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樂圖》:如何把一次下午茶 畫出滿滿的儀式感?
國學知識點提示:
這張畫在中國藝術史上居於(yu) 什麽(me) 地位?
桌與(yu) 案,有什麽(me) 區別?
唐朝流行的“三白妝”分別敷色在哪裏?
唐代婦女主要發式有多少種?
如今的社交網絡平台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各地小姐姐們(men) 吃下午茶的場麵。上傳(chuan) 照片之前,少不了要精心設計一番,甚至還會(hui) “擺拍”,為(wei) 的就是給生活增加更多的儀(yi) 式感。關(guan) 於(yu) 這件事,1200多年前的一張古畫,可能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十二位女子的“茶話會(hui) ”
《宮樂(le) 圖》上原本沒有署名和落款,現在我們(men) 使用的名稱,很可能是來自宋人的命名。這張畫,連同《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一起組成了“唐宮仕女圖”係列,位列“中國十大傳(chuan) 世名畫”之中。
根據畫上女子的服裝、發飾、樂(le) 器、飲品等內(nei) 容,專(zhuan) 家判定它是唐代中晚期的作品。關(guan) 於(yu) 這些畫麵中女子的身份,有人認為(wei) 是後宮的嬪妃,也有人認為(wei) 是宮中的樂(le) 師。
按照中國古代人物畫裏的慣例,地位高的人物形象會(hui) 畫得大於(yu) 地位卑微的人物。這幅畫中,除了左邊兩(liang) 位女子外,其他人物都被較為(wei) 勻稱地安排在畫麵中,因此,可以推斷畫中圍繞長案坐著的10位女子的身份應該是平級。
展開這幅《宮樂(le) 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畫麵中間的長方大案,以及畫麵下方的兩(liang) 張月牙凳。有人可能會(hui) 好奇,中間這不就是一張桌子嗎?其實不然,區別案和桌,主要看四條腿的位置——腿縮進來的是案,腿頂住四角的是桌。
圖中共有12位女性,其中繞著長案坐著10位地位較高的女子,她們(men) 體(ti) 態豐(feng) 腴,麵目雍容,身著齊胸襦裙。
畫麵的下方還有一隻黑白相間的寵物狗。它的靜態與(yu) 女子們(men) 的動態形成鮮明的對比,更烘托出這次歡聚的氣氛有多愜意。
長期以來,中國畫給人的傳(chuan) 統印象是重寫(xie) 意、輕寫(xie) 實。而這張唐代繪畫,無論是線條、色彩,還是構圖,都給人強烈的寫(xie) 實感。畫家的這種寫(xie) 實,讓我們(men) 得以看到那個(ge) 時候人們(men) 宴飲聚會(hui) 的真實場麵。
視覺的衝(chong) 擊
上短下長的穿衣樣式 今天依然在延續使用
首先,這幅畫帶給我們(men) 的感受來自視覺。這張畫中,女子們(men) 豐(feng) 腴的身形、豐(feng) 潤的臉盤和點紅的絳唇,將唐朝以胖為(wei) 美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朝流行“三白妝”,就是在額頭、下頜、鼻子三處敷以白色,以讓額頭和下巴顯得更為(wei) 飽滿,鼻子更為(wei) 立挺。《宮樂(le) 圖》裏的女子,畫的也是這種妝。
我們(men) 還可以注意到,小姐姐們(men) 花樣的發髻。唐代女子們(men) 的主要發式就有30多種,如高髻、花髻、倭墜髻、墜馬髻、鬧掃妝髻、反綰髻、峨髻、低髻、小髻、烏(wu) 滿髻、囚髻、拋家髻、回鶻髻、鳳髻、從(cong) 梳百葉髻、反首髻、雙髻、木髻、鬟、鬢等。
這張畫中的女子,至少使用了其中的五種發髻。
好的妝容,還要搭配精致的衣服。
畫中這些女子的衣服,叫做齊胸襦裙。這種服飾主要流行於(yu)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宮中貴婦以及從(cong) 事聲色藝伎行業(ye) 女子的經典服飾。唐代陶俑上的女子,大多穿著這款流行的時裝。
唐代文化包容,思想開放,體(ti) 現在服飾上,女性服裝的上半身,敢於(yu) 袒露。襦裙這種上短下長的穿衣樣式,可以充分凸顯人體(ti) 的身材比例,讓“大長腿”顯得更長。這種搭配,今天依然在延續使用。
聽覺的盛宴
動用五種樂(le) 器組合演奏 也算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音樂(le) 會(hui) 了
對於(yu) 一幅畫來說,呈現視覺效果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要求。而繪畫高手不會(hui) 滿足於(yu) 此。看圖名就知道,《宮樂(le) 圖》描繪的主要內(nei) 容是一場音樂(le) 會(hui) 。也就是說,這幅畫的重要內(nei) 容是呈現一場聽覺盛宴。
甚至,這場下午茶聚會(hui) 中,音樂(le) 是壓軸出場的節目。
右側(ce) 女子手持的樂(le) 器是篳篥(bì lì),也叫管子。這種樂(le) 器音色深沉、厚重,是由古代龜茲(zi) (今新疆庫車縣)地區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簧管樂(le) 器。
這種樂(le) 器見證了許多名場麵,比如詩人李頎聽了西域樂(le) 師安萬(wan) 善彈奏篳篥後,寫(xie) 下了《聽安萬(wan) 善吹篳篥歌》;詩人白居易聽到少年樂(le) 師薛陽陶吹奏篳篥後很是驚訝,寫(xie) 下長詩《小童薛陽陶吹篳篥歌》。
處於(yu) C位的女子,手持的是琵琶。這種樂(le) 器對我們(men) 來說並不陌生。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長詩,講述了一位彈琵琶樂(le) 伎的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女子手持箏、笙、拍板。動用五種樂(le) 器組合演奏,也算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音樂(le) 會(hui) 了。
味覺的享受
女子們(men) 喝茶的器物 應該是非常珍貴的越窯“秘色瓷”
780年,唐人陸羽撰寫(xie) 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茶學專(zhuan) 著《茶經》,詳細介紹了唐代以前茶葉的起源、生產(chan) 、器具等各方麵內(nei) 容。由此可見,飲茶在那時候已經成為(wei) 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而《宮樂(le) 圖》的出現,則為(wei) 飲茶提供了鮮活的圖像證明。畫中長案的正中間,擺放著一口圓形上小下大的盆形盛具,有學者稱之為(wei) 鐺,也有學者考證這叫“茶釜”。
盆形器皿的旁邊是一隻長柄勺。畫麵右側(ce) 的這位小姐姐正手持長柄勺從(cong) 盛具中舀茶水。她旁邊的這位小姐姐一手端碗,一手支在椅子上,一邊品茶,一邊欣賞音樂(le) 。
畫麵的左下角,一位小姐姐正在投入地端起碗飲茶,她旁邊的侍女做出要接過小姐姐碗的動作。有的茶碗放在長案邊,似乎是在歡飲之後的小姐姐們(men) 隨手放置的,烘托了整個(ge) 宴會(hui) 氛圍的輕鬆和隨意。
每個(ge) 人的前方,都放著花口、折沿的碟子,裏邊盛放的東(dong) 西,看不太清,但應該是各種美味的點心、幹果,這就是咱們(men) 現在所說的“茶點”。
在這裏,我們(men) 要特別注意女子們(men) 喝茶的器物。從(cong) 外觀和顏色判斷,這應該是當時非常珍貴的越窯“秘色瓷”,燒製於(yu) 今浙江寧波、紹興(xing) 一帶,隻供宮廷貴族們(men) 使用。
除了視覺、聽覺、味覺,畫麵裏我們(men) 還可以感受到呼之欲出的觸覺。畫中的每個(ge) 人都處於(yu) 動態之中,除了手持樂(le) 器,有人在往嘴裏送飲,有人在暖爐上烤火,有人端起茶盞,有人手拿團扇。這些細節,可以把我們(men) 代入現場,體(ti) 會(hui) 畫中人物的觸覺。
同樣畫唐代仕女 它好在哪裏
同樣畫唐代仕女,《宮樂(le) 圖》跟《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有什麽(me) 不一樣呢?
從(cong) 構圖看,《宮樂(le) 圖》十分巧妙。
現在,我們(men) 的日常拍照中,要把四方飯桌邊的每一個(ge) 人拍全且露臉的話,就得讓一部分人暫時離開座位,再擺拍出一張合影,畫中的人物大致排成“U”形,這樣一來,首先會(hui) 造成人的身體(ti) 相互錯位和比例失調,其次可能會(hui) 讓一部分人偏離開了自己所在的座位。
《宮樂(le) 圖》並沒有這樣做。這張畫的視角,仿佛是站在高處俯瞰、觀察。畫家創作的時候,絲(si) 毫不去幹擾人物,而是讓她們(men) 保持著某一瞬間的狀態:七位正臉、三位側(ce) 臉,距離觀者最近的畫麵右下角的這位女子隻留下了一個(ge) 背麵。
這種不幹擾現場,在高處“拍攝”動態瞬間的方式,比那種刻意看“鏡頭”的合影顯得更生動、自然。同樣用到這種手法的,還有宋人所作的《文會(hui) 圖》。
從(cong) 內(nei) 容來說,《宮樂(le) 圖》展現比其他幾張仕女圖更加全麵、立體(ti) 、細致。
《搗練圖》等三張仕女圖,隻有人物,缺少環境呈現,更像是摳出了背景的寫(xie) 真、劇照。而《宮樂(le) 圖》不僅(jin) 呈現了人物,還用家具、食器、樂(le) 器、寵物等構建了人物的生活環境。
所以,《宮樂(le) 圖》承載曆史信息的豐(feng) 富性、真實性,遠遠高於(yu) 其他三張圖。若要研究唐代的生活用具、服飾、飲茶、音樂(le) 等,這張《宮樂(le) 圖》一定是繞不開的。
通過這張唐人作的《宮樂(le) 圖》,我們(men) 看到了一群宮廷小姐姐們(men) 的“穿搭”。一位佚名的畫家,通過描繪妝容、穿搭、奏樂(le) 、吃茶,給我們(men) 呈現了一場味覺、聽覺、觸覺、視覺上的盛宴。
文並供圖/安亞(ya) 靜 羽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