拓展片區,涵蓋總麵積350平方公裏的示範建設,推進5個(ge) 縣區137個(ge) 村落連片簇群發展。樣板帶動。金寨縣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和紅色底蘊交織的優(you) 勢,積極構建“三區、一帶、一環、多點”的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新格局。大灣村在汪家古民居陳列大別山農(nong) 耕民俗文化展覽館,利用獨特的紅色資源、曆史資源和自然資源,走“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綠色脫貧道路。試點帶動。以潛山市萬(wan) 澗村為(wei) 保護試點,依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構建多專(zhuan) 業(ye) 聯合團隊,選派駐村規劃師以陪伴式進行規劃指導,幫助改造修繕傳(chuan) 統建築,建立“回味鄉(xiang) 愁”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澗行者”鄉(xiang) 村服務發展中心,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縱向比有進步、橫向比有差距,保護利用中存在省級層麵“法規不全”、保護建設“有心無力”、文化挖掘“千村一麵”、發展利用“活力不強”、宣傳(chuan) 推介“酒香巷深”、工作推進“合力不夠”等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四、意見建議

  為(wei) 全麵推進我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從(cong) 總體(ti) 目標、原則要求、理念思路、主要任務四個(ge) 方麵,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總體(ti) 目標上導向引領

  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省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複興(xing) 地,開展“千村萬(wan) 幢”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把傳(chuan) 統村落打造成徽風皖韻的展示窗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特色樣板、文化傳(chuan) 承的示範標杆。

  (二)原則要求上把準定位

  ——堅持提高站位、強化使命。

  ——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

  ——堅持保護為(wei) 先、加強管理。

  ——堅持守正創新、活化利用。

  ——堅持係統謀劃、統籌推進。

  ——堅持以人為(wei) 本、共建共享。

  (三)理念思路上敢於(yu) 突破

  強化思維開放。

  強化文化鑄魂。

  強化市場運作。

  強化數字賦能。

  (四)主要任務上聚焦重點

  第一,全麵開展普查建檔

  1﹒組織住建、文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自然資源等部門進行全麵的調查摸底,對納入傳(chuan) 統村落預備名錄的,以“一村一檔”的形式進行登記造冊(ce) ,動態調整、及時增補,做到變化可溯。

  2﹒在普查基礎上,將更多的傳(chuan) 統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納入文物保護範疇、提升保護級別。重視皖北平原地區特殊性,加大挖掘力度,引導皖北各市積極申報傳(chuan) 統村落。

  3﹒逐步完善傳(chuan) 統村落數據庫,借鑒星圖地球數據雲(yun) 技術,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搭建全省傳(chuan) 統村落一體(ti) 化數據雲(yun) 服務平台,形成“一張圖”。

  4﹒利用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上線契機,加快建設我省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全景式、百科式展現傳(chuan) 統村落獨特魅力。推廣績溪縣經驗,以縣為(wei) 單位,加快建設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單館。

  第二,科學係統做好規劃

  5﹒將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

  6﹒全麵啟動我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促進與(yu) 國土空間規劃、文旅發展規劃等有效銜接,實現“多規合一”。推進分區發展,組織集中連片市、縣編製本行政區域內(nei) 的區域性保護規劃,打造特色鮮明的傳(chuan) 統村落區域品牌。推進差異化發展,分級分類編製好807個(ge)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深入挖掘傳(chuan) 統村落不同的資源稟賦特性,實現從(cong) 標準化保護到精準化保護。

  7﹒製定安徽省鄉(xiang) 村風貌塑造技術導則,把傳(chuan) 統村落作為(wei) 塑造重點,落實管控措施,保護傳(chuan) 統建築真實性和完整性。

  8﹒推廣潛山市萬(wan) 澗村做法,建立駐村規劃師工作製度,按照前店後廠、院(所)村結對等方式,探索開展“百院千村”工程,邀請知名高校、規劃設計院專(zhuan) 家學者,多專(zhuan) 業(ye) 協同開展駐村規劃設計指導。

  第三,搭建文化傳(chuan) 承平台

  9﹒梳理我省傳(chuan) 統村落非遺資源清單,展示我省悠久優(you) 秀的農(nong) 耕文化,豐(feng) 富非遺傳(chuan) 習(xi) 體(ti) 驗和活態傳(chuan) 承,建設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辦好中國非遺傳(chuan) 統技藝大展。

  10﹒深化文房四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注重保護和發展文房四寶遺跡遺址和古法製作工藝,建設好省級宣紙文化生態保護區,做好宣筆、徽墨、歙硯的保護利用工作,培育一批重點文化創意企業(ye) ,建設一批文創小鎮或產(chan) 業(ye) 基地,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的規模效應。

  11﹒用好數字技術,借鑒“風起洛陽”“山海經”等VR體(ti) 驗項目經驗,打造雲(yun) 演藝、雲(yun) 度假等數字化場景,建設虛擬現實版的安徽傳(chuan) 統村落,喚醒傳(chuan) 統村落沉睡的文化資源,讓曆史發聲、讓村落說話。

  12﹒打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支持黃山市建設徽學研究院和徽州往事大劇院,加快推進《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ti) 規劃》實施,利用傳(chuan) 統村落建設一批藝術、民俗、技藝展示館和文化展示區,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舞紅花鼓燈。

  13﹒推動以傳(chuan) 統村落為(wei) 載體(ti) 的研學旅行,將徽派建築、徽州三雕、新安畫派、徽菜等納入研學課程,發揮皖新研學中心、環球國旅行知學堂等研學機構作用,積極構建研學旅行大市場。

  14﹒密切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對傳(chuan) 統村落文化的研究,開展最美村落評比,編寫(xie) 文化叢(cong) 書(shu) ,發布藍皮書(shu) ,創作文藝精品,拍攝專(zhuan) 題片、紀錄片、短視頻等,展現傳(chuan) 統文化魅力。

  第四,突出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15﹒做好傳(chuan) 統村落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規劃,依托傳(chuan) 統村落獨特的資源稟賦,謀劃一批傳(chuan) 統村落生態農(nong) 業(ye) 、大地景觀、田園綜合體(ti) 等多種業(ye) 態重點項目,培育一批科創文創村落、文化服務村落、研學教育村落等產(chan) 業(ye) 文化名村,打造一批連點成線、擴片成帶的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

  16﹒提檔升級民宿產(chan) 業(ye) ,借鑒浙江莫幹山民宿“小房間、大產(chan) 業(ye) ”建設運營理念和模式,持續推動民宿業(ye) 特色化、規模化、品質化發展。深度挖掘新安醫學資源,開發新安醫學時代價(jia) 值,加強與(yu) 同仁堂、德仁堂等知名品牌合作,依托傳(chuan) 統村落打造中醫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借鑒鳳凰古城旅拍、貴州“村超”等做法,以最炫民俗風,發展夜遊、夜演、夜購、夜食、夜拍等多種業(ye) 態,創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

  17﹒大力推進古建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扶持本土古建施工企業(ye) ,加大以古建構件、傳(chuan) 統材料和傳(chuan) 統技法等為(wei) 特色的產(chan) 業(ye) 和基地建設,實現原真性保護利用。

  18﹒創造一流宜商環境,形成傳(chuan) 統村落投資推薦名錄,鼓勵國資下鄉(xiang) 、名企入村,積極引入國際國內(nei) 知名企業(ye) ,通過入股、合作、聯營、托管、租賃等形式,推動傳(chuan) 統村落多元化、專(zhuan) 業(ye) 化、市場化建設運營,打造傳(chuan) 統村落活化利用“升級版”。

  19﹒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把傳(chuan) 統村落活化利用作為(wei) 建設“大黃山”的標誌性工程,立足休閑度假、創意經濟、會(hui) 展經濟、體(ti) 育賽事、醫療康養(yang) 、文化服務等產(chan) 業(ye) ,加快推進世界級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建設,組織國際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論壇,打造永久會(hui) 場。

  20﹒開展“千村萬(wan) 幢”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將傳(chuan) 統村落保護項目及時納入各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庫。加強傳(chuan) 統村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you) 化人居環境,保護村落傳(chuan) 統風貌。發揮村“兩(liang) 委”班子的示範帶頭作用,引導提升村民參與(yu) 的自覺性主動性,增強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第五,構建多元投入格局

  21﹒財政支持四塊並舉(ju) :新增一塊,借鑒浙江、貴州、湖北等省做法,設立省級專(zhuan) 項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資金。整合一塊,省級統籌整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交通運輸、水利電力、農(nong) 村文化教育、旅遊發展、農(nong) 村電商、醫療衛生等相關(guan) 項目資金,向傳(chuan) 統村落傾(qing) 斜。配套一塊,市縣比照省級支持政策,配套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減免一塊,對參與(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的企業(ye) 依規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

  22﹒發行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創立專(zhuan) 項基金或在“大黃山”文旅融合基金下設立子基金,成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基金會(hui) ,吸引撬動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

  23﹒在安徽省文化產(chan) 權交易所,設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交易平台,遵循市場化、公開化、透明化原則,規範社會(hui) 資本收購,活躍產(chan) 權交易。

  24﹒以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為(wei) 主體(ti) ,相關(guan) 金融機構參與(yu) ,搭建金融支持平台,創新更多金融產(chan) 品,探索傳(chuan) 統建築經營權抵押貸款,解決(jue)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中的金融信貸難題。

  25﹒借鑒浙江省推行“強村公司”的經驗,由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通過投資、入股組建公司實體(ti) ,或以入股縣、鄉(xiang) 聯合發展平台開展項目聯建,實行公司化運營,提升“強村公司”整合資源、招大引強、聯村帶農(nong) 致富水平。

  第六,破解要素保障難題

  26﹒建立由省級領導任組長,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財政廳、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相關(guan) 部門為(wei) 成員的高規格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每年召開全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會(hui) 議。建立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工作一盤棋聯動機製,充分發揮各市、縣級黨(dang) 委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解決(jue)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中的重大問題。建立調度和調查評估機製,定期跟蹤保護利用狀況,開展評比考核,及時總結各地好經驗和好做法。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工作不力造成曆史文化價(jia) 值受到嚴(yan) 重影響的傳(chuan) 統村落,予以警示並追究責任。

  27﹒加快出台我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條例,指導推動有條件的市開展市級立法,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提供法律保障。及時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傳(chuan) 統村落傳(chuan) 統建築保護利用的指導意見》,明確總體(ti) 要求、目標任務、工作責任和政策措施等。形成全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標準和導則,建立負麵清單,指導各市縣完善區域性規範等。形成全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可複製經驗清單,供各市縣結合實際學習(xi) 借鑒。製定農(nong) 房質量鑒定、消防驗收等規定,解決(jue) 使用農(nong) 房開展民宿、書(shu) 店等特色經營辦證和申領票據難問題。

  28﹒實施鄉(xiang) 村“綠領”人才培育計劃,創新開展“傳(chuan) 統村落創客家”“徽州研學工匠”“金牌指導師”“鄉(xiang) 村運營師”“農(nong) 村職業(ye) 經理人”等人才培育項目。組建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省級專(zhuan) 家庫,省市兩(liang) 級成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支持省內(nei) 相關(guan) 的高等學校、職業(ye) 院校開設具有安徽特色的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及非遺技藝等專(zhuan) 業(ye) 。探索在傳(chuan) 統村落設立專(zhuan) 家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chuan) 習(xi) 所等,培育傳(chuan) 統村落文化傳(chuan) 承人。開展徽派古建傳(chuan) 統工匠的認定。將傳(chuan) 統村落相關(guan) 內(nei) 容列入各級黨(dang) 校(行政學院)培訓課程。定期開展各層級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日常培訓和基層管理人員專(zhuan) 業(ye) 培訓,提升保護和管理人員業(ye) 務水平。

  29﹒在開展農(nong) 村宅基地製度改革試點中,借鑒浙江省德清縣經驗做法,以完善農(nong) 村宅基地製度體(ti) 係為(wei) 重點探索“三權分置”,落實集體(ti) 所有權、保障農(nong) 戶資格權、適度放活使用權。采用耕地占補平衡、城鄉(xiang)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拓寬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途徑,鼓勵設區的市根據本地實際製定零星分散項目供地實施辦法,科學安排存量和新增建設用地,優(you) 先解決(jue)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用地需求。鼓勵、支持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和村(居)民,依法以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閑置農(nong) 房等使用權入股方式,參與(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

  30﹒定期召開全省旅遊發展大會(hui) ,把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列入重要內(nei) 容部署推進。建設旅遊推介網站,開辦電視專(zhuan) 題欄目,推出數字旅遊地圖,編印傳(chuan) 統村落讀本與(yu) 農(nong) 文旅融合精品線路畫冊(ce) ,推出電子書(shu) 籍,傳(chuan) 統媒體(ti) 與(yu) 新興(xing) 傳(chuan) 媒相結合、線上與(yu) 線下相結合,多層次多角度加大宣傳(chuan) 推介和市場營銷力度。推動建立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數量排名前十省份的省際聯係協作機製,每年選取一個(ge) 主題,輪流開展交流對話,深化地區間多層次合作,實現資源對接、信息共享、互促共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