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登報 紙短情長 將愛的誓言印上“曆史的底稿”
又是一年七夕節,95後重慶小夥(huo) 兒(er) 王肸為(wei) 新婚妻子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王肸先生與(yu) 顧語晨女士於(yu) 公曆2023年1月9日喜結連理。佳偶本天成,琴瑟樂(le) 百年。特此登報,敬告親(qin) 友,亦作留念……”
這短短幾行字被刊登於(yu) 8月22日的《中國青年報》,行文簡單,卻不失浪漫。與(yu) 之一起刊登的,還有其他17對新人的結婚啟事。他們(men) 的誓言以鉛字印下,像是一封寫(xie) 給自己、寫(xie) 給未來的“情書(shu) ”,將隨著這份“曆史的底稿”在時光中流轉,成為(wei) 他們(men) 締結良緣的見證。
以紙為(wei) 媒的“複古式”浪漫
今年七夕節前夕,《中國青年報》麵向今年已領取結婚證的新人,推出“七夕同喜”結婚啟事征集活動。看到這一消息,王肸眼前一亮,“報紙一經印刷,就無法更改、無法刪除,從(cong) 此可以壓在箱底永遠留存,甚至遠比電子版的TXT、JPG更為(wei) 厚重”。
這不是王肸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報紙上。來自武警重慶總隊某支隊的他曾穿著筆挺的軍(jun) 裝,手持立功喜報,身披抗洪搶險三等功綬帶,精神奕奕地出現在2021年2月5日的《永川日報》。巧合的是,當時正在重慶文理學院讀大四的顧語晨在圖書(shu) 館無意間看到報紙上的這則新聞,被王肸的名字吸引,特意查了“肸”字的讀音。
當年3月的一個(ge) 周末,剛上完舞蹈培訓課的顧語晨坐火車返回位於(yu) 重慶市永川區的學校。車上,疲憊的她睡著了,醒來後發現身上多了一件大衣。
“不好意思,怕你著涼。”坐在她對麵的王肸紅著臉憋出一句話。而顧語晨很快認出眼前的這名小夥(huo) 子正是之前那則新聞報道中的“主角”……以紙為(wei) 媒,這是他們(men) 這段奇妙緣分的開端;結婚登報,在他們(men) 看來,也是一種“複古式”的浪漫。
“結婚登報並不是95後、00後的‘專(zhuan) 利’,比如在民國時期,結婚登報就曾風行一時。”王肸了解到,當時的新人結婚時在報紙上公示,有的把它視為(wei) 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憑證,有的是借此知會(hui) 遠近親(qin) 友,也有的是為(wei) 留作紀念。
在90後林偉(wei) 印象中,自他識字起,家中就訂有報紙,在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啟事,比如哪家飯店開店、哪家工廠開工、誰家有紅白喜事等。他認為(wei) ,紙媒曾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媒介,是一種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溝通方式,印在上麵的油墨承載著沉甸甸的世俗生活、熱騰騰的人間煙火氣。
不過現在,林偉(wei) 更多是從(cong) 網上獲取信息,也很少在報紙上看到“煙火氣”較濃的啟事,“看到的多是一些股票、債(zhai) 券發行的公告”。當看到《中國青年報》的結婚啟事征集活動,他很驚喜,毫不猶豫就報了名。
眼下,林偉(wei) 正在籌備將於(yu) 9月舉(ju) 行的婚禮。在他看來,結婚發朋友圈是一種小範圍的分享,而通過麵對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報紙刊登結婚啟事,更像是一種傳(chuan) 承、一種儀(yi) 式,“婚姻也變得更加嚴(yan) 肅和神聖”。
一封寫(xie) 給未來的“情書(shu) ”
“吉年佳日,永結同心。”這是林偉(wei) 和妻子李鳳刊登在報紙上的誓言。屆時,他也將在婚禮上大聲說出這句話,這是他婚禮誓言中的內(nei) 容。
他與(yu) 妻子相識於(yu) 去年新冠疫情期間。因居家遠程辦公,在北京工作的林偉(wei) 回到山東(dong) 青島家中辦公,偶然的機會(hui) 認識了當地當教師的李鳳。林偉(wei) 笑說:“說起來,我得感謝那段時間的遠程辦公,讓我很幸運地遇見了她,也讓我有更多機會(hui) 爭(zheng) 取這段緣分。”
在他看來,自己找到了那個(ge) 可以分享陽光、分擔風雨、互相信任的人,“我們(men) 可以背對背一起組建家庭,也可以手牽手在社會(hui) 的大浪潮中共進退”。而這也是誓言中“永結同心”的意義(yi) 所在。
為(wei) 想出一句別出心裁的登報誓言,東(dong) 北小夥(huo) 兒(er) 張顯與(yu) 妻子王澤敏可以說絞盡腦汁,草擬了七八個(ge) “版本”。有的俏皮活潑,比如“第一次結婚,有點新鮮” “這隻小可愛被我收了”;有的更為(wei) 莊重正經,比如“結發為(wei) 夫妻,白首不相離” “美好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經過一番糾結,他們(men) 最終選中“山水一程,三生有幸”這句話。
因遊戲結緣的他們(men) 在畢業(ye) 旅行中擦出愛情的火花,後因二人去國外留學,曾被山水阻隔異地戀愛兩(liang) 年。“我們(men) 也經曆過很多波折,但我們(men) 有共同的目標,也有共同的愛好,會(hui) 一起視頻連線自習(xi) ,也會(hui) 遠程打遊戲。”王澤敏告訴記者,畢業(ye) 後他們(men) 考慮組建家庭,便一起回國工作,並於(yu) 今年5月1日舉(ju) 辦了婚禮。
在婚禮現場,他們(men) 精心為(wei) 賓客設計、準備了紙質版的《婚禮日刊》,上麵有趣味小遊戲,也記錄著他們(men) 相識、相愛的軌跡與(yu) 故事。對於(yu) 他們(men) 而言,“遇到了那個(ge) 對的人,結婚更像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而今,他們(men) 也選擇將愛的誓言刊登在真正的報紙上,用他們(men) 的話來說,一方麵想讓更多人見證自己的幸福,傳(chuan) 遞自己的快樂(le) ;另一方麵他們(men) 有勇氣登報,也意味著他們(men) 有信心相愛至白頭——這更像是他們(men) 愛的宣言。
“蒲葦韌如絲(si) ,磐石無轉移”“珠聯璧合,桂馥蘭(lan) 馨”“結發夫妻,恩愛不移”“快樂(le) 每一天,幸福每一刻”……這一句句結婚誓言,像是新人們(men) 寫(xie) 下的一封封“情書(shu) ”,寫(xie) 給自己,也寫(xie) 給愛人,見證過去,也寄向未來。
將愛的記憶留在“曆史的底稿”
翻開新出版的報紙,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這是90後山東(dong) 姑娘樊碩自小就喜歡的味道。
不久後,她即將迎來自己與(yu) 愛人楊基熔的婚禮,那將是一場經典的西式葡萄園婚禮,這對於(yu) 他們(men) 和家人們(men) 來說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yi) 的“大事”。
“謹以白頭之約,書(shu) 向鴻箋。”這是他們(men) 二人在婚禮前刊登於(yu) 報紙上的“約定”。他們(men) 準備將刊登結婚啟事的《中國青年報》用相框裱起,掛在牆上。
樊碩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會(hui) 緊跟潮流學習(xi) 很多新奇事物,但感覺當下很多新事物更替太快、稍縱即逝,難以留下經典雋永的東(dong) 西。而她想留下一些自己的東(dong) 西,結婚登報是一種嚐試,“隻要報紙不丟(diu) ,這些文字就可以長存”。
30多年前,林偉(wei) 的父母結婚時曾保留下一些影像。在舒緩的鋼琴曲中,看著曾經的胡同和院子、父母和家人年輕時的樣子,林偉(wei) 很感動。他也想將自己的結婚啟事“留給自己的孩子看”。在他看來,與(yu) 電子信息不同,這份紙質的報紙是以物理實體(ti) 的形式存儲(chu) ,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yi) 。
“碎片化的電子信息很難長久保存下來。”王澤敏也認為(wei) ,紙媒不僅(jin) 流傳(chuan) 廣,還能保存得更久,“拿在手裏特別有感覺”。他們(men) 準備將這份報紙好好珍藏。
在曆史的洪流中,抓住一些屬於(yu) 自己的碎片,於(yu) 萬(wan) 千變化中留存一份不變。王肸曾想,幾十年後,當自己和妻子老了,再拿起那張泛黃的、刊登著他們(men) 結婚啟事的報紙,當年的那些心悸、甜蜜、浪漫、驕傲……將會(hui) 像鑽石一樣,在記憶裏閃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